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金融政策的解析
2024-11-27王力
御风险的能力。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各类银行机构普遍业绩承压,加之新冠疫情三年向实体经济大幅度让利,部分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承压较大。目前地方中小银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银行,其股权价值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需要通过增资改善其资产质量,特别需要地方政府或国有资本注资。
本轮金融支持政策除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外,还推出两大支持资本市场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措施,让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以券换券”,用资本市场投资组合资产置换流动性更强的国债等标准化资产,相当于帮助金融机构部分实现短融长投,在确保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管理资产对证券市场进行长期投资获取超额回报。另一政策工具是对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回购股票增持股票的专项再贷款政策,这一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利用真金白银提升市值管理。上述政策措施显著恢复了资本市场信心,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截至10月中旬,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出使资本市场行情持续回暖,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相比金融和产业部门的增量政策,财政政策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财政部门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对于改善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至关重要,可以说财政体系是扭转内外部经济压力的中流砥柱。金融体系和产业部门受限于客观经济运行规律,具有典型的“顺周期”和“锦上添花”特征,只有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雪中送炭”作用。
2022年新冠疫情后期及疫情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入2024年以来,
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相关主管部门积极行动,果断及时推出了一揽子政策,集中了金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民生政策等。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随着存量政策的有效落实,增量政策的加快推出,进入10月份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笔者根据研究体会就当前经济金融政策做出如下解析。货币政策坚持灵活性和适度宽松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随着全球通胀形势减缓、经济复苏放缓,美联储时隔4年在2024年9月中旬重启降息,意味着主要经济体都将进入降息周期。相比之下,我国作为全球基准利率偏低的经济体,外部金融环境的宽松为我国实施更加灵活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配合了提振经济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低利率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将确保财政扩张和赤字增加不会导致政府融资成本支出过快上升及对民间投融资的挤出效应等问题。除货币政策之外,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政策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和银行体系补充股权资本。其中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当下财政和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部门的地方债务置换虽属于财政问题,但同金融体系密切关联。2024年以来,经履行相关程序,财政部已经安排了1.2万亿元的额度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特别是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部署,财政部开启了本年度最大规模的化债措施,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来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本轮财政支出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六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增资,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并以此强化金融体系资本储备,增强抵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经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冲击后逐步恢复常态,我国经济供给冲击问题基本消除,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其中,需求收缩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又与预期转弱息息相关。基于历史经验和经济现实状况,迫切需要政府力量出手扭转局面。众所周知,金融信贷政策及产业政策,更多作用于供给侧企业生产部门。如果要切实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发挥增量拉动功能,只有财政扩张和赤字政策才能真正起效,“将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财政支出增量的相当比重来源于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投向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比较以往举债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本轮财政刺激政策可以快速转化为购买力需求,对实体经济需求拉动作用更加立竿见影。与此同时,产业扶持政策和民生改善政策也需要财政政策提供最为关键的资金保障。
产业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在本轮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中,产业政策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概括起来是“一新一旧”。“新”是指新兴产业部门,考虑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长远而非当下,本轮增量政策在原政策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激发整个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旧”是指传统产业部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处于低谷中的房地产行业。当前房地产行业等传统部门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止跌回稳,避免发生“硬着陆”。
房地产行业作为“旧动能”的典型代表,因为其规模体量巨大和产业链条长,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形成了几十万亿级的产业生态。这一生态体系客观上塑造了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资本密集化和高能耗的发展特征。任何事物更替迭代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更是如此。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繁荣景气周期是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未来房地产及关联产业固然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地位分量将会逐步消减并让位于新兴产业领域的“新动能”。
目前,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绝对规模比较小,可吸纳的就业人数有限。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动能”传统行业,依然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的最主要部门。相比旧动能产业分布广泛,“新动能”产业部门存在地域集中形态。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区域经济增长分化。如果旧动能过快衰退甚至突然崩塌,新动能又无法及时接续顶替,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连续性被打破,出现“旧的已去新的未来”“青黄不接”断链式紊乱,最终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民生政策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政策,而消费市场活跃同民生事业发展高度相关。根据社会调研显示,目前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背后的现实因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要充分激发国内消费市场活力,在消费领域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必须要在改善民生事业方面有更大作为,特别要提高对农村居民、城镇弱势群体等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直接反映在居民就业和收入方面。如果就业工作做不好,就会放大社会层面的焦虑心态,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为此,本轮民生政策重在激活内需和扩大有效需求。
同产业发展注重存量调整而不是盲目总量扩张类似,消费部门主要应挖掘存量补齐短板。目前我国存在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如大件消费品等主要品类在城镇居民家庭普及率较高,未来提升空间有限。今后相当长时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主攻方向应聚焦农村地区及中小城镇。相比中心城市人口出生率大幅下滑,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出生状况尚处于合理区间,具备消费持续增长的社会地理条件。此类区域市场居民购房杠杆率较低,且金融市场参与度更低,近年来房价回落、金融市场波动导致的居民财富负面效应情况不明显,这也是巩固消费韧性和创造有效需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