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路径探究

2024-12-01陈文君

职业 2024年20期

■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的推进与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全覆盖,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意愿及路径选择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持支持态度,认为红色文化能让课程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为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校外沉浸式体验式活动,最喜欢的方式分别为讲述红色人物故事和观看红色主题影视剧片段。

■关键词:三科统编教材;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课程路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多次在会议中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教育成为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内涵,也成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红色文化教育政策力度的加大,红色文化教育地位日益凸显。中职三科统编思想政治教材于2023年9月首次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使用,这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研究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产生的,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具有宝贵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教学素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活力,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独特价值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课程育人目标实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培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现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向德育目标的转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突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鲜明的育人导向。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二)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内容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学生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开学习,系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等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结晶。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红色文化能够创新教学载体

红色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且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精神形态还是物质形态,都非常适合教学。在精神形态资源应用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灵活地穿插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故事、红色歌曲,既可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目标,又可以营造课堂氛围。在物质形态资源应用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校外沉浸式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和战争遗址等场所,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使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拉近与革命历史的距离,增强直观情感体验。不论哪种形式的应用,都可以创新教学载体、拓宽课堂教学渠道、提升教学实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三、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为全面了解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认可情况、支持情况和易接受的融入形式、方式等,笔者针对蚌埠技师学院2022级各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现较大范围覆盖,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发放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255份,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5.1%,男生所占比例为54.9%,基本实现男女比例均衡。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者集中在16~18岁,少部分为16岁以下。在身份调查中,群众占比为83.14%,共青团员占比为16.08%,党员占比为0.78%。结合被调查对象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符合年龄、身份的相关特征,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抽样选择质量较高。

(二)问卷有效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调查问卷数据的有效性,针对问卷第8题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948,Cronbach’s α系数为0.963,显著性P值为0.0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问卷的效度、信度非常好,调研数据可靠性较好。

(三)红色文化学习及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373%的学生了解或学习过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没有了解或学习过有关红色文化的仅占一小部分。生活中学生了解或学习红色文化的途径,依次是影视作品(如纪录片、红色影视剧等)>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书籍>课堂教学>长辈讲述>课本读物,可见课堂教学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传统途径,但相比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课堂教学可以选择学生更喜爱的方式进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红色文化意义认知方面,72.95%的学生认为学习红色文化的意义是较大或者非常大的,并普遍认为红色文化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更具有吸引力,相关问题量化平均分达到4.11,反映出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可度较高。针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的意义,学生普遍认为有助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是否支持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这一问题,非常支持的占比最高,达到53.725%,说明学生对这一举措是比较支持的。

(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形式和方式选择

在融入形式和方式探究中,学生喜好排名前三的形式为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校外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如“重走红军路”),排名靠后的是校内宣传月等课外活动、完成阅读相关书籍任务。喜好排名前二的方式分别为讲述红色人物故事(排序综合得分2.79)和观看红色主题影视剧片段(排序综合得分2.6),远超其他方式。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开展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应尽量选择主题班会和课堂教学两种形式,主题班会建议选择观看红色主题影视剧片段方式,课堂教学选择讲述红色人物故事方式,学生接受程度和效果会相对好些。

为探讨社会实践活动融入课堂的可能性,针对选用校外沉浸式体验方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为纪念馆/纪念碑,其次是红色/历史名人故居、自然红色景观/战争遗址,排名最后的是红色培训基地,为后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路。

(五)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难点与措施

问卷设置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难点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认为的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是否契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对此后期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时需要重点解决。针对学校后期加强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措施,学生普遍支持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选择营造浓厚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引导学生实地探访,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针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说明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是契合新课改要求的,有利于创造出更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路径选择与相关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红色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一是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是否契合问题,二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问题。

(一)学校方面

一是建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在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开展方面,建议采取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班会制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定期组织特定主题教育,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塑造师生认知合力,为红色文化进课程营造乐学VBxLRHxgQnyh7AKkkzVvNo3E4QSFelob0N3CT6s0wUQ=、共学的浓厚氛围。

二是鼓励思政教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提升,依赖学校教育机制的倾斜及资源的支持,只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才能促进教师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知识、资源的学习、开发和应用,同时完成由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转变。

(二)教师方面

一是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解决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的契合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提前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背景、历史、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再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与意义,确立教育的价值观,随后选择合适的融入形式进行呈现,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补充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使红色文化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课程的魅力,增强学习效果。

二是合理选择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主题影视剧片段、讲述红色人物故事等方式,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校外沉浸式体验方式,地点可以选择学生较喜欢的纪念馆/纪念碑、红色/历史名人故居等地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黄雅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24(3).

[2]柳曼.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探索,2021(3).

[3]李琼.融媒体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路径重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学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4]陈俊.红色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

[5]李明珠,万俊丽,孙畅,等.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3).

[6]孙杰,曹红梅.耦合协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探索:以五年制高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例[J].教育视界,2023(40).

(作者:陈文君,安徽蚌埠技师学院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