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绘本主题情境下科学探索区的创设策略
2024-11-26张雯雯
创设科学探索区在幼儿园区域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科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近年来,幼儿园注重绘本情境下的科学探索区实践探索,促使教师从绘本入手,以绘本主题情境作为线索,结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感兴趣的内容创设主题情境下的科学探索区。为此,幼儿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绘本主题情境下科学探索区的游戏材料和内容,并结合不同的绘本主题,衍生出不同的科学探索区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更专注、更持久地进行学习探究,逐步积累知识以及科学经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品质。对此,本文为幼儿教师提供以下几点做法,希望为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涉话题,寻探点
教师要关注幼儿获取的绘本知识情况,用心发现绘本里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点,并将其作为探索点,围绕绘本主题情境创设科学探索区。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制定、材料的收集及环境的创设等,和幼儿一起讨论、一起动手,从而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在围绕绘本《豆芽君,加油》主题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阅读绘本《豆芽君,加油》之后,大多数幼儿对绘本中虎子和奶奶种植绿豆的过程感兴趣,并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温度。对此,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豆类种子,还和幼儿一起收集种植豆子需要的容器,如矿泉水瓶、快餐盒、塑料包装盒、易拉罐等,或者引导幼儿将豆子种植在土里、水里。随后,教师可以围绕该绘本的主题,生成新的探索区“水培土培比一比”,通过对比发现种在水里的比种在土里的长得更好,引导幼儿用水培的办法种植豆子。完成上述探索后,教师可以继续生成新的探索区“比比哪组水培豆子长得好”,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水培的豆子需要的水不是越多越好,而且需要定期更换水,水脏了豆子就容易烂掉。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幼儿又发现种在土里的豆子越长越好、越长越高,而种在水里的豆子显得萎靡不振。结合这一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翻阅资料,让幼儿知道种在土里的豆子能从土壤里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而种在水里的豆子难以吸收更多养分。这样,借助抓住阅读绘本产生的话题,结合多个探点创设科学探索区,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萌情景,助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教学过程应以绘本主题情境为切入点,结合幼儿已经积累的与绘本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设计游戏活动,并为幼儿提供与绘本情境相关联的、能激发主动探究欲望的材料,从而有效创设科学探索区。
比如,在授课《小小发明家》这一绘本时,幼儿普遍喜欢主人公的发明行为,对主人公如何进行废物巧利用充满好奇,纷纷表示自己也想将废旧材料变成宝物。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思考如何围绕绘本主题情景创设科学探索区。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图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然后由家长和幼儿根据设计的图纸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共同制作《我们的小制作》,并在班级展览区进行展示。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我是小小发明家”的游戏情境,在科学探索区设立“光影空间站”,利用楼梯下的空间,让幼儿用画笔和颜料装饰废旧纸箱,为幼儿创设搭建属于他们的“小小空间站”,并利用收集的彩色塑料纸、手电筒、纸板,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将废旧彩纸剪成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形状。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手电筒、剪成的作品,在墙面上投下的影子,并赋予每个作品生命,在手影游戏中讲述“作品”的故事。在这一探索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形成条件及变化因素,让幼儿在趣味性的“影子成像”游戏中获得愉快体验。这样,在绘本主题情境下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特定区域,让幼儿化身为“小小的发明家”,引导他们开启发明探索之旅,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幼儿体验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三、巧材料,深探究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科学探索活动是围绕材料开展的,所以如何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区的材料显得格外重要。材料的选取要贴合绘本主题以及幼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也要从幼儿生活中取材,并确保材料种类丰富多样,符合幼儿的兴趣点,且富有挑战性。这样,在科学探索区中,教师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借助与材料的互动,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让幼儿探究、发现新奇的事物。
(一)生活性
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游戏材料,投放贴近生活情境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材料有吸管、小石头、树叶、卫生纸芯、贝壳、海绵等,都可以作为科学探索区的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联手,一起为幼儿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并在班里成立“物品加油站”。这样,教师可以为幼儿随时取材,助力科学探索区的创设。
(二)挑战性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投放材料时应避免随意性,而是科学投放。例如,为中大班幼儿投放一些有挑战性的材料,为小班幼儿投放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材料。
比如,在围绕《小机械立大功》绘本主题情境创设科学探索区时,教师应该为大班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具材料,如胶枪、塑料钉子、塑料锤子、塑料锯子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中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他们绘制使用步骤图、安全小提示,还可以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寻求解决方案。比用钉子、锤子、木板、木条自己动手装订小板凳,用钳子、锤子等工具打开核桃等。
(三)趣味性
科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师投放科学材料还应突出趣味性,以有趣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具有吸引力的科学探索区,让幼儿在趣中学。
例如,在《小机械立大功》的绘本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对小矮人利用轮滑将木头吊到树上感兴趣的点,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在班级里布置滑轮,并确定在哪个位置最合适以及布置滑轮需要哪些材料。根据绘本主题情境,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滑轮配件、绳索、吊篮等,然后与幼儿商讨如何再现绘本中的小矮人利用轮滑吊木头的场景。最后,师生确定创设“滑轮用处多”的科学探索区,并结合升降滑轮与玩具车和停车场有关的点,生成了新的探索区“立体停车场”。这样,利用有趣、好玩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推动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与教师一起创设科学探索区。
(四)层次性
《指南》强调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支持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此,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教师应面向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在科学探索区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将科学概念转化为本体的知识经验,以支持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水的旅行》的绘本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创设“沉与浮”的科学探索区,为幼儿投放能够沉、浮的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确保投放的层次性:第一层次的材料投放包括一盆水、一个瓶盖、玻璃珠、乒乓球、铁夹子等,旨在让幼儿动手实验,发现比较重的物体在水里会下沉,比较轻的物体会上浮;第二层次的材料投放包括一块积木和一块与积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块、小铁球和一个与小铁球体积一样大小的塑料小球,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体积一样的东西,重的会在水里下沉,轻的会漂浮。第三层次的材料投放包括海绵等物品,确保材料一开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过一小会儿则会慢慢沉到水底。此外,教师还可以投放要它沉就沉,要它浮就浮的材料,如塑料盒子,通过调整空盈状态,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有盖子的透明塑料瓶,让幼儿亲身操作,发现充满空气时,瓶子会浮,但装满水后,便会下沉。在科学区探索区中,材料除了分层次投放外,教师还要确保幼儿能够于投放材料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分析与调整科学区的材料,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都能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四、智点拨,促发展
在创设绘本主题情境下的科学探索区时,教师不仅要引导、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还要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推进幼儿的学习探索。
(一)观察等待,把握时机
在科学探索区活动中,教师要耐心观察、等待,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索行为,抓住适时的指导时机,让幼儿的探究更为持久,并引导幼儿解决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把握好指导幼儿的时机,并积极给予回应。
比如,在《汽车总动员》绘本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衍生出“轨道车”的探索游戏,让幼儿用纸盒和木板搭建小车轨道,准备将坡面加长让车行驶得更远。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幼儿都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木板的坡面没有围栏,小车会从坡面上摔下坡,没有办法行驶得更远,并陷入困惑。抓住这一时机,教师可以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有的幼儿找来纸盒、积木在坡面上围上围栏,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围栏的设置导致坡面变窄,阻碍小车前行。这时,教师可以介入游戏,引导幼儿从班级建构区寻找适合的材料,重新搭建小车轨道。随后,幼儿找来了更长的木板、比较宽的万通板条、线槽等,并经过多方尝试,发现线槽是最适合当轨道的材料,能够确保小车在轨道上行驶,且速度快还不会从坡上摔下来。这样,通过观察等待,教师可以抓住合适的引导时机,与幼儿一起创设绘本主题情境下的科学探索区,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调整,持续探索
在科学探索区的游戏中,当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成功后,教师可以调整游戏的难度,抛出承上启下的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既可以使幼儿持续进行探索,又可以确保探索任务的多样性。
比如,在《汽车总动员》绘本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创设“滚动的小球”这一科学探索区,在幼儿能够搭建让小球滚动的斜坡后,增加游戏难度。如要求幼儿搭建新轨道,让小球可以完成两次上下斜坡的滚动。游戏开始后,第一个斜坡就让小球直接弹出轨道,随即幼儿调整了轨道坡度,也加长了坡长,但小球依然弹出了轨道。最后,幼儿提出降低两个斜坡的高度,并提升起点高度,终于让小球顺利在轨道上进行了两次上下滚动。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可知,一成不变的玩法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而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及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与挑战,则可以以新的问题为引导,让幼儿在尝试、体验、探索中建构更丰富、更复杂的知识经验。这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逐层递进的探究中,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交流分享,剖析问题
结合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幼儿一起以记录表、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并在遇到困难时,一起交流分享,一起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例如,在玩“轨道车”的过程中,幼儿的轨道车会在轨道的连接处卡住,或者直接飞落下来等。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一起观看录制的游戏视频,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讨论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调整建构材料、轨道方向,如用纸盒充当“挡板”。就这样,在科学探索区中,教师既是一名观察者,又是一名支持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推动着幼儿围绕绘本主题进行探索学习。所以,基于绘本主题情境的幼儿园科学探索区,要求教师利用幼儿与绘本主题情境相关的有益经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以此充分挖掘适宜幼儿年龄的游戏内容与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并使之常态化。
五、结语
在未来,围绕绘本主题情境创设科学探索区,教师要注意选用科学特质明显的绘本,注重对绘本中科学经验进行横向拓展,同时关注小、中、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有序性。对于科学特质不够明显但能挖掘出科学经验的绘本主题情境,教师要对这一科学经验进行纵向深入推进,为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注:本文系泉州市十四五教学名师专项课题“情境教学融入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YZX2022-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家园社协同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G1452-2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