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学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分析

2024-11-30王文哲于瑞雪王陆薇郭怡丹

科技风 2024年31期

摘要:将医学专业认证作为教育导向,以此为创新切入点,实现对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可以尽快搭建高标准、高水平的基础医学教育格局。基于此,文章先对医学专业认证的内涵进行简要介绍,再从医学专业认证对于基础医学教学的影响入手,分析基础医学践行教学改革的发展,再结合国内教学环境以及基础医学教学建设成果,探究基于医学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希望为革新基础医学教育模式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学;专业认证;基础医学;医学教学改革

从国际视角来看,专业视角的评估工作体系较为成熟,在部分发达国家内已经建立了与其相对应的大学认证体制,而从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发展与提升角度来看,我国教育部门自2008年起,就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与基础医学教学相融合,为其设定了更高标准的教育要求。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从医学专业认证角度上落实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工作思路转变,对提升基础医学整体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在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时,也应当从医学专业认证视角入手展开相关工作。

一、医学专业认证对于基础医学教学的影响

教育认证是一个较为专业和系统的过程,它由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展开相应的工作,需要认证人员依据统一的标准和工作程序,对指定的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全面的审核与评估,这一制度源自国外,随着长时期的发展与革新,医学专业认证逐渐趋于成熟。从基础医学教学程序的角度上来看,医学专业认证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制定基础医学教学活动内容时,医学院校需要从医学专业认证的角度全面分析医学院校生存及发展的根本需要,对各个教育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利用专业认证,医学院校可以站在诊断性视角对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比对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学成绩,尽快明确自己有待发展的教学方向,从而制订与自身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相呼应的工作方案,再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对医学专业的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整个医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其二,从另一角度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医学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面对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教育趋势,在医学院校设计基础医学教学活动时,也应当全面分析医学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意义,以国际互认的模式对各个教学关键节点进行调整与创新,促使我国医学教育可以逐渐与国际医学教育平台相融合发展。

二、基于医学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专业认证的落实与实践,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设计时,其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呈现着多元化的改变特点。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基础医学教学支撑,教师不仅要从学科知识、临床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指导,还应当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基础医学的深度学习。同时,医学院校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此达到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尽快主动发现基础医学学习中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所需,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与支持,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形式分析问题本质,并依据个人所学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教育目标,而这也是实现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根据医学专业认证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对基础医学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改革时,应当不断增强基础医学教学的多元化元素,将CBL、PBL等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相联系,为学生搭建更具有个性化的基础医学教学方案。在使用PBL为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时,教师应当将真实的临床案例作为教学导入,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框架[1]。在课上,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PBL学习中的教学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优质教学格局,通过小组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分析等方式,促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问题本质。针对基础医学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生理学教研室为例展开PBL教学改革,让学生在生理学的教学课堂上着重围绕典型生理病例进行教学讨论,促使学生将生理学理论知识与生理学临床应用方案相结合,建立更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学习模式。通过随机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生理学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力量在课余时间对生理学学习命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理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具有更加具象化的学习和概念。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围绕血液、泌尿等章节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这样为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前一至两周左右,教师可以将真实的临床案例以线上形式发送给学生,并提出相应的小组要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PBL教室内进行汇报,并依据小组成员的发展重点以及发言问题等方面,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授课分析,帮助小组成员尽快意识到PBL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改进方向。除了将生理学与PBL教学方法相融合之外,医学院校也可以针对学科特质以及教学要求,以问题为教学导向,设计具有TBL教学特色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沿着临床思维的发展脉络,逐一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探究,对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要求和课程大纲为学生设计具有PBL或TBL教学特色的优质教学课堂[2]。

(二)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实验课程

在开展医学专业认证过程中,专家组既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分析,也注重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环节进行分析和优化之外,也应当重视学生临床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医学教学成果上来看,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也是直接反映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工作质量的评价因素之一,因此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等方式,可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优化医学教学改革的工作目的。对基础医学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机能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系统化的课程,这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医学实验课教学目标和实验流程进行分析,医学院校可以将三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整合为一门具有较高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实验课程,促使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师设计机能实验室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时,应当先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三门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考试大纲入手进行深入探究,并站在提升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和人文学科知识储备的方向上,逐一分析实验操作重难点,将其与机能实验学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建设相联系[3]。在机能实验室的技能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分别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上深入分析基础医学的教学要求与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其搭建更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基本医学技能训练实验操作等方面设置更多元化的综合性实验。利用实验操作实现对临床病例的解读和分析,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性实验。在机能实验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技能实验室各类仪器的使用、手术操作、数据的采集、整理及分析等方面,给予学生更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一些成本高、技术要求较高的生物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采取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增长实验见识,拓展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生专业教学要求,教师还应当围绕动脉血压、心音听诊、血型鉴定、反射弧分析等方面设置相应的机能实验内容,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

在机能实验室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应当秉持着专业的教育思想,深入解读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基础实验教学环节,依据人体器官系统的不同,为学生设置与之相对应的章节实验,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教学课程和学习重点进行分析,以一体化的模式让学生对机体器官的正常形态、异常形态、机体机能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更完整的学习及医学观念,达到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目的。在对急性右心衰为主题的动物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找到家兔的耳缘静脉并向其注射石蜡油和生理盐水,促使家兔产生急性右心衰的病症,并通过分析实验前后急性右心衰家兔中心静脉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家兔的急性右心衰发病特征,当家兔猝死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家兔机体进行解剖,观察家兔呼吸道是否发生出现明显分泌物,判断家兔是否出现腹水等问题,并针对腹水程度进行观察分析[4]。同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对家兔的肝脏、肺脏、肠壁、肠系膜、血管等器官组织的体积、体表以及功能形态进行判断和分析,促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心脏功能由正常转向心衰的形态及功能变化,然后再结合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将这一实验模式中涉及的机体与形态变化进行整合和联系,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药理学知识,鼓励学生主动以急性右心衰的抢救方案进行教学研讨,利用综合病例分析及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可以更稳固地掌握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学科知识。如此,便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瓶颈,丰富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可以利用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

(三)拓展教学手段,践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线上教学手段也可以为落实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医学院校就可以以此为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生线下融合式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及时对传统教学知识所产生的教学弊端进行补充和修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基础,以思维翻转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利用视频、音频等,对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更新的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完成基础医学的深入学习,构建更优质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引,以加强师生线上线下交流沟通的模式,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育目的,其教学效果也会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显著,因此将翻转课堂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相融合,建立现代化的优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医学学习综合发展。在后续的教学阶段中,使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对学生的基础教学进行深化改革,教师应当对其教育模式及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在设计微课内容时,应当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对问题本质进行探究和学习,并利用线上线下等学习途径,在各类资源平台上展开更具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活动。以这种模式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课时的限制和束缚,即使身处校外或宿舍等区域,学生也可以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反复对学科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巩固学科理论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在微课翻转课堂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相融合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内容。在对病理学这一学科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先从病理学的教学大纲入手进行分析,着重将学生对于病理学学科的学习难点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将其制作成相应的微课,上传至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教学重点、难点。在课上,教师也可以将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并以此作为研究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临床案例相结合,而在课后环节,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考核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促使学生的病理学科课后复习更具有针对性[5]。利用翻转课堂等线上教学手段,医学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具有现代化教育特色的基础医学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得以延长,使学生对于基础医学学科的学习自主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强化,由此,更高效、更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模式初见雏形。

结语

综上所述,站在医学专业认证的角度上,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谋求更优质的技术医学教学改革路径,对于基础医学教学的长期发展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医学院校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实验课程等方式,尽快建立一体化的医学教育格局,并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为学生设计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亚星,靳佩滢,李园利,等.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2023(22):123125.

[2]周金爱,覃黎黎,杨建波,等.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现状分析[J].科技视界,2022(32):7679.

[3]许龙,王继年,程玉燕,等.基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临床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07):3840.

[4]孙国庆,蔡建辉.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回顾与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02):106108.

[5]胡振武,刘红云,廖纪元,等.基于三阶段综合考试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5):100103.

作者简介:王文哲(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基础医学;于瑞雪(1983—),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理学;王陆薇(198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理学方向;郭怡丹(198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