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

2024-11-30唐栋李毅蒋中明

科技风 2024年31期

摘要:对于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本文探讨了中国教育改革新阶段下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认证对于全球工程技术专业的推进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教育水平提升的意义。随后,深入分析了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边界随意、内容交叉重复等方面,详细探讨了课程模块设置、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和持续改进机制。本文提出了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并强调了需要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行业需求,以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关键词: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1概述

2013年6月,中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作为预备会员,之后于2016年6月成为该协议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改革迈入了新的阶段。与以往不同,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在于推动工程技术专业的全球化,建立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互认的体系,使得各国在协议下的工程教育具有可比性和等效性。其核心在于按照国际行业认可的标准评估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要求培养的学生达到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1]。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全面支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确保所培养的学生与各个环节完全对应。课程体系需要全面覆盖本科生的毕业要求,并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培养计划,不断持续地改进。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迈向新阶段,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为关键的里程碑。它不仅是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的重要延伸,更是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这项举措为本科高等院校提供了全面提升的契机,促进内涵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以及发展理念的创新。它督促高校深刻审视和评估自身定位,优化发展规划,激发创新潜能,并明晰前行方向[2]。

课程体系承载着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要点,它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3]。随着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推进,高校不得不彻底调整教育体系,这催生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素质的进步。从培养方案的全面更新到课程内容的彻底优化,都成为热议焦点。

2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中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架,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不少矛盾。高校的培养方案一直偏重于专业理论教育,忽视了课程知识矩阵和能力矩阵的贯彻实施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在水利类专业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边界模糊,往往由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喜好决定[4];有些课程之间衔接性不足,内容交叉重复,教学过于理论化而轻视实践[5];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信息化课程资源[6]。

长期以来,课程体系受到学校和教指委的双重限制,未能有效塑造学生。作为课程组织的支柱,课程体系未能很好地整合课程理论、经验和技能,急需解决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的问题。黄铭[7]指出,专业核心课应充分发挥学时多、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中设置相关内容,采用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张文萍等[8]认为在专业认知背景下,高校教师存在工程实践经验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根据社会对水利类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置科学、合理、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魏博文等[1]则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提出了优化水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以应对认证的要求。同时,一些学者如任杰[9]提出,要通过修订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学生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任杰还提出在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刘东等[10]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张帅普等[6]以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剖析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围绕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拓展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可见,对于水利类专业或者其他某一专业在一流专业、专业认证、新工科、双一流等单一背景下的研究已有一定研究,然而目前水利类专业面临着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双重考验,尽管二者有相通之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部分专业教师无法把握课程教学的内涵。因此需要对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创新与实践。

3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设置研究

在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注“学什么”的问题不仅涉及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还需要考虑到水利类专业在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这包括确定课程体系是否适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核心课程是否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教学资源是否足够丰富等方面。

首先,针对国家智慧水利、智慧港口、双碳等发展需求,必须审视现有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这涉及分析核心课程是否贴合国家发展战略,并根据培养目标与发展趋势确定支撑性课程。这些支撑课程应该提供学生所需的最新知识,如新型水利工程技术、智能港口管理等,以确保学生在专业知识上与国家发展步伐同步。

其次,重点在于课程内容是否重复开设和教学资源是否有短板。这意味着需要评估核心课程之间的重叠情况,避免知识内容重复、学分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也需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包括教材、实验室设备和师资队伍等。对资源短缺的课程需要寻找补充资源或调整课程安排,确保教学质量。

再次,应当通过模块化的方式来设置专业课程群。这种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领域或技能要求将课程划分成模块,使得学生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和学习特定模块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同时,确定各核心课程的学分比例和知识点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学分设置可以确保各个课程的权重和学习时间,而对知识点的梳理则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业上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

最后,课程体系的更新也需要持续进行。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知识点,剔除过时的知识点,这种“加法”与“减法”的操作可以保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更新不仅需要教师团队的持续研究与更新,也需要与行业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因此,对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需要对当前课程进行全面审视,还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

4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在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质量保障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课程质量、吸引学生,以及保障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需要加强科教协同,将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这需要教学团队的不断学习与更新,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

提升课程质量需要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和部分课程的全程试讲制度,可以全面把关课程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有助于指导教学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形成一批一流的教学团队也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学院可以着重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形成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吸引力。这样的团队可以带来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入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总的来说,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质量保障需要科教协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质量把关课程内容,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强化课程内容建设,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案例教学设计。这包括积累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建立课程教学素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其次,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必要的。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和问题,研究出一套成熟的、确保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特别关注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这有助于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另外,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培育项目也是非常重要的。培育和打造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金课),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权威性和吸引力。这些特色教材可以更好地贴合专业发展的前沿和需求,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多方位的努力。从案例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融合、特色教材培育等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6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研究

在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是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这个过程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模式,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需求。在持续改进的理念下,加强长效沟通机制、毕业生社会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机制至关重要。

持续改进的理念下,重视学生学习产出,并及时了解水利行业领域发展策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建立灵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机制,以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

为了量化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采用师生自评、教师互评以及多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必要的。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反馈—调整升级”的流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的动态循环持续改进机制。这种机制不断促使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这样的循环机制,能够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其与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更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

7总结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教育迈入新阶段。工程教育认证旨在推动工程技术专业全球化,其要求使得各国工程教育具有可比性和等效性,以评价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这背景下,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需紧密贴合国家发展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实用的知识。然而,目前的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边界随意、交叉重复等,未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学者提出优化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师资水平等改进途径,但尚需在双背景下深化实践。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必须兼顾国家发展需求、资源完备性和学生个性化。考虑到智慧水利等需求,应审视现有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并更新课程以保持前沿性。模块化设置专业课程群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且学分比例与知识点关系的梳理可确保完整知识结构。持续改进机制需对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使之与行业保持同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保障课程质量需要教学团队协同努力,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课程质量,并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应强调案例教学、信息技术融合和特色教材培育,以提高教学效果。双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定量评估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动态循环持续改进机制都是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机制,课程体系可以不断优化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魏博文,袁冬阳,程颖新.工程教育认证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架构优化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2832.

[2]张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实施在线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2):5054.

[3]严健,陈嵘,张克跃,等.交通特色“双一流”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建筑经济,2021,42(04):102107.

[4]钱波,余明东,游潘丽,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02):125128.

[5]霍艾迪,卢玉东,胡安焱,等.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51):355357.

[6]张帅普,白凯华,徐保利,等.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0,28(06):7577.

[7]黄铭.专业认证体系下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4):1417.

[8]张文萍,裴毅,肖卫华,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工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探索:以水利水电工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09110.

[9]任杰.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151153.

[10]刘东,付强,张作为,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AHP的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7681.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0616);水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42);长沙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37)

作者简介:唐栋(198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