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本逻辑

2024-11-27高惺惟范伟佳

银行家 2024年11期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号”巨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改革开放之所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未来,我国更需要坚毅前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历史逻辑

我国之所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导致商业流通堵塞,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毛泽东同志在1958 年就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

表现”,“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党的十二大指出,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根植于公有制基础之上,为全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的任务在于有效融合并最大化利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这两种机制的优势,使这两种运作机制在协同作用下各自发挥更大的效能,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健全和优化,利用市场调节并不意味着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91年,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11次座谈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1992年6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所作《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针对学术界、理论界对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些新的提法,指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党的十四大的核心主题,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聚焦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目标不仅明确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进一步指出要确保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能够灵活、高效地响应市场供需的动态调整;通过有效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配置于效益更高的领域中去。党的十五大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合理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大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的作用由“基础性”上升至“决定性”,这一用词变化为市场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定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亮点,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正向着“质”的飞跃迈进。自1992年以来,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主要在于市场作用的“量”的调整以及其程度的强化,并未涉及市场作用质的改变。此次将市场作用明确为“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表明尽管其他影响因素能够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有市场,最终决策权和主导权归属于市场。这一定位调整不仅重新审视了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还体现了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深刻认识。只要是市场能配置的资源,都让市场去配置,经济就会充满活力。从全球视角来看,经济的深度调整及各个领域竞争的加剧,表面上体现为产品、技术和产业的较量,本质上则是体制和机制的竞争。为了在这一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必须构建和完善更高效、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作用定位的“升级”传递出关键信号,彰显出我们党在推进市场化改革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以及在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坚如磐石的决心。这一信号不仅表明我们在改革道路上不动摇、不后退、不停步,同时强调了要在改革中有新突破、要上新台阶的坚定立场,致力于在全球竞争中维持并提升我国的领先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交换关系。但是,《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共性,既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生产;既适用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些原理和规律包括劳动二重性原理、供求原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利润最大化原理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此外,还涵盖了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积累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因此,《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并未过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更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资本论》中的科学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以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理论的不断丰富。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才引起了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关系的变革。这个原理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也是为了更好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表现就是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的赌点和卡点。这要求我们建立更高标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机制,通过有效整合和引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

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利益的,即人的行为是由利益支配的,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物质利益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点。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可以激发出微观主体的活力,每个人和每个经济单元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都与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有关。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现实的人只有以利己的个体形式出现才可予以承认”,“‘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物质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因,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重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诉求,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力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市场具有神奇的力量:它需要从人的自利性中获取用之不竭的动力,利己行为会无意识、卓有成效地实现利他目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每个人的“利己之心”转换为“利人之行”。市场的逻辑就是,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首先要给别人创造价值,给消费者创造价值,给客户创造价值,即“要想自己好,先得让别人好”。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的生产是为了交换,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一个人如果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企业要想有利润,就得不断发现别人需要什么,不断创造出别人愿意支付货币的东西,产品要一直被市场认可。

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是一艘“船”,那么供给和需求就是这艘船的“两支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②供给和需求关系是现代经济运行中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桥梁,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演绎和发展的关键范畴和“枢纽”,是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钥匙”。价格波动背后的机理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再到土地市场,几乎每个市场的动态都显示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和价格。供给与需求的波动不仅决定了市场的价格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的稳定性。理解供给与需求的变动规律,对于深入把握市场经济的运作机理至关重要。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现实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准确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是我们党科学设定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需要。作为引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变化演进的基本轨迹以及发展的长远趋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转换,其中的一个转换就是从政府驱动型转向市场导向型。

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精准识别和理解现实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供给的数量,更要注重供给的品质和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其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来说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公平竞争,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需要改进和优化相关体制机制,如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产业政策等,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使价格信号能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要推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包括完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政府这只手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注重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的核心职责和作用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通过精准的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优化和提升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此外,保障公平竞争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政府需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障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通过以上措施,政府能够在市场机制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上提供必要的补充和支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例如,在对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等问题上,政府这只手就要勇担责任,积极作为,发挥好自己该发挥的作用,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为了建设有为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各地都整合了原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三家单位的市场监管执法职能,组建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形成了“全过程、一体化、广覆盖、无缝隙”的监管体系,解决了“各管一段”带来的弊端,更好地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举国体制,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举国体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注重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注重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就要求发挥好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技创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企业家不仅是创新的源泉,也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他们的行动力和前瞻性影响着市场的动态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轨迹。他们通过引入新思想、新技术,以及将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制度投入市场,不断地开拓市场,这样使得经济得以更好地发展。同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离不开市场机制。中国历来不缺乏人才和天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和天才的眼睛,以及培养、扶持、保护他们的机制。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要培养世界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就要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政府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基础研究承担着“打地基”的功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通过合理的保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参与的投入机制,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

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每一个奋斗者提供公平的机会,并将显著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使更多普通劳动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收入水平,迈入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市场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就一定能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4.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