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背景下,关于优化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2024-11-30王婷

科技风 2024年31期

摘要:在“1+X”证书背景下,早期教育专业迎来全新挑战,与“1+X”幼儿照护证书衔接融通中出现的困局,需要进一步精准专业目标定位、明确专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早教人才。

关键词:“1+X”证书;早期教育;课程体系

广义的“早期教育”包括3岁前的婴幼儿教育和3~6岁学前教育两个阶段。狭义的“早期教育”指根据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征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旨在培育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提供支持。

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一般分为面向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和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定位是:掌握系统的早期教育理论,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引导、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具备婴幼儿卫生与保健、游戏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家庭教养指导与咨询服务等能力,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和信息素养,具备熟练的婴幼儿照护技能。面向早期教育领域,能够在早教机构、托育机构、社区、家庭等婴幼儿教育服务领域从事婴幼儿照护服务、早期教育及咨询指导等工作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

(一)“1+X”证书与早期教育专业衔接融通

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的作用,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整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早期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及能力要求

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初级需具备为幼儿提供基础性生活照料,日常保健护理,并对幼儿进行初级安全防护、早期发展指导。

中级需具备幼儿日常生活照料及早期发展教育,能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生活照料、保健护理,并能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具备独立完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相应岗位工作的任务。

高级需具备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并能够制订符合其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个别化指导方案,能对幼儿照护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育儿,为3岁以下特殊幼儿提供照护。具体包括安全防护指导、照护指导、保健指导、早期发展指导、环境创设指导、特殊幼儿早期发现与干预六个模块。

(三)“1+X”幼儿照护课程

幼儿照护课程是以1~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卫生学、营养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如何保护儿童的健康。关注儿童身心发育状况、社会适应性与儿童的生活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课程不仅注重婴幼儿的身心保健问题,更注重儿童的健康行为的养成;不仅注重托幼机构环境对幼儿健康的影响,也强调教育工作者在保教过程中对儿童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二、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1+X”幼儿照护证书衔接融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证未全面融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将幼儿照护加入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专门增加一套专门针对证书考评的课程体系,而是提倡课证衔接融通,将幼儿照护证书考核的模块与原有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相关的模块进行融合。而很多师范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成立时间不久,目前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将证书内容模块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整合能力、实践的严谨性、专业性等方面差距。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如婴幼儿卫生学、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婴幼儿心理发展、特殊教育概论等课程的内容,有的与幼儿照护初级考核的大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具体实施中如何将教材内容与幼儿照护实训进行严谨、系统的整合,哪一门课程整合哪些内容,整合的逻辑性是否合理、顺序性、连贯性是否得当,实训环节的课时是否充足等,对于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师整合能力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幼儿照护证书考评,存在着一定的其他因素,有些学生是为了证书而考证,而忽略了自身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技能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不完善

“1+X”幼儿照护相关课程中,专业实训环节薄弱,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不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秉承“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实验实训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实习、社会实践可由学校组织在早教机构、托育机构、亲子园或早教中心开展完成。主要实训实习包括:暑期专业自主实践、保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实训课程较为薄弱,如实训设施设备方面较为静态化,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和精准的参考依据,也没有条件开设一一相应的全面的实训系列早期教育实训室。和其他院校合作的实习单位都是幼儿园,而早教机构、托育机构合作的较少,实习范围比较局限,不同的实训方向,导致院建设实训室和开设实训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

三、“1+X”证书背景下,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提升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

1.强化教育理念,增强职业认同

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年级不同、高考时专业志愿选择倾向、早期教育教师的职业定位等都对专业认识及认同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及认同、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肯定及评价、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期望、对职业情感尊重及热爱,都潜移默化地决定对专业的认可度。学生自身是职业认同的核心因素,在课程思政中,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目标。

2.提高专业素养,注重实践体验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早期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方法和相关技能,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受教育的乐趣,增强职业认同感。树立榜样,邀请有经验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心得体会,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探索适合现代早期教育的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3.明确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标准,推进早期教育教师职业专业化

确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是建设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保障性前提。当前亟须明确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早期教育教师的“专业”进行新的定义,对早期教育教师与月嫂、保育员、育婴员、幼儿园教师等职业之间的区别进行阐明,强调早期教育教师是基于月嫂、催乳师、育婴员基本素养技能的基础上,统筹各类教育、技能、师德师风、职业认同的专业型人才。

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帮助早期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为我国早期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早期教育与“1+X”课证融通的途径

1.强化实训室建设

早期教育专业聚焦于0~3岁婴幼儿的教育,包括教育理论、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游戏疗法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领域,实训室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应明确实训室目标,实训室的建设应围绕早期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技能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需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托幼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2.开展“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培训项目

促进产教融合,开展“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培训项目,有助于学校与企业、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1)制订培训计划。首先,需要制订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师资力量等。确保培训计划符合“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的要求。

(2)设立培训场地。选择合适的培训场地,确保场地安全、宽敞、舒适,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如建设“1+X”婴幼儿照护实训室,配合母婴照护领域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的新型实训室,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教学标准建设,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确定培训内容。根据“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包括幼儿照护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

开展培训: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幼儿照护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幼儿照护的技能。培训模块包括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教育训练、实操实训。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参与培训和教学工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组织专家对培训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

(5)考试和评估。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考试,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效果。持续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训计划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三)构建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课证融通体系

1.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

对照“1+X”幼儿照护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能够覆盖证书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

课程体系思路整体优化,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应从分析培养目标和规格入手,明确所培养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合理整合—重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2.“医育结合”新模式,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调整布局的优化建议

促进早期教育专业迈入托育服务发展“快车道”。如今,多元化、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创新托育服务模式,将“医、教、育”有机融合,以早期教育专业,积极构建“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的托育服务发展模式,让家长享受到普惠、便捷、安心、健康的专业服务。

为了优化课程体系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考虑进一步整合实践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尝试“医育结合”新模式,开展“幼儿照护”“育婴师”等“1+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服务,推进课证融通,产教融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导师指导,以培养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

增加医学相关课程,在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中,引入医学相关课程,如儿童营养学、儿童心理学、婴幼儿保健等,让学生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需求。

强化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如传染病预防、常见病识别等,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为婴幼儿提供健康保障的能力。

融入医学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医学实践环节,如月子中心、托育机构等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并掌握医学知识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

拓展跨学科合作,鼓励早期教育专业与医学相关专业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医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提高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关注家庭养育需求,教授家长如何运用医学知识科学育儿,提高家长育儿水平,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家庭环境。

3.推进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的技术路线,巧妙构思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课程设置的技术路线。加强与行业专家的合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其与当下幼儿照护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4.加强能力目标的权重,提升实践教学环节

尝试“医育结合”新模式,建议将目标比例设置为:“素质目标”占比25%、能力目标占比45%,知识目标占比30%。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结合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即以应用型为主,倡导早教机构及毕业生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闭环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5.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将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操作经验带入课堂。定期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丰富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评价体系与证书对接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1+X”幼儿照护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一致。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成绩都能全面反映其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乌焕焕,李焕稳.0~3岁婴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周婷婷,李帅龙.1+X证书制度下早教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探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九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课程建设篇.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3:3.

[3]黄颖.关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早教课程的探讨[J].知识文库,2023(04):151153.

基金项目: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科研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7652022308)资助。团队成员: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专业领域)

作者简介:王婷(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