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生态环境与幼儿园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4-11-26陈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幼儿与自然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自然界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是幼儿成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社区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色肺”,为居民特别是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宝贵机会。如何充分利用社区公园的特色生态环境,开展自然生态美育活动,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公园的生态环境特色
(一)植被多样性
植物种类繁多,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群落。社区公园设计者通常会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进行种植。这些植物种类涵盖了多种生态类型,如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旱植物和水生植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共同维系着生态平衡。在社区公园中,植被通常呈现明显的垂直层次结构,包括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草本层主要由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它们密集地覆盖在地面上,有助于保持土壤湿润和防止水土流失;灌木层则由各种灌木构成,它们在草本层之上,为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环境;乔木层则由高大的树木组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遮阴作用,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还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周围的气候,为整个公园创造了舒适的生态环境。此外,社区公园植被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季节变化上。不同季节,公园中的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和景观效果。如在春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形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夏季,茂密的树叶为游客遮阴,减少了热岛效应;在秋季,树叶变色,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在冬季,常绿植物依然郁郁葱葱,增添了公园的生机。这种季节性的植被变化,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景观,还为幼儿提供了观察自然、了解生物周期变化的机会。
(二)水体资源
社区公园中的水体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或人工的形式存在,如湖泊、溪流、喷泉和池塘等,为城市生态系统注入了生机。水体资源在社区公园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自然生态美育的重要媒介。水体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循环与更新的角色,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等过程,参与城市水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水平衡。水体还能够调节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环境。此外,水体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水体表面的反射、波纹的动态变化以及水中的倒影,可以为公园增添无限的诗意和美感。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引导幼儿发现自然之美。水体资源的存在,还可以促进公园内景观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视觉体验和休闲空间。此外,水体资源在社区公园中还具有教育和启示功能。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生物适应性和生态平衡等概念,均为幼儿的学习对象。通过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游动,幼儿能够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环境艺术
社区公园的环境艺术,作为生态环境特色中的人文精髓,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审美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既符合生态规律,又充满美育价值的公共空间。社区公园内的环境艺术通过艺术装置和创意表达,将生态意识融入每一个细节,如将环保材料制成的雕塑、互动式的自然教育装置,以及寓意深刻的装置作品,都在讲述生态保护的故事。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底蕴,还在幼儿的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生态,理解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过程中,社区公园变成了开放的自然教室,使环境艺术作品转化为美育素材。这样,幼儿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艺术装置,开展一系列自然生态美育活动,如观察日记、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创建艺术创作工作坊等,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自然的奇妙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幼儿园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现状
其一,自然生态美育活动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和生态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认识到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情感、认知和创造力的发展。
其二,幼儿园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自然教育活动往往局限于自然观察和户外探索,而现代的自然生态美育活动,则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并进行体验式学习。活动内容不仅包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创作,还涉及学习生态知识、探讨环境问题和实践生态行为。
其三,在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中,幼儿教师需要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幼儿的学习应基于其兴趣和经验,通过直接体验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因此,自然生态美育活动往往设计为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式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之美,理解生态环境中隐藏的关系与哲理。
然而,幼儿园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受限于幼儿园的场地和资源条件,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程度和效果存在差异。一些幼儿园缺乏足够的自然环境建设和必要的生态教育资源,难以深入和持续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需要结合自然生态美育的实施需求,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对自然生态知识的掌握、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对幼儿个性化需求的关注,都是影响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社区公园与幼儿园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融合策略
(一)资源共享
社区公园作为一个集自然景观、生态保护和公众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多样的植被、动物和水体环境,为幼儿园开展生态美育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定期组织幼儿到社区公园进行户外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学习,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感知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生态关系,还能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此外,社区公园和幼儿园可以联合举办各种生态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还能增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从整体上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素养。这样,通过共同参与和互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例如,红树林小区的黄花风铃木步道、金山公园的荷塘、三环湿地公园的夕阳、流花溪公园的大榕树和美丽的流花溪等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实施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载体。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还为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例如,在黄花风铃木步道上,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观察这一社区公园下的植物,了解黄花风铃木的花朵形态、颜色变化和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活动,幼儿可以学习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并体验自然界的变化之美。金山公园的荷塘可以成为幼儿观察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绝佳场所,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荷叶的结构以及水中生物之间存在的生态关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三环湿地公园的夕阳景观为幼儿提供了欣赏和感受自然美的机会,在这一社区公园中,教师可以组织夕阳观赏活动,引导幼儿体验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变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流花溪公园的大榕树和美丽的流花溪则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场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大榕树的根系结构、树叶的形态变化以及流花溪中的水生生物,促使幼儿进一步理解自然界及其中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家校合作
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积极参与和配合对于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幼儿园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美育教育体系,使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全面成长。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亲子生态美育活动,如亲子自然探索、亲子园艺、亲子环保手工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并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体验和感受自然的美好,共同学习生态知识和环保方式。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会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此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如家长线上交流群、学校公众号等,及时向家长传递生态美育信息和资源。通过这些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园最新的活动安排、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态知识,还可以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环保实践,营造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氛围。这种信息化的家园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沟通效率,还能扩大生态美育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其中。
例如,在“日暮夕阳”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请进来”和“走出去”,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公园亲子美育课程。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沉浸式体验,引导幼儿在夕阳下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感受光影的美妙和自然界的和谐美。这种具体形象的感知体验,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个性化审美需求,还通过集体教学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教育目标。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例如,在亲子园艺活动中,家长可以和幼儿共同种植花草,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价值。这种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环保意识。
(三)多元化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应充分利用社区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特点。每个社区公园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如特定的植物群落、水体生态系统或特有的动物栖息地。幼儿园可以根据这些特色,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接触和体验中,学习和感受自然之美。在艺术创作方面,自然界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在社区公园中,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自然画作创作活动,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动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激发和提高幼儿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绘画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方式,更是引导幼儿表达内心感受和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意细节观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美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环保手工制作是另一种重要的美育活动形式。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公园中的自然材料,如落叶、树枝、石头等,引导幼儿制作各种环保手工艺品,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认识到循环利用资源和环保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班的“春雨”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穿上雨衣、雨鞋到雨中去观雨、嬉戏、聆听雨的声音等。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幼儿亲身体验雨天的独特美感,还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雨中,幼儿可以感受雨滴落在脸上和手上带来的触感,聆听雨滴打在树叶和地面上的声音,观察雨水在地面上形成的小水洼和水流。这些感官体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感知能力,还能让幼儿学会如何用心感受和欣赏自然界的美妙。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绘制春雨景象,让他们借助画笔表达自己在雨中嬉戏的感受和观察到的景象。幼儿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描绘雨滴、雨伞、雨靴以及雨中的景物,不仅锻炼了自身的绘画技巧,还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分享创作作品时的感受和所得,以此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科技辅助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智能设备等,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生态知识具体化,使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体验自然现象。例如,通过AR技术,幼儿可以在公园中“看到”植物的内部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自然生态美育中,幼儿教师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配合专门的AR应用程序,将这些设备对准社区公园里的植物,并在屏幕上显示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内部结构,不仅能让幼儿看到这些结构的详细图像,还能让幼儿通过点击屏幕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复杂的生态知识。
VR技术则可以为幼儿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例如,幼儿园可以利用VR头戴设备,引导幼儿“进入”热带雨林、沙漠、海洋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并观察这些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游历”多个生态环境,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区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色课堂”,为开展自然生态美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通过本文提出的融合策略,幼儿教师可以将社区公园的生态环境特色融入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此外,在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幼儿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自身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美育研究”专项课题“挖掘社区公园资源开展幼儿园自然生态美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MYZX23-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