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体育活动中开展感统训练的策略研究

2024-11-26卓鸫

家长·中 2024年10期

将感统训练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体能,还能深度开发幼儿的大脑功能。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感统训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各类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提升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感官的协调性,促使大脑有效整合各种感觉信息,从而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学习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应注重感统训练活动的安全性、趣味性和适宜性,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快乐中成长,逐步建立自信和提高社交技能。

一、幼儿体育活动中开展感统训练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在感统训练中,通常涉及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触觉、前庭觉、本体感觉等,能够加强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连接,尤其是运动皮层与感觉皮层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助力儿童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适当的感统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其认知、情感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参与感统训练,幼儿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身体的位置、运动状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被称为身体意识。拥有良好的身体意识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地进行各种活动,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此外,感统训练还能提高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更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态度,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长远且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幼儿专注力

感统训练不仅对幼儿身体有益,还能够显著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当幼儿的感统得到充分发展时,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这对于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感统能力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例如空间关系和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提升幼儿的社交自信

在感统训练中,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或老师进行互动,是他们进行社交的宝贵机会。通过团队游戏和合作任务,幼儿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感统训练中的正向反馈和鼓励机制,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在社交场合中更加开放和自信。

二、幼儿体育活动中开展感统训练的策略

(一)动静结合,促进幼儿均衡发展

感统训练应注重动静交替,平衡不同感官刺激,以确保幼儿获得更全面的体验。动态活动,如跳跃、奔跑等能激发前庭觉和本体感觉,而静态活动如拼图、绘画则侧重于整合精细动作和视觉—触觉。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机结合这些活动,并确保活动既富有挑战性,又能适应幼儿的能力水平,以促进幼儿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增强其认知的灵活性。

比如,在幼儿园的早晨,教师可以从一场充满欢笑的追逐游戏开始,不仅锻炼幼儿的大肌肉群,也激活其前庭系统,增强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更为安静的空间,进行拼图游戏。这时,幼儿需要动用专注力,并确保手眼协调才能完成任务,通过高能量活动实现静心思考,平衡左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认知灵活性。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过渡,比如一起唱一首关于颜色或形状的歌曲,再次引导幼儿准备下一个体育活动。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跳跃游戏,如让幼儿跳过彩色圈圈或是模仿动物跳跃,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身体意识和社交技能。同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艺术创作时间,让幼儿用手指画或黏土塑造刚才体验过的场景,以此促使幼儿发展创造力,以及整合视觉和触觉。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幼儿的反应,并适时调整活动难度,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在挑战与成就感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创造既充满乐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二)融入游戏,促使幼儿积极参与

在感统训练中融入体育游戏,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游戏化教学的“借力点”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够让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感统锻炼。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创意的游戏场景和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爬行、跳跃、抓握等动作,从而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和感官整合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操场变成神奇的“探险岛”,让幼儿化身为勇敢的探险家,并要求他们完成在岛上寻找隐藏宝藏的任务。这个设定将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使他们跃跃欲试。游戏开始后,教师可以让“小探险家”穿越一片由柔软垫子和隧道组成的“丛林”。在这里,幼儿必须爬行和跳跃,不仅可以锻炼前庭觉和本体感觉,还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接着,幼儿会来到“河流”,即由彩色绳索编织成的网格,需要小心翼翼地跳跃过去,避免沾到“河水”。这项活动要求他们精确控制身体,完成跳跃、爬行和落地等动作,对幼儿的平衡感和空间感知能力提出了挑战。

此外,在探险途中,幼儿需要根据“寻宝地图”上的线索,寻找藏匿在各处的“宝石”,即由不同材质制成的小球。这个环节可以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和触觉完成任务,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当他们成功收集到所有“宝石”后,便可以前往“秘密基地”进行最后的庆祝仪式。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巨大的沙盘,让幼儿用手和小工具挖掘、塑造,尽情发挥创造力,享受触觉带来的乐趣。

这样,在富有创意的游戏场景中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演绎,将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完成爬行、跳跃、抓握等一系列动作,提高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和感官整合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刺激五感,激发幼儿内在潜能

多感官刺激是感统训练的核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前庭和本体感觉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激活幼儿的感知系统,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进而激发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对此,教师应创造一个充满色彩、声音、纹理的环境,设计包含触摸、聆听、观看、品尝和嗅闻等元素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感官输入中探索世界,提高感知敏锐度和认知灵活性。

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五彩斑斓的空间,如在墙面上挂满各种质感的材料——粗糙的麻布、光滑的丝绸等,让幼儿自由触摸、摩擦,感受不同纹理给指尖带来的细腻变化。这种触觉体验不仅提高了幼儿感知的敏锐度,还能激发幼儿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一角放置一台小型音乐工作站,上面摆放各式各样的乐器——轻柔的风铃、响亮的手鼓等,让幼儿尝试敲击、摇晃,倾听每种乐器发出的独特音色。这种听觉刺激能够丰富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大脑中处理声音信息区域的神经连接,从而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专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自然角”,在里面种植多种植物,如香草、花卉等,让空气中弥漫清新宜人的香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轻轻触摸叶片,闻嗅花朵,或是品尝一些安全的植物,如薄荷叶等。这种综合了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体验,不仅能够拓宽幼儿对自然界的认识,还能增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主题的感官游戏,比如“神秘盒子”的游戏,在盒子里装满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闭着眼睛摸索,通过触觉猜测盒子里的物体。这种游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触觉分辨能力,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上述丰富多样的活动,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前庭和本体感觉的刺激融为一体,为幼儿创造无限的探索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将不断接收和处理来自外界的复杂信息,逐渐提高感知的敏锐度和认知的灵活性。

(四)关注差异,发展幼儿的社会情感

在实施感统训练时,教师应认识到每名幼儿的感统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即对每名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制定出符合其特定需求的训练计划。这样,教师可以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借助体育活动与感统训练的结合取得进步。此外,这样的个性化指导,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实践中,教师注意到明明对身体接触格外敏感,并躲避同伴的碰触。而在另一边,豆豆却对静态活动缺乏兴趣,总是寻找更多的动态刺激。针对明明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触觉游戏,从温和的刷肤开始,逐渐引入更直接的身体接触,如牵手或轻拍,帮助他逐步建立对触觉刺激的适应。同时,为了照顾豆豆的需求,教师可以加入更多涉及大运动的活动,如接力赛跑或跳跃游戏,以满足他对强烈运动感的渴望。

再如,在日常观察中,教师发现红红在平衡木上行走时显得格外谨慎,而小丽则在完成精细动作任务时遇到困难,如串珠子或拼图。针对红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增强平衡感的练习,如在低矮的平衡木上放置不同形状的垫子,让她练习在不同质地的表面上行走,逐步提高她的自信心;对于小丽,则可以提供一系列需要精细操作的任务,比如使用大号的拼图块或粗线穿大珠的游戏。随着熟练度的提高,逐渐引入更小、更精细的物品,这样既能保持她的兴趣,也能逐步提高她对精细动作的处理能力。

而在实施这些个性化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并调整活动的难度,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在感受挑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能够为幼儿创建充满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茁壮成长。

(五)家校合作,共创幼儿成长环境

感统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利用家庭环境同样重要。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训练成果,更重要的是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延续感统训练。家校合作能够为幼儿提供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感统训练体验,巩固其在幼儿园所学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庭教育工作坊和沟通会议,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儿的成长情况,从而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

比如,在工作坊中,教师可以强调一致性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讨论如何在家庭中维持与幼儿园相似的训练频率和类型,以巩固幼儿在园学的技能。比如,如果幼儿园正在教授幼儿通过抛接球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教师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安排类似的活动,比如使用软球进行简单的抛接游戏,或是在户外玩飞盘,以此确保孩子能在熟悉和安全的家庭环境中继续练习和探索。

沟通会议则是另一个关键环节,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提供了机会。在这类会议上,教师需要详细汇报每名幼儿的在学校表现,包括他们在感统训练中的进步和遇到的挑战。同时,教师也需要鼓励家长分享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以便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状态。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共同制定更贴合幼儿实际需求的训练计划,确保家园共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共同为幼儿营造全方位的支持氛围。

(六)反馈调整,提高感统训练效果

定期观察和评估幼儿的感统发展状况,是提高感统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记录和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训练中的不足和成效,进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如观察记录表、幼儿自我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幼儿的进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保训练内容与方法始终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运用观察记录表,确保此表包含感统训练的关键指标,如身体协调性、空间感知、触觉敏感度、听觉和视觉反应速度等。在日常活动和专门设计的感统训练中,留意每名幼儿的具体表现,将他们完成特定任务的速度、准确度、是否需要辅助以及在遇到挑战时的情绪反应等记录在表内。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幼儿当前的感统发展水平,也会为后续的训练规划提供依据。

除了观察记录表,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我报告,尤其在完成涉及情感体验和个人偏好方面的活动后,要注意引导幼儿描述自己在感官游戏中的感受,或者在完成一项新技能后是否获得了自豪感。这些定性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在体验,识别哪些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可能存在的任何不适或抗拒感,从而调整训练方案,使其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需求。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观察和评估,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训练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优化训练内容,确保每一项活动都与幼儿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为他们提供最有益的感统训练活动。

三、结语

总结而言,幼儿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巧妙植入感统训练内容,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如借助动静交替的活动模式,增强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促进其认知与情绪的平衡发展。在感统训练中融入体育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其在欢乐中自然习得技能。同时,对幼儿感官的全方位刺激,能够有效唤醒并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能够让社会情感教育在集体互动中得以深化,培养他们的相互理解能力、协作能力。而家园携手共进,则可以为幼儿创建全方位的支持性成长环境,确保训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持续的反馈与适时的调整,能够确保教育措施与幼儿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