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定稳健增互信多元组合促转型

2024-11-27彭琨

银行家 2024年11期

2024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出要“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多渠道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同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理财公司加大资本市场投资既是响应中央政策要求,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应有之义,更是满足客户多元投资需求的必然选择。银行理财一直与资本市场发展紧密相关,通过直投、委外、公募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积极服务上市公司多元融资需求,也为客户带来了可观收益。站在新发展阶段,理财公司必须紧跟市场、苦练内功、优化服务,为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理财公司参与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向标准化、净值化、规范化持续迈进,秉承获取稳健收益的理念,回归资管本源,找准定位、加强投研,总规模自2018年的22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6月末的28.5万亿元。在此期间,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业务模式、收益目标和服务架构也发生了转变。从以项目制为主向以策略化为主转型,在理财公司成立前,银行理财更多是通过股票质押、定增配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以及部分含权基金参与;然而,近年来理财公司加大了人员储备、策略管理、产品研发,开始更多以含权策略、直接投资、公募基金和项目直投参与,方式更加直接、流程更加清晰、合作更加精准。从获取类固定收益向市场收益转变,收益的确定性相对降低,弹性幅度适当扩大,参与维度进一步扩充。服务架构进一步加强,将原来的资本市场团队独立为权益投资部门,增加多资产等组合配置部门,加强权益人员培养,探索权益投资框架,打通直投流程,优化合作方式。总的来看,理财公司普遍在持续加大权益投研和产品线投入力度,采用“自主投资+双向合作”驱动模式,探索权益投资模式。

以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邮理财”)为例,公司聚焦资产、产品、策略、研究、系统五项能力,打造了弹性收益含权产品系列、策略库和全周期上市公司融资等贯穿产品、策略、资产的权益体系。在资产端,以深耕产业、多元投资为基础,股票基金、定增、未上市股权和股票等权益投资规模累计近500亿元,参与近150笔定增直投项目、超过20笔公募REITs,通过“基石+锚定”参与港股IPO项目,通过策略基金参与海外权益投资。在产品端,累计发行并运作仓位在5%到30%的含权产品超过110只,其中单只混合产品最大规模达300亿元。在策略端,建立了覆盖股票多头、量化对冲、策略指数、跨境股票多个方向近30 种权益策略库。在研究端,初步建立了部分重点行业分析框架,形成上百家重点上市公司股票池;以量化打分与主动评价相结合,构建了覆盖主被动与境内外上千只基金的分层基金池。在系统端,搭建了覆盖前中后台的投研科技支撑集群,并在交易端打通了A股、港股通与定增等直投功能。

理财公司参与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从中长期表现看,资本市场实际上为投资者创造了较高的投资收益。2019年至2024年9月末,从指数维度看,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达13.02%,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达7.90%;从行业维度看,Wind新质生产力指数年化收益达19.88%,中信煤炭、食品饮料、新能源等行业指数也有年化14%以上收益率。在社保基金收益率方面,股票类资产成立以来年均收益率达7.36%,其中境内股票投资年化收益率达到10%。特别是2024年以来,相继出台的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突出以投资者为本,为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强分红、限制大股东减持,加大退市监管力度等措施,推动解决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同时,随着回购、分红、互换便利、再贷款等一系列工具的推出,以及央企市值管理要求的逐步落地,更多质地优、盈利强、注重投资者回报的标的和投资机会将会不断涌现。

在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更应发挥自身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乘改革东风,积极参与到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当中,为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贡献力量,为客户获取发展红利提供支撑,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银行理财更好地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例如,在科技金融领域,可以通过Pre-IPO、定增、指数、股票、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与风险匹配的投资收益,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在养老金融领域,利用养老理财产品周期相对长的负债特征,化解权益资金的短期波动性与长期收益相对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加大权益资产战略配置,提升产品投资收益,提高养老理财客户财富获得感。以中邮理财为例,2022年发行的两只五年期养老理财产品,面对市场多轮波动,通过策略管理,依然实现成立以来年化绝对收益率超4%。

二是有利于理财公司优化理财资产配置结构。在低利率环境下,权益配置能力可能将成为收益竞争的“胜负手”。理财资金目前超配固收类资产,产品同质化、资产单一化、资金短期化趋势下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随着金融资产回报率中枢平稳下台阶,未来理财投资者对含权产品的需求或有持续提升,理财公司应有更丰富的权益策略框架布局。国际和国内的实践经验已证明,采用合理的股债配比能为客户提供较好的长期绝对收益回报,同时,权益市场的结构多元度、丰富度、活跃度也相对较高,提升权益的配置能更好地适配不同形势及政策环境。以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和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1:9配置为例,近3年总回报为16.74%,年化回报为5.29%,最大回撤为-1.66%,相对同期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有0.46%的超额收益率。再如,中邮理财通过加强外部合作,2023年初就开始按照“一高四低”(高分红、低波动、低估值、低Beta、低流动性)等因子选取具有稳健特性的部分股票,构建了防御指数,指数运作近两年,区间收益为43.92%,年化收益率为14.89%。另外,在2024年初选取A股和陆港通股票中股息率最高的部分股票,推出陆港红利指数,截至10月23日指数涨幅达22.6%。可以说,无论从应对长期市场风险,还是提升产品收益水平出发,理财公司都应加大对资本市场投入,通过股债战术配置、标的优选、指数挖掘等研究,完善资产配置结构,获取更优投资收益。

三是有利于理财公司更好服务广大客户。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仅1.20亿人,与公募基金7.59亿人相差甚远。同时,理财产品R2中低风险等级及以下产品占比达95.2%;R3中风险等级以上产品占比仅4.8%,大幅低于公募基金同类产品28.5%的占比。一方面反映客户对理财固有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存款替代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加大策略研发和多元产品开发,市场空间依然广阔,理财公司既要坚守低波稳健的特征,更要探索多维客户风险偏好的产品开发,需要以权益类资产打开收益向上的弹性空间,向外拓展适度风险、适度收益的客户,扭转“存款替代”的单一印象,服务好更广大客户群体。

四是有利于母子联动全面服务。银行信贷参与权益投资有很多障碍,同时银行又拥有最广大的公司客户基础,信贷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债券是仅次于信贷的第二融资渠道,资本市场是优质公司、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理财公司既要巩固债券投资的传统优势,更要以资本市场投资作为支点,借助母行强大的客户基础和理财多元的投资特色,发挥综合协同优势,更好服务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企业,助力母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母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风险防范,增强服务粘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五是有利于扩充理财公司负债端来源,满足上市公司理财投资需求。根据Wi nd统计数据,2023年A 股上市公司中有1269家公司参与1.85万笔广义理财投资,金额累计达1.26万亿元。上市公司对投资理财需求较大,理财公司可发挥产品谱系丰富、投资运作稳健的竞争优势,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上市公司提升资金利用效率、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理财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共赢。

当前理财公司参与资本市场存在的不足

第一,含权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低。截至2024年6月末,混合型与权益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不足3%,其中混合类产品规模为0.78万亿元,占比为2.73%,产品数量2127只,平均单只规模为3.67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仅为0.07万亿元,占比只有0.25%,产品数量为570只,平均单只Nx3MHFl9ynfkUZ33kF3hfw==规模仅为1.23亿元。穿透来看,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85万亿元,占比仅为2.78%。

第二,客户对理财波动的认识还有待提升。2022 年以来市场波动带来的理财产品规模震荡,也迫使理财公司调整资产配置思路,突出降低净值波动、控制回撤的目标,下调权益类资产仓位并延续至今。渠道和客户对含有权益的理财产品认可度低,对理财公司权益产品管理能力缺乏信任感。

第三,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能力尚在建立初期。公募基金基于基本面研究与价值投资打造的一整套主动投研架构已较为完备,而银行理财基于客户稳健性特征,对低波权益投资的风格研究、策略研究、组合配置还在初期,适合行业特点的差异化投研框架尚不成熟。另外,银行理财脱胎于母行的信用文化,与股票在看未来,向波动要收益的组合动态投研文化方面还有差距。

第四,理财公司评价还需优化。尽管监管多次强调弱化规模导向,但客户认知、子公司贡献价值,以及市场纷繁的排名宣推,对规模排名、收入实现、短期收益、达基波动等评价依然难以转变。同时,客户对理财稳健性的认识,事实上形成了固收类产品对含权产品的替代作用与挤出效应,权益类产品规模较小,收益贡献较低,业绩评价较弱,形成了固收竞争激烈,而权益相对冷清,资源投入难以均衡的局面。

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客户对理财投资偏好的认识,以及理财公司自身能力建设都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但从政策支持、经济转向、股市升温,无风险利率长期低位震荡等方面来看,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能力建设又刻不容缓。理财公司需要在战略资源布局、投研体系重塑、投资能力积累,以及投资者教育上多下功夫,持续加大资源投入。

几点思考

一是进行战略布局,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战略引领,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资本市场投资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建立合理的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评价体系,注重中长期考核评价,倾斜战略资源投入。在投研体系上,要在投资策略和投资技术中找准靶点,以绝对收益目标为基础,通过模块化组合、白盒化策略管理,实现相对高胜率的投资收益。在团队建设上,要依托“平台研究+条线为主+ 团队协作”的架构体系,共享研究资源,构建专业分工的细化投研团队,扩充大类资配、权益策略分析、风格/行业跟踪、指数创设研究等人员。在文化建设上,要大兴研究之风、坚持长期主义、加强同业学习、鼓励探索创新、提高容忍度,注重规范性,统一标准化,逐步建立权益投资与理财资金相适应的投研文化。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业务模式。从公募基金的发展实践来看,权益主动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较长时间的积淀。基于银行理财现阶段的自身禀赋,结合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趋势,应该重点突出ETF等指数化投资,搭建被动为主、主动为辅的低波风格因子框架。从过往的研究结果看,对大资金的资产配置机构而言,beta的管理及策略体系搭建,要重于对alpha的把握,在业务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工具化投资的特长,加强研究筛选量化模型,构建Smartbeta指数,获取一定超额收益;并通过主动跟踪,动态优化,提高指数化投资的胜率。另外,发挥母行协同优势和项目投资基础,通过战略配售、定向增发等项目类投资,实现收益增厚,服务优质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

三是注重策略,丰富投资工具。通过加强对市场风格的研究,寻找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相对占优的投资策略。通过风险预算确定权益风险敞口,基本锁定产品收益下限,适度扩大收益向上的概率。通过发挥主动大类资产组合配置能力,对内外部的投资工具进行有机整合配置,为客户提供高夏普比率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红利低波、深度价值、科技成长、量化对冲、Smartbeta 指数、ETF轮动、海外配置、股票打新等多元权益策略库,提供收益风险特征明晰、适配度高的工具包。

四是找准定位,构建产品矩阵。银行理财权益类投资仍然以实现绝对收益为基本理念。在加强投研,做好长期投资收益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权益产品定期分红、目标止盈等特殊产品机制,灵活的管理费收取方式,提升客户持有期体验。要加强客群分层下的产品序列开发,要细分R2-R3风险等级下的含权风格特征,开发具有多维客群特征的多元产品;要逐步拉长产品期限,通过产品组合管理和动态仓位调整,平滑市场风险,抓取市场机会。同时,加大财私等高净值客户的私募含权产品开发,突出策略多元、组合多样,适度风险、适度回报。

五是坚持长期主义,做好客户培育。理财公司要提升客户获得感、产品目标感和营销层次感,通过投前细致准确的产品信息介绍让客户清晰知道购买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投后及时的信息分享与陪伴,培养理财客户对理财公司的信任度,逐步建立长期投资理念。要将客户分层、产品分层与策略分层有效结合,提升产品的适配度,服务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投资需求。低波稳健是理财广泛被认可的特征,但绝对的低波稳健长期会形成行为的逆向选择,无益于理财公司长期转型,更无益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长期健康发展,应加大力度对客户进行大类配置、多元产品、弹性收益的宣传和培训,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相向而行,产品和客户的共同培育,真正提升客户投资的长期价值实现度。

六是博采众长,加强同业合作。在权益投资中,银行理财既要培育自身权益投资能力,更要加强同业合作,借鉴公募基金、保险、券商、期货公司与指数公司特长,取长补短。比如在投资研究能力、产品管理能力与客户服务能力方面加强与基金公司合作;比如在大类资产配置与权益类资产长期逆向投资能力方面借鉴学习保险资管经验;还比如在交易能力与金融衍生品的灵活运用方面,商品投研以及指数创设与量化工具的使用方面,加强与券商、期货和指数公司的合作。通过同业合作,发挥理财子公司作为配置型机构“投+顾”的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聚集多方合力,弥补理财公司权益能力短板。

七是多措并举,争取更大支持。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参与力度,可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例如,在销售端,适度放松权益产品销售限制,弱化线下“临柜面签”限制;放开机构投资理财的限制,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理财产品;参考公募基金场内ETF管理机制,建立理财产品份额场内转让机制。在投资端,允许理财公司参照基金、券商按照公司主体合并计算定增投资,解决单产品投资的规模门槛问题;给予理财公司参与战略配售股票资格;以及探索有别于非标资产参与开展并购融资等业务模式。

(作者系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Yhj_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