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观视域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11-26陈川鹏
活动观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需求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知识、思想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借助渗透活动观思想,能够提高教育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观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活动观下的教育以实践性学习为主,需要学生借助调查、表演、交流、操作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手段构建知识、技能、思想。活动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意义出发,通过体验等方式,最终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指导,有利于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其终身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以讲解知识为主,过于看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内化过程和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出其教育性,则需要重视学生获得的体验感,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健康思想内化于心。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活动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活动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道理内化于心,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活动观的背景下,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借助多种多样的方式探索学科知识,让教学符合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内化心理健康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丰富的活动、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相关知识,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活动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活动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不再以被动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是作为活动主体,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心理学知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思想,还能够提高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等,体会到成长的乐趣,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因此,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有必要遵循活动观的理念,对教育方式进行优化。
二、活动观视域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活动观落实的核心是活动,可以是课内的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的活动,还可以是集体活动、个性化活动。教师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找准学生特点,明确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实现不断发展的前提。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活动的教育目标。借助实施实践性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设置活动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基于活动观的内涵,增强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保证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例如,在《我爱班集体》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集体和集体建立联系的良好意识,为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引。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调查并分析实际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如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学生对校园生活有了基本的认识,初步适应了校园生活的特点;在班级内,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能够主动找朋友;学生还无法真正认识到班集体生活的意义,只关注自己以及特殊的几个朋友,认识不到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密切关联;学生对参与班级团体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通过了解实际学情,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探索集体生活中的乐趣,并且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和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每一个人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的环境,也才能顺利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学生能够在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个性,用适合的方式处理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友方式,体会班级生活的乐趣,尝试在班级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和班级内其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如此,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借助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摒弃灌输式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利用活动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活动观的内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为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活动观注重唤醒学生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活动情境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式情境、质疑式情境等。
例如,在《说话要算数》的教育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学会遵守约定、规则等,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诚信吗?我们为什么要做诚信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使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真实感受。随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信”这个字,并且向学生介绍这个字的意义:“信有相信、诚信、信服等意思,诚信这个词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认为,‘信’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人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要说到做到,这样才算是一个诚信的人。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字,你可以发现什么秘密?”在学生对“信”这个字的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展示动画,让学生在动画的帮助下了解“信”这个字的结构,即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立着的“人”,右边是“言”,当人说到做到,人才可以站起来。以此,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理解了“信”的意义,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如此,借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这个字的魅力,并知道什么是诚信。接下来,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做到诚实守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应用多元体验,捕捉教育契机
在活动观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思想,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丰富学生的探索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丰富活动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方式,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真话》的教育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充满趣味性的小活动。首先,将学生两人为一组分成不同小组,并为学生提供一张“地图”。“地图”的中间是一个宝箱,并让两个学生投掷骰子,每次投到的数字可以作为学生移动棋子的步数,但是在棋子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关卡,每道关卡包括一个问题,包括“你说过谎话吗”等。如果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撒过谎,那么可以继续前进,否则要后退两步,看哪个学生可以最快获得宝箱。借助这个小游戏,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感受诚信的力量,意识到需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并讲真话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以此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注重观察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总是在后退,会对游戏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做诚实守信的事情,虽然这次游戏失败了,但还是值得肯定的,以此帮助学生从中收获喜悦,使学生坚持诚实守信。
总之,在活动观的背景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灵活使用辩论、游戏、比赛、操作等教育形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内化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四)重视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活动观下的教育注重实现以人为本。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积极分析实际学情,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适当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得到精准指导。例如,在《他为什么不高兴》的活动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性格特点等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他人时也表现出较大不同。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地引导措施,让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心理水平上获得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使用开放性教育手段,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师要基于活动观的内涵,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进行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进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生活中的我》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开放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不同的自己,并为自己制作一份观察记录表。学生能够从交友、游戏、学习等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发现全新的自己,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更加清楚、深入地认识自我。
总之,教师要形成科学的育人思想,基于学生的不同需求,适当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五)加强过程评价,强化活动体验
在活动观的视域下,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分析教育活动过程,深入了解学生在态度、思想、知识、行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在活动实施中,教师也要遵循“一体化”原则,借助评价结果科学调整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实施效果。
例如,在《他为什么不高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确导致他人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原因,学会为他人提供建议;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适合的方式帮助他人舒缓情绪;学生养成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获得了同理心上的发展等。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教师除了采取教师评价的方式外,还可以适当引入学生自评,借助学生自评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认真思考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纵向分析评价结果,并在分析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三、活动观视域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活动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还应当关注以下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活动观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从中获得深刻感悟,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在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学生被动参与活动的问题,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真正围绕学生心理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是重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育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因此,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活动的内容以及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提高教育效果。
三是重视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评价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自身行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评价具备的反馈、调整、激励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乐于寻找自己的问题并且探索改进的方法,以此发挥评价对改进活动质量的作用。
四、结语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活动观,对于加深学生感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结合对学生心理发育需求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如借助情境体验、思维体验等方式,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心理上的成长,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在活动构建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立足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合理使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手段,提高活动实施效果,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