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4-11-30朱艳
摘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课程。校企合作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致力于缩小学校教育与行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论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学前教育领域迎来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与行业实践,构建出更加灵活和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其对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影响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领域的引入标志着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其独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1]。实行校企合作,学校能够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将实时、实用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为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带来行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让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保持与行业标准同步。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境和挑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有效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技能范围,优势互补则体现在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操作之间,用各自的优势互相配合,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现状分析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
在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现状分析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2]。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前教育知识框架,但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时常会忽视教学内容更新,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学生接触到的案例多数停留在书本和理论层面,缺少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和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忽略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性,增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随着学前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未能充分适应这一变化,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不足以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情况。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学前教育领域持续经历变革,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技术工具不断涌现。然而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未能跟上这些变化的步伐,导致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之间产生显著差距。课程内容的滞后表现在多个方面,现有课程大多依赖于过时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未能充分反映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例如,新兴的幼儿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课程中被忽视。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未能覆盖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例如,对幼儿特殊需求的关注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教学材料多停留在传统的教科书和案例分析,缺少对互动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吸收。课程更新机制的不足也是造成内容更新滞后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课程审定流程烦琐且耗时长,难以迅速响应教育领域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让课程内容难以及时调整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化,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依赖讲授法,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方法限制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尽管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至关重要,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学过程,往往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学评估方法同样缺乏多样性,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笔试和论文,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估方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
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有助于师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职业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3]。
为了明确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目标和定位,教师可以向学校反映,与企业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当前学前教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培养要求,根据调研结果,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确保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结合企业提供的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引入行业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和具有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来展示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的优势,例如,教师在教授《幼儿园游戏设计与指导》这一章节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一些成功的幼儿园游戏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实施效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幼儿教师来校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游戏指导的过程,从而可以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和职业要求。
(二)创新教学模式
1.采用案例教学模式
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背景下,实施案例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选取或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涵盖学前教育领域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幼儿发展、教育管理、家庭与社会互动等[4]。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多维度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教育场景的平台,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或设计与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示和反馈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学前教育场景中的各种角色,如教师、家长和幼儿,以此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技能。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提供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还有助于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背景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为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开辟出新的路径。
2.实施项目驱动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引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企业和教育机构可以共同开发适合学前教育领域的项目,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管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
以“幼儿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为例,实施该项目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团队需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调研,包括理论研究和实地观察。基于调研结果,团队设计提升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创新且易于实施。学生将在幼儿园实际开展这些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最终形成项目报告。在此期间,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发挥创新思维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项目驱动模式中至关重要,与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直接互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反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项目驱动模式,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和顾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参与,则为项目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应对未来职场带来的挑战。优化后的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从而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需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整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设计出综合性的教学项目,如“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策略”项目,在此项目中,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幼儿发展的复杂性,掌握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与企业合作,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向学校反映,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的评估和更新,确保课程内容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实习和培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以“幼儿多元智能发展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多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培养幼儿在音乐、逻辑思维、身体运动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项目,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设计出相关的课程模块,包括音乐智能提升的策略、逻辑思维游戏的设计、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幼儿多元智能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评估中,通过实际成效来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教育理论,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向学校反映定期进行课程内容的审核和评估,确保课程与时俱进。在此期间,学校可以设立由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甚至家长组成的评审团,共同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更新过程中。例如,针对“幼儿心理健康”这一模块,评审团共同努力,可以整合最新的心理健康理论、引入创新的心理辅导技术,并设计更具实践性的课堂活动。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能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监督和改进的方向,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能够从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中及时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教师的教学表现,从而做出适时的调整和优化。此机制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强课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在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覆盖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践性等多个维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合评价方法,结合传统的考试评分、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作业成果及同行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建立定期的反馈机制,包括课程结束后的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师自评和同行评审以及校企合作伙伴的反馈,例如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同时邀请企业代表评价课程的实践性和就业指导性,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和优化,以“互动式教学反馈系统”为例,该系统允许学生在每次课后通过移动应用或网站平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实时查看这些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方法的看法,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系统还可以整合企业合作伙伴的评价,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对于教师而言,建立专业发展档案,记录教师参与培训、教学改革、学术研究等活动的成果和反馈,可以作为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参考,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展开职业规划,同时也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
结语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动下,未来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将继续朝着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注重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借助大数据和现代科技来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英勋.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4648.
[2]许菽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2):110112.
[3]豆春霞,郑嘉雯,郝俊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策略思考[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科学发展科研学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九).吐鲁番: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2022:3.
[4]韩彩霞.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基于校企合作的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22(12):117119.
作者简介:朱艳(1982—),女,汉族,四川泸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及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