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路径及防控策略
2024-11-27姚海凤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重视。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核心工具之一,自2007年首只绿色债券发行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市场。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绿色债券总发行量达到415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020亿美元增长了3.23%。从发行地区来看,德国、中国和美国位居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前三位,其中德国以569亿美元的发行规模位居首位。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绿色金融市场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者,也是绿色项目的重要融资方和投资者。根据穆迪的报告,2021年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占全球总发行量的近40%,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发行主体。然而,银行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需要在绿色发展与传统业务之间取得平衡;另一方面,绿色项目通常具有投资周期长、技术复杂、收益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可能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也可能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绿色金融实践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银行业在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存量规模达到22157.53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代表性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绿色项目通常具有高技术含量、长投资周期和不确定的收益水平,这些特点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如果项目未能按期完成或未达到预期的经济与环境收益,借款企业的偿付能力可能受到影响,银行面临贷款违约的风险。例如,北京银行在发放绿色贷款和发行绿色债券过程中,需要依赖对项目的环境效益和财务可行性进行严格评估。然而,当市场下行时,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下降,可能使绿色项目无法如期产生预期收益,进而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
洗绿风险是绿色金融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的挑战。一些企业可能虚假宣称其环保效益,以获取银行融资或政策支持。如果北京银行所支持的企业存在洗绿行为,一旦被曝光,将面临声誉风险。洗绿行为不仅会损害投资者和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还可能导致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声誉受损。尤其在系统性风险上升时,这种声誉损失可能导致投资者大规模撤资,加剧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在市场动荡时期,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显著增加。绿色债券市场受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大,当市场流动性紧张或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时,绿色债券可能遭遇抛售,导致其价格下降。在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绿色债券和股票的风险敞口可能同步扩大,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
本文以北京银行为例,深入探讨其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及其对整体银行风险的影响。重点研究北京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洗绿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并分析这些风险如何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相互传导。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实践,为银行业和监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其更好地识别和管理相关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银行绿色信贷概述
2023年8月31日,北京银行正式发布了《北京银行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披露建议框架编制,全面展示了北京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的使命担当。北京银行将绿色金融全面纳入“十四五”时期业务发展规划,制定了绿色金融专项行动计划。2023年,其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正式更名为董事会战略与社会责任(ESG)委员会,将ESG发展战略和体系建设纳入委员会职责,持续提升ESG治理能力。
截至2 0 2 3 年末,北京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560.47亿元,增幅为41.47%;持有绿色债券余额181.6亿元,增幅为84.59%。该行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业务,实现多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首单落地,推出了“京行碳e贷”等创新产品,精准服务碳减排领域。然而,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扩张,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过程中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表1展示了北京银行投资活动及部分成果。表2展示了北京银行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相关风险分析
绿色债券风险与银行个体风险
洗绿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部分发行主体可能夸大或虚假宣称其项目的环保效益,以获取政策优惠和市场认可,导致资金未能真正用于绿色项目。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削弱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公信力,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主流理论普遍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对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公司治理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树立生态形象或回应社会关切,往往采取洗绿策略,即通过夸大或虚假宣传其环保行为来获取政策利益和市场认可。
洗绿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一些企业使用模糊的符号语言来吹嘘其环保工作,频繁提及“生态发展”“绿色转型”等口号,但缺乏实质性的环保行动或可验证的减排数据。周泽江等学者指出,部分企业自行披露的环境信息具有明显的分散化特征,存在形式主义和选择性披露的问题。此外,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虽然在逐步增多,但过度叙事只具有象征意义,缺乏实质性内容。
在实际案例中,也存在一些利用洗绿策略骗取政策优惠的企业。例如,以某电器公司为首的8家知名企业,通过夸大或虚构销量,骗取国家节能惠民政策补贴。另一家企业标榜自己在节能环保和绿色供应链方面的努力,但在2009年的一次检测中发现其40个样品的农药残留量超过50%。此外,还有某集团号称打造中国的“绿色煤都”,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上大规模开采煤炭、建设化工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
尽管北京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其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业务的运营中仍存在潜在的洗绿风险。作为绿色债券的重要发行者和投资者,北京银行不仅需要确保所支持项目的环境效益真实可信,还需谨防部分企业夸大或虚假宣传其环保行为,通过洗绿策略获取融资支持。银行在审核和投资这些企业的过程中,如果未能有效识别洗绿风险,将面临声誉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合规风险等多重挑战。
第一,声誉风险:与洗绿企业合作的潜在危机。北京银行若在发行绿色债券时支持了存在洗绿行为的企业,一旦这些企业被曝光存在虚假宣传或环境违规行为,将对银行的声誉造成严重打击。由于绿色债券的发行代表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承诺,市场和公众会认为银行应对项目的环境效益承担审查责任。若银行与洗绿企业关联密切,投资者和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可能下降,进而影响其市场地位和长期业务发展。
第二,信用风险:洗绿项目可能导致违约。银行在发放绿色贷款或投资绿色债券时,依赖于对企业项目环保效益和经济可行性的评估。如果支持的企业存在洗绿行为,实际项目收益可能不足以覆盖融资成本,导致贷款违约风险增加。尤其是涉及周期长、技术复杂的绿色项目,一旦环保目标未达标或收益不及预期,企业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将面临贷款损失。北京银行作为绿色债券的发行者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方,若对客户企业的尽职调查不够严格,将大幅增加信用风险。
第三,合规风险:政策和监管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加强,各国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洗绿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出台更加严格的绿色金融标准。如果北京银行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如《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标准》,可能面临监管机构的调查和处罚。此外,若银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被发现未完全用于环保项目,可能会导致其在市场上的信用评级下降,限制其未来的融资能力。
第四,操作风险:项目筛选和环境评估的复杂性。绿色项目的评估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北京银行在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必须建立严格的项目筛选和风险管理流程。如果银行内部在项目审批和环境效益评估上存在流程漏洞,或对客户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未进行充分审查,可能导致操作风险。例如,如果绿色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未达标情况,且银行未及时发现并纠正,这将导致项目风险进一步扩大。
第五,市场风险:绿色债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性挑战。绿色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流动性高度依赖于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需求。一旦市场上出现大量洗绿案例,被曝光的企业将影响市场对整个绿色债券产品的信任,导致投资者减少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配置。在市场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北京银行可能难以有效转移持有的绿色债券资产,造成市场风险的积累。
本文采用了GARCH模型来估计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并基于此计算了5%的在险价值(VaR)。假设收益率服从t分布。基于模型生成的条件方差,计算出5% 的VaR值,以衡量每类资产在极端情况下的最大损失。VaR曲线展示了绿色债券和银行股票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尾部风险,反映了潜在的风险集中点和冲击范围(见图1、图2)。
图1展示了北京银行的绿色债券利率和银行股票价格在2022年7月至2024年4月期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绿色债券利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而银行股票的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尤其是在2023年初以后,股票价格出现了大幅上升。这表明绿色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受到不同因素的驱动。绿色债券的利率下降可能受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而银行股票的价格波动则更多受到市场情绪、系统性风险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图2展示了基于VaR(在险价值)衡量绿色债券与银行股票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尾部风险。从右图中的VaR曲线可以看出,绿色债券与银行股票之间存在一定的尾部风险相关性。在系统性风险上升或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两者的VaR曲线都表现出同步变动的趋势。尽管绿色债券的VaR波动较小,但在银行股票VaR大幅下探时,绿色债券的VaR也出现了小幅变化。在2023年初和2023年10月,银行股票的VaR曲线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表明银行股票市场遭遇了剧烈的市场冲击。在这些时间节点上,虽然绿色债券的VaR变化幅度较小,但仍然出现了同步的小幅波动。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绿色债券与银行股票在尾部风险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尽管绿色债券整体风险较低,但其市场表现仍会与银行股票市场相互影响。因此,北京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些风险。
绿色债券与系统性风险
在金融市场的不同状态下,尤其是在下行的市场状态中,波动性和风险特性会表现出显著差异。下行风险的增加通常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溢出效应,导致市场整体风险中位数明显上升。研究表明,在市场下行期间,金融资产的风险集中度和波动性都会显著增加,从而增强了下行风险对整体市场风险的因果关系。在此背景下,绿色债券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其市场特性和系统性风险也有着不同于传统金融资产的表现,特别是当市场陷入动荡时,这类金融产品可能会受到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冲击。
绿色债券的市场表现不仅依赖于背后环境项目的成功与否,还受到政策变化和市场对绿色投资需求的直接影响。作为吸引关注ESG因素投资者的产品,绿色债券高度依赖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资金流向。然而,当系统性风险增加,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政策支持减弱或市场流动性紧缩时,绿色债券的市场风险特性将更加明显。宏观经济因素、政策波动和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变化会对绿色债券市场产生直接冲击,使其面临更大的投资压力和风险暴露。
北京银行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其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贷款项目直接面临这些系统性风险。例如,北京银行自2014年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推广节能减排项目以来,逐步加大了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力度。然而,如果在市场下行期间,绿色项目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或者市场对绿色债券的需求下降,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损失。
洗绿行为加剧了绿色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融资支持和市场认可,虚假宣称其项目的环保效益,造成资金未能真正流向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当这些洗绿行为被曝光时,不仅损害了市场对特定债券的信心,还可能动摇投资者对整个绿色债券市场的信任。
若北京银行支持的企业出现洗绿行为,银行不仅会面临声誉风险,还会加剧市场信心的下降。例如,洗绿项目违约或未达标的风险可能集中爆发,放大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此外,市场动荡时,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更倾向于抛售流动性较差或存在洗绿嫌疑的绿色债券资产,这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绿色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在金融危机或市场恐慌期间,系统性风险通常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当市场出现大规模抛售潮时,投资者倾向于出售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满足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绿色债券由于本身的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冲击。北京银行持有或发行的绿色债券可能面临市场需求骤降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市场风险。
此外,系统性风险波动还会导致绿色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投资者出于避险需求,可能减少对绿色债券等新兴资产的配置。这种资金外流不仅会直接削弱绿色金融的市场表现,还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北京银行若在此时持有大量绿色债券或依赖绿色贷款业务,将面临较大的收益波动风险。
应对之策
在系统性风险和市场下行状态下,绿色债券的表现往往更加敏感。宏观经济波动、政策变化和市场流动性紧缩可能对绿色债券市场造成显著冲击。北京银行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在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重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通过完善洗绿风险的监控体系、加强动态风险管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与政策制定者保持紧密沟通,北京银行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市场动荡中的系统性风险,还能巩固其在绿色金融市场中的领先地位。能积极给予声誉性奖惩可以减少洗绿行为。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障北京银行的稳健经营,还将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客户尽职调查与洗绿风险监控。进一步强化企业环保项目的审核和尽职调查,严格评估客户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避免洗绿行为带来的声誉和信用风险。引入第三方认证和监控机制,有助于提高绿色债券项目的透明度和市场信任度。将洗绿纳入虚假宣传规制范畴。
第二,建立动态风险预警与流动性管理体系。在市场下行期间,需通过动态风险监控系统,密切跟踪市场流动性和绿色项目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此外,应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降低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过度依赖,防范市场流动性风险。
第三,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市场信心。严格遵循《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标准》等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确保募集资金透明合规地用于符合标准的项目。通过定期披露绿色项目的进展和实际效益,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减少市场恐慌情绪。
第四,加强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的沟通。与监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政策变化,确保业务策略符合最新政策要求。通过参与行业协会和绿色金融论坛,积极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为防范应对系统性风险构建更稳健的生态环境。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博士、亚联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运营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董治
Yhj_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