APP下载

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美育使命

2024-12-02高洁夏青

人民音乐 2024年11期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音乐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姚思源在音乐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姚先生具有深厚的音乐涵养和扎实的理论积淀,投身音乐教育事业育人六十余载,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创作了数百首富有教育意义且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他一生致力于学校美育,屡受挫折依然不遗余力呼吁美育立法;他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值此姚思源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谨以此文重温先生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学习他崇高的教育家精神。

一、投身音乐教育事业,担负为国育人使命

1925年,姚思源出生于山西汾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9年起先后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北京汇文中学读书,学校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5年,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钱仁康、许勇三、张洪岛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学习作曲理论,随外籍音乐家学习钢琴、声乐等课程,大学期间获得的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为他后来从事音乐教学、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老师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他立志投身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1949年,大学毕业的姚思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母校汇文中学做一名音乐教师。“初步工作,我们迎接新中国,一切都是一种新气象,心情真是当家作主,我愿意好好为她(祖国)服务。我喜欢音乐,想让所有人都喜欢音乐,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学教员的。”姚思源将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教学当中,开展合唱实践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被北京市教育局聘任为全市中学音乐教师学习会会长。期间,他还兼任星海合唱团、北京教师管弦乐队指挥。1954年,姚思源参与筹建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音乐科,并教授音乐理论课程。1955年音乐科停办后,他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从事音乐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长达十余年,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69年,姚思源被下放到北京平谷农村劳动,1972年至1974年调至北京市少年宫文艺组,担任组长并指挥童声合唱队,创作儿童音乐作品。1974年,他重回北京师范学院文艺系任教,常与学生下乡收集民间音乐。1978年,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恢复后,他被聘为副系主任并主抓教学工作,同时教授作曲理论课程。

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恢复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姚思源广泛借鉴先进教育经验,扎根我国实际,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针对当时高师音乐教育几种不同办学思路的论争,姚思源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提出“高师音乐教育是专业培养音乐教师的教育”“师范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在我国还会长期发展下去”等观点。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他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的比例、课程综合性与实用性等提出了科学方案;针对高师作曲理论教材匮乏状况,他吸收国内外前沿作曲理论,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和未来职业需求,编写了《和声学》《实用复调音乐基础教程》《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基础》《歌曲创作讲义》《小型乐队配器讲义》等适用性强的教材,凝聚“融贯中西、注重应用”的教学理念,创新了高师作曲理论教学。面对师资短缺状况,他聘请名师如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中国广播艺术团指挥聂中明等兼职任教,引进了王安国先生等优秀师资,他带领师资团队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杜晓十等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在音乐教育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姚思源先生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对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姚先生不仅在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和作曲理论教学方面成果丰硕,在音乐教育国际交流方面也做出开拓性贡献。1987年他赴美国威梯尔学院音乐系访学期间,曾以全英文讲授《中国民歌》《中国音乐教育状况》和《20世纪中国作曲家的创作》等专题讲座,他亲自教授外国学生演唱中国民歌,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自信。回国后,他撰写了关于中美高等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章。1990年,他赴芬兰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第19次会议并宣读了论文《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向审美境界追求》,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开拓性探索。

1991年,姚先生离休后仍坚持为研究生授课,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课题《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北京市课题《北京志·音乐志》等多项科研任务,出版有《论音乐教育》《论音乐与音乐教育》等著述。此外,他还担任中国音协理事、北京音协副主席,兼任《儿童音乐》副主编二十余年,承担教育部基础教材审查工作,参与大量社会音乐教育工作,不断为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建言献策。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1999年12月中国音协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他颁发了“荣誉纪念”奖章。

姚思源一生为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定人之一。

二、扎根民族文化,践行创作服务教育的理念

姚思源先生不仅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始于大学期间,一生创作了数百首作品,涉及合唱、艺术歌曲和钢琴等多种体裁,出版有《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和《儿童歌曲钢琴伴奏109首》。在他质朴的音乐旋律中,融汇了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姚先生深知合唱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解决合唱作品匮乏的状况,他开始自己动手为教学需求而创作,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1956年,他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时,专为北京教师合唱团创作了混声合唱《教师的歌》,以表达对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深受教师喜爱。这首作品曾由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和指挥家聂中明等指挥演出,并先后在《教师报》和《歌曲》刊载。同年,他又发表了合唱《夏夜圆舞曲》,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以质朴清新的风格描写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反映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这首作品不仅在当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教唱歌曲,入选“1956—1957年度优秀歌曲”和中国音协《歌曲》杂志评选的“群众喜爱的歌”,更于2024年被收录到人民音乐出版社新版的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中。“文革”结束不久,刚恢复工作的姚先生就带领北京师范学院文艺系师生“下乡、下厂”体验生活,创作了《塞外布谷声声叫》《出钢钟声已敲响》《三月艳阳天》等作品,热情歌颂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激励青年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一时期他还为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改编创作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儿童合唱作品,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出,深受全国少年儿童喜爱。80年代,他创作的合唱《快把门窗敞开》由指挥家秋里指挥北京金帆合唱团演出后,广受好评,并获得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征集文艺作品二等奖。他编创的《鼓浪屿之波》《在我和你之间》等合唱作品,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于90年代初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绣花灯》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三声部合唱,以山西晋中祁太秧歌为基础音调,细腻生动的歌词与西方合唱形式相结合,生动描绘了正月里百姓家家户户绣花灯、欢天喜地迎新春的喜庆场面。姚先生的合唱作品几乎都带有教育的功能,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紧扣大众音乐生活与审美需求,体现了姚先生以音乐创作服务教育事业的思想和追求。

姚思源的艺术歌曲创作始于大学时期,虽然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境,但其中也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那就是情感细腻,结构洗练,音乐语言兼具叙事和抒情性,清新典雅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其中的代表作有:1948年创作的《梦》和《断想》两首习作表达了青年人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80年代创作的《一个女勘探队员的话》刻画了女主人公对勘探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90年代创作的《久别重逢》表达了中年人对逝去青春和故乡的深切怀念,作品于1994年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5周年征集文艺作品二等奖。作为作曲技术理论教师的姚思源努力将西方现代技法与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在钢琴创作民族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如他80年代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选自红军长征时期流传的同名民歌,乐曲通过六段变奏表现了长征路上军民水乳交融的情感以及人们对胜利的信心;90年代初创作的《忆》,以“春节锣鼓声”“婚嫁乐队的唢呐调”“北方小县城盲艺人孤寂的笛声”三个传统意象为素材,运用半音化和双重调性等手法,生动再现了民俗生活的场景。

姚思源的音乐创作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根植教育,扎根生活,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鲜明的创作理念:第一,契合大众审美需求,真实反映人民质朴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以艺术服务大众的创作导向;第二,扎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民族韵味。第三,也是最为突出的,其创作与教育实践紧密融合,反映了以创作服务音乐教育的理念。

三、积极呼吁美育立法,大力倡导发展学校美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之基础。美育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被写入教育方针,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然而在5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育淡出国家政策,学校美育及中小学音乐课备受轻视,甚至取消了初三年级的音乐课。面对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发展遇到挫折的现状,姚思源深感焦虑但并不放弃,积极呼吁并想方设法改变这一境况。1957年2月4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工作》一文,指出“我们实行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高中目前还没有条件开设音乐课,也应该正式恢复初三年级的音乐课”,“应正确地规定美育应占的比例”,“教育行政部门对音乐教学应当切实负起领导的责任来,如果没有懂业务的人,尽可以提拔有经验的音乐教师来担任这项工作”。这样激烈的言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十分冒险的,却体现了姚思源对于音乐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胆识。60年代初,在关于美育和音乐教育的诸多讨论中,对于是否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观点。姚思源始终坚持强调学校美育的重要地位。他在《人民音乐》杂志发表文章《少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提出“考虑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出发,而不是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来看待”。文章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提出了开展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学校美育发展遇到挫折的特殊时期,姚思源发表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界再次掀起对美育问题的讨论热潮,更多专家出面呼吁国家应重视美育在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1982年,正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新修订宪法之际,受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同志委托,姚思源与章枚、赵宋光共同草拟了《“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论美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将美育写入宪法,确立美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独立地位。1985年,在中国音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由姚思源发起并起草,吕骥、贺绿汀、李焕之、赵沨等37位音乐家联合签名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议书》,对美育立法与改革提出了十条建议,借此向党中央、教育部门及全社会紧急呼吁,希望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落后的局面。“建议书”在全国各大报上刊载后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1987年12月,在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姚思源在专题发言《迎接美育的春天》中,大声疾呼“大家应当大力宣传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使美育能早日在教育的立法中占有明确和巩固的地位”。这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了姚思源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对学校美育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正是在姚思源等老一辈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推动下,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并明确地将素质教育内涵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美育再次被写入国家教育方针中。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将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作为一项迫切任务,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首次将学校美育的具体问题写进重大改革事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指示、回信和讲话中全面论述了美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为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新时代学校美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和战略部署这一高度,标志着我国学校美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下,美育的育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美育的普及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也正是姚思源等老一辈教育家们几十年来所努力追求和热切期盼的学校美育发展新面貌。

四、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历程跨越了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音乐教育作为情感的艺术培养,在涵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提升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国民音乐教育中长期存在以政治为中心、以辅德益智为主要目的现象,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以及培养创造力、完美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对美育的本质认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姚思源在数十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985年,他在第三届全国美学会议上提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的教育思想,并提出“尽快建立起具有现代教育水平、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 这些思想理念是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精髓,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中具有历史前瞻性,不仅成为日后我国音乐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也促使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向着更加注重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方向转变。

1987年,他在《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和教育价值》一文中对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作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 1989年,他在《试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一文中谈及,“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艺术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因为它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培育和发展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的教育”。姚思源精辟阐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价值及其对人全面发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鲜明地提出,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既要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也应重视审美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他在强调“审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提醒学生注意加强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他针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纷争提出了“审美与实践相融合”的观点,充分体现出他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观。

姚思源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不仅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进步。1992年,国家教委公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强调了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提到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21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目标,确定了音乐课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地位以及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等课程理念。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坚持以美育人”等课程理念,聚焦发展学生“审美感知”等艺术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育人价值,彰显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如今,广大青少年充分享受学校艺术教育滋养的新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姚思源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们的远见卓识与努力耕耘。正是有像姚思源这样一批执着的教育家和先行者,才有了我国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发展的崭新局面。

结 语

2005年10月,姚先生从教六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姚先生的音乐教育学术贡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充分表达了对先生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之情。正如中学时期曾跟随姚先生学习的音乐学家于润洋所言:“先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姚思源是我国老一辈音乐教育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为新中国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将被永远铭记。他厚重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了当代音乐教育学学科内涵,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

姚先生以致真质朴的爱乐思想、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和胸怀天下的教育情怀谱写了教育人生的华彩乐章,以音乐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祖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高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导

夏青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