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与对策

2024-11-27倪淼媛 褚佳怡 王帆

今日财富 2024年31期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国企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审计效率不高、人力资源短缺、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审计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议。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于确保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合规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发现和纠正内部管理漏洞和风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治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促进企业内部监督和自身完善、保障企业资产和利益的安全以及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功能(洪金明,2024)。然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审计效率不高、人力资源短缺、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本文就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探讨提升审计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在监督企业运营、发现问题、提高效率和规范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外部审计相比,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更加复杂和严峻。审计人员常常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障碍,影响着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一)审计效率不高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首先,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多样,审计任务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审计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李曼、涂嘉实,2024)。审计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收集、审计程序的执行等环节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低效的情况,导致审计工作进展缓慢,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常常面临着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不高的问题。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所有的企业,其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干扰与阻挠。被审计单位可能出于各种目的,如掩盖问题等,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受到许多阻碍和干扰,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最后,审计信息的共享和保密问题也是影响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刘霞、白静,2009)。审计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而这些信息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和隐私信息。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的共享和保密问题尤为突出,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审计信息,导致审计工作受到限制,审计效果受到影响(刘红霞,2024)。

(二)人力资源短缺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短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有待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汪许强,2024)。

首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庞大、业务复杂,需要大量的审计人员来开展审计工作。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偏少,审计团队的规模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导致审计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审计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有待提升。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胜任复杂的审计工作。这就导致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成效。为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提升计划,确保其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得到持续提升(何梦诗,2024)。

最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对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但目前存在系统化培训计划不足、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和方法滞后等问题。这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无法有效提升,审计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需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和发展机制,提供全面的培训计划和资源,以不断提升审计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三)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审计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能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存在不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前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未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整改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推进和实效性。为此,需建立科学、系统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促进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和效果达成。

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不合理。当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不合理和模糊的情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有效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评价。这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审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推进和实效性。为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优化指标设置,确保指标具有科学性、可衡量性和操作性,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对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最后,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方面存在不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是审计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力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注重形式,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性。这导致评价体系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推进和效果实现。为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确保审计评价指标能够有效指导审计实践并推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审计效率

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效率与质量问题上,持续优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1.推行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举措。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具,推动审计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通过采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审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加快审计工作的速度,还可以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2.强化风险管理和预防机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至关重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潜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能够提前发现和应对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预防机制,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保障审计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和可靠性;3.加强外部资源整合和合作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建立与外部专业机构或专家的合作关系,可以借鉴外部审计经验和资源,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外部资源的整合,可以弥补审计人员的不足,引入新的思维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增加审计团队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储备,还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审计工作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为国有企业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和效率;5.加强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与跟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应用机制,确保审计结果得到有效运用和整改落实。同时建立跟踪反馈机制,监督审计整改工作的进展和效果,提高审计的实效性和长效性;6.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晋升体系,持续提升人员素质和审计水平(邱慧斐,2023)。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确实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一挑战。具体而言:1.引进灵活的用工制度:考虑引入灵活的用工制度,如临时工、兼职人员或外包服务,以弥补内部审计团队的人力缺口。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审计工作的需求灵活调整人员配置,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2.建立实习生培养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内部审计实习生培养计划,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实习,培养潜在的审计人才。通过实习生计划,为内部审计团队输送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缓解审计人力短缺的压力;3.加强内外部人才交流:积极开展内外部人才交流与合作,让内部审计人员有机会到外部机构实习或交流,吸纳外部专业人才到内部审计团队参与工作,促进经验和技能的互补,提升整体审计水平;4.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源共享机制:在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审计人员资源共享机制,统筹和调配各子企业的审计人员,根据需要进行临时支援或人员轮岗,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5.关注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重视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审计团队并持续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6.建立内部审计人才库和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内部审计人才库,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进行系统化规划和管理。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激励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1.建立全面的评价指标框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整体的框架之上,涵盖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报告的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确保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审计工作的实质,又能够全面评估审计人员的表现和工作成果;2.强化指标的量化和可衡量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可衡量的标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通过量化指标,可以客观地衡量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效果,为绩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3.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定期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及时引入新的指标和方法,以适应审计工作的变化和提升要求;4.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邀请多方参与审计指标的设计和优化。通过跨部门协作,可以充分考虑不同部门的需求和意见,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5.加强信息化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利用数字化的评价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指标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信息化支持能够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审计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改进。同时,将评价结果用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中,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7.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通过监督和评估,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审计效率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增强企业治理的合规性和透明性,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并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