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路径研究

2024-11-26陈琰瑾

家长·中 2024年10期

美育和语言教学活动同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节。本文旨在探究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可行路径,首先立足于幼儿审美素养、跨领域能力和语言能力三个维度,分析了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优势;而后,研讨了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包括主次分明、因材施教、开放多元等教育要求;最后,列举了四种美育和语言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幼儿多元领域能力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同为幼儿发展和园本活动建设的具体方向,占有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美育可以视为与艺术领域教育高度重合、并行发展的教育路径。语言教学活动则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育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幼儿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育人优势

(一)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跨领域能力

将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跨领域能力。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培养艺术能力、组织艺术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而语言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语言领域的能力。将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能使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使幼儿应用跨领域能力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幼儿的跨领域能力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融入美育,能为语言教学活动赋予美的属性,创造具有多元美感的环境,营造主题式审美学习氛围。在此类语言活动中,教育的工具材料、活动形式、教师的指导与讲学内容均蕴含丰富的审美要素,能让幼儿在活动的熏陶下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逐步发展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这一过程能充分发展幼儿审美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基于美育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领域的能力是最终的教育目的。而融入美育能提高活动的育人效果,更高效地培养幼儿的语言领域能力。首先,美育的融入能赋予语言教学活动美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为生动、有趣,且更易于激发幼儿的语言交流的兴趣爱好;其次,融入美育能为幼儿创造更多实践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元的讨论话题,从而为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可见,美育能为发展幼儿语言领域的能力搭建进步阶梯。

二、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融入美育的必然要求

(一)主次分明的教育要求

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主次分明的教育原则。以语言教学目标为主,以发展幼儿审美素养为辅,从而科学地设计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的整体结构,提高活动的最终育人效果。以语言教学活动为主要阵地的美育,能够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在不影响语言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向幼儿渗透审美常识,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总之,遵循主次分明的教育要求,能达到双赢的育人效果。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

因材施教要求以幼儿的情感状态、能力水平、发展阶段、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为依据,并结合幼儿的学情状态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以此使幼儿教育更契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处于3-6岁的幼儿在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可理解、接受的学习内容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能确保美育与幼儿园语言教学深度融合,更加贴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开放多元的教育要求

美育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创设二者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遵循开放、多元的设计原则,一方面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便于幼儿自主探索、观察、理解、实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幼儿积累语言经验,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实施路径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美育和语言教育的融合,可以立足语言教学的多元视域,从中挖掘多元化审美要素,从而使幼儿感知语言蕴含的多重美感,有效落实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对此,教师可以将语言礼仪美、诵读美、工具美、内容美作为语言审美的切入点,以此实现二者的融合。具体教学案例如下所示。

(一)立足文明用语,挖掘语言礼仪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这一语言领域教育目标,强调指导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学会文明用语、文明地与他人交流,并将此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重点目标之一。基于此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将美育与文明用语相结合,创设文明用语的活动环境,着重引导幼儿在语言交流中体验礼仪美。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若干个生活中常见的交流情境,供幼儿进行语言练习。在幼儿进行情境交流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对比练习,如在借阅他人的绘本图书时,指导幼儿用“请你把书借给我读一读,可以吗”和“把你的书借我”两种沟通语句,体会态度、语气和效果上的差异,并让倾听的幼儿谈谈两种对话带来的感受。幼儿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理解文明用语的重要性,理解文明用语带来的关爱感、友善感,从中挖掘文明语言的独特美。如此,教师既能让幼儿积极配合,参与文明用语活动,又能使幼儿从中感受语言的独特美,提高其审美素养。

例如,在“文明小标兵”主题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和长辈打招呼”“招待客人”“向路人问路”“购物”等多元情境,并在情境中提醒幼儿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在“招待客人”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轮流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在第一次情境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允许幼儿自主探索,完成接待客人的任务。而后,由扮演客人的幼儿说说对“做客”的感想;而后,在第二次情境演绎中,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指导扮演主人的幼儿,在客人来访时礼貌打招呼“你好!欢迎来到我家”“路上辛苦了,请坐下,请你吃水果”并指导幼儿在交流中注意照顾对方的情绪,为其让座位、递水果等。情境演绎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集体讨论哪种交流方式更受欢迎,哪种让人的体验感更好。这样,幼儿能在这一交流活动中意识到文明用语的重要性,并从使用文明用语的过程中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感情美和礼仪美,从而增强幼儿对文明用语的认同感。这样,以礼仪美为语言教育的美育切入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二)立足诵读活动,挖掘语言韵律美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无论是调直、口型还是语气,均能从模仿中获得益处。基于“模仿”这一学习方式,为幼儿组织诵读活动,能使幼儿从活动中深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为其未来进行阅读与书写做好准备。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期结合主题,为幼儿寻找优美的朗诵配乐和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诵读内容,以此组织诵读活动。在选材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所选诵读素材的趣味性,能激发幼儿参与诵读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确保素材具有一定的美感,能够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在活动实施环节,教师可以采取有声配乐跟读、诵读接龙、合读等方式,组织幼儿参与并从中体验语言之美。教师则可以侧重于讲授发音、诵读语调等知识,引导幼儿感受儿歌、诗词、绕口令等语言内容中蕴含的韵律美。在此背景下,教师能够初步培养幼儿的朗诵兴趣,让幼儿深入感受语言独特的韵律美,并让他们从中积累实用的语言经验。

例如,在幼儿园“诗中的四季”主题活动中,本活动围绕“诗歌”“四季”等主题展开,旨在让幼儿阅读诗歌,并初步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韵律之美。为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找到轻柔的朗诵配乐,以及适合本班幼儿诵读的材料,如《春晓》《夏日绝句》《山居秋暝》《江雪》等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和《春夏秋冬》等适合幼儿阅读的现代诗歌。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诵读活动,引导幼儿深入感知语言的韵律美。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有声配乐跟读活动,让幼儿伴随音乐,跟随教师或录音进行模仿诵读。幼儿能在模仿中深入感受、记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诵读接龙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接龙的方式一人一句的诵读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矫正和指导幼儿的语气、发音等,渗透押韵、同音等语言常识,并组织幼儿进行合读,让幼儿在大声朗读中感受诗歌的和谐与美妙。

通过优美的诵读,不仅能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诵读经验,为后续阅读学习做好准备,还能提高幼儿对语言之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为提高其语言领域的能力打好基础。

(三)立足丰富资源,挖掘语言工具美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适合组织幼儿自主探究、积累语言信息的学习工具包括多媒体视频、有声故事、绘本图书等,类型多元、富有趣味性且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如绘本图书具有画面美、装帧美、排序美;有声故事具有情境美、语气美、韵律美;多媒体视频具有动态美、形象美和色彩美等。教师立足于语言教育资源与工具,从中挖掘多元美感,激活幼儿的工具探究、语言学习、活动参与兴趣。例如,在选用一种活动资源或工具时,教师可以先自主挖掘其中蕴含的美感,再与幼儿进行话题互动,通过主观引领,使幼儿领会多元资源与工具中蕴含的独特美感,以此激活幼儿的审美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和探索时间,让他们自主发现、体验并分享各种工具带来的语言美。比如,在阅读绘本图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的封面设计、插图色彩、排版布局等,让幼儿感受绘本图书的画面美、装帧美和排序美。丰富的语言资源与活动工具,能促使幼儿积累多方面的审美经验,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探索中取得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一主题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有声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和视频动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作为活动资源和工具,供幼儿探索与学习。在活动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听有声故事,并通过语言点拨,引导幼儿感受有声故事中蕴含的情境美、语气美和韵律美。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使幼儿深入体会故事中的情感起伏和紧凑的情节,从而让幼儿在情感上与主人公“猫”产生共鸣。而后,教师可以展示绘本图书,让幼儿自主阅读、观察图书的精美装帧、插语设计和排版布局等。幼儿能在自主观察与联想的过程中,发现绘本图书蕴含的画面美和排序美,并从插图的细节描绘中挖掘故事隐含的信息,感受故事内容的独特美。在最后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动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视频中,使静态的猫动起来了,使故事场景和角色情感变得更丰富。这样,教师能让幼儿深入感受视频动画带来的色彩美和形象美,并从中收获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欣赏完视频动画后,教师可以针对美育,组织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在三种不同工具和资源中体验多元美。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幼儿不仅能深入体验语言美,还能在探索中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四)立足画面联想,挖掘语言内容美

语言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语言的内容作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幼儿聆听语言内容,结合画面进行联想,可以使幼儿深入理解并感受语言内容中蕴含的美感。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在选择语言材料时,可以选择情节有趣、具有画面感、意境悠远、蕴含丰富哲理的小故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用语言点拨幼儿,帮助幼儿扩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细节,收获美的体验。幼儿能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会语言所呈现的美,并从中体验倾听乐趣和审美乐趣。

例如,在《海的女儿》主题语言活动中,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渲染故事的画面,引发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深层次联想。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海洋的图片与视频,为幼儿想象提供素材,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聆听提示内容,促使幼儿展开想象,让幼儿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小美人鱼在海底能看到什么呢?成群结队的彩色小鱼会从她胳膊、手腕旁游过,滑溜溜地与她的肢体触碰;海底的海草柔柔地摇摆着,像在跳舞;一颗海星在海底翻身,像在做体操……”随着教师的描述,幼儿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并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幅生动的海底画面。在故事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美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还能在画面联想的过程中,体验语言中所蕴含的美。在此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审美与想象能力也会得到同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美育融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育人实践。除上述语言审美方向和活动形式外,在实际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将美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在未来,教师仍需关注美育在幼儿多元领域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和积极作用,以美育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