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2024-11-25朱秋月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绿色和谐的校园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高校之中,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层面,生态文明教育并不如想象中发展得顺利。由于对绿色就业创业观的引导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体系,本文将探讨在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观。增强就业创业生态文明观念需要个人、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参照标准,创造相关便利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绿色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
一、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现状
生态教育的意义是长远性的、不可或缺的,党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会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高校育人工作有着根本性意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能够做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成为环保的执行者和践行者。同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多种绿色、生态、环保就业创业渠道,为未来求职创业时打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目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课程的普及率较高,大部分院校正在逐步重视绿色环保教育,但课程模式较为单一,相关师资力量薄弱,相关培训讲座开展不足。根据方燕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点的认同度很高,但对于国家相关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知晓度不足[2]。部分相关知识仅有5%的学生有过了解,并且缺乏相关践行力度。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会生态文明的人文关怀,明白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印象以及重要作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若不能将绿色发展的观念置于首位,则容易在经济效益与环境发展中顾此失彼。从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都要依赖于我们悉心呵护的美好家园。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就业创业的关联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了自然界之内的各个部分是相协调统一,具有依赖性的。其提高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具有紧密联系性的认识程度,并且推动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协作,将绿色生态环境发展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大学生最关心的自我择业、自我创业的相关问题上,生态文明教育将潜移默化地鼓励大学生将保护自然环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考量。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就业,意识到绿色就业创业观的长远价值,鼓励大学生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促进搭建新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创新创业体系,选择对环境有益的职业之路,为绿色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在西方国家已经有相应的绿色创业的课程体系,以促进选择保护生态环境的就业岗位及创业模式。这表明,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观与职业规划的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绿色就业创业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紧密相关,不仅涉及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同时也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核心考量。
高校绿色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创业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目的是培养学生以绿色经济、可循环视角看待就业创业行为。人类需要绿色、发展、循环的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大学生群体需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巩固、践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校绿色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石。树立绿色就业创业观有助于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养成节约利用的好习惯,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多角度考虑问题。
三、绿色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正逐步引起重视,但部分教育工作未能落实,工作模式单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知晓率不高,践行度不够,特别是在就业创业领域,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度很低。
(一)相关意识待加强
目前,绿色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存在着相关意识欠缺的问题。从现实层面考虑,高校大学生对绿色就业创业观的理解浮于表面,当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时,部分学生可能不会选择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同时,个人—高校—社会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共建绿色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1.学生层面
从学生层面来看,首先,虽然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强烈的“政府依附性特征”。他们普遍认为政府与环境保护有关,而很少认为自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对象[4]。其次,由于他们通常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大学生群体在就业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2]。比如,会将主要的目标关注在薪资待遇和公司规模等方面,而对企业文化是否环保绿色了解的并不多。同样,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由于相关意识的缺乏,大学生群体也不太可能将绿色生态观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
2.高校层面
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目前缺乏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理念。这意味着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5]。其次,相关层面的领导班子对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未建设相关机构或者从事绿色就业创业教育的人员队伍力量不足,使得工作无法有效推进,并且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参考标准,缺乏对绿色就业创业观进行引导与榜样示例。全体人民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施和发展的首要力量,因此,社会政府方面应降低个体生态文明实践的成本,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教育体系待完善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目前在各个高校内部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整体的体系,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视为不相关的两类课程,导致学生也很少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考虑。由于相关课程的内容缺失,绿色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搭建的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两个领域都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力量不够,难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创新实践中将两者自然地融会贯通。
即使多数院校在理论课堂中强调绿色就业创业观,但也很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育经验,导致高校绿色就业创业体系的搭建初期更多地着眼于理论知识,关注面相对狭窄且单一,难以在实践活动中迸发新的生机。
(三)保障政策待健全
由于现阶段高校相关的绿色生态就业创业教育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多以就业政策、创业政策为主,而少见绿色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同时,缺乏绿色就业创业的相关机构、管理人员以及活动场地都是当下亟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于想要开展绿色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是遇到的第一位难题,特别是致力于绿色创业的大学生们。对于很多大学生创业的贷款与帮扶资金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例如,申请手续烦琐、拨款周期较长、手续复杂、材料严格等情况。而社会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面对刚走出社会的大学生进行的绿色创业贷款申报,则往往会由于缺少担保抵押物,经济回报性难以评估等原因,不愿借贷给大学生群体。
四、生态文明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要拓宽绿色就业创业教育视野与观念,将生态文明观渗透进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教育是重要趋势。目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更好地完善绿色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从教育课程、绿色校园、创新实践、政策完善等多角度出发,理论教育为主,实践帮扶为辅,形成合力个人—高校—社会网络。
(一)拓宽绿色就业创业教育视野
常规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各个高校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从课程扩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悟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内核。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不仅要利用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要引导学生无论选择什么行业,都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始终,要将其作为择业就业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强调培养建立对生态环境积极负责的认知方式与心理思维模式,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大力建设绿色校园文化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渗透途径之一。将生态理论融入实际,深入落实绿色生态校园景观,关注墙面、植被、道路、石墩等元素,从美化绿色校园理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将绿色生态元素变成学生日常在校园中可接触、可观察的载体。
除了生态文明显性与隐性教学,课外的宣教也必不可少。通过讲座、新媒体平台、网络社群、校园微课等方式,多途径多角度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从自身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6]。同时,推进绿色生态社团建设,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会绿色、共享、环保、创新、协调的理念,在大学生心中扎根,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完善绿色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由于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就业创业课程相结合的高校不多,总体来说存在着课程框架不完善,具体内容缺失、师资培训不到位、缺乏实践活动等问题。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详细规划和完善高职就业创业课程结构。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中心,有责任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参考标准。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理念,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参考标准。
首先,学校应组建相关领导班子,专业学科教研室等机构,使得各授课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分享、交流与研讨,更好地提升高校绿色就业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实战经验。其次,授课教师本身应当定时定期地参与绿色生态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学习,高校应提供相关平台,组织绿色学习讲座、绿色创业大赛、绿色生态知识沙龙分享等活动。对全体相关教职工开展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的绿色就业创业教育支持,全面提升教师本身的生态文明就业创业观知识素养。
(三)搭建绿色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开设相关的课程,还要组织开展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活动。绿色就业创业实现的现实基础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大力发展,增强地方产业的升级转型与融合[7]。此外,高校各专业还应该考虑到本校专业的优势与长处,结合绿色就业创业理念注入新的专业特色,增添新的生态教学内容。例如,农业经济管理系的同学可以将生态文明观念与农业开发相结合,研究出绿色环保有机食品,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跨专业合作,考虑如何更好引导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观进行认可,有利于创造出更多可持续发展就业岗位。
同时,高校在绿色创业教育方面也必然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色,为学生创造更多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机会。这样做不仅考虑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与学习实践机会。高校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大学生绿色创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产业园,绿色科技创业园等实践平台,依托绿色产业和涉及的当地生态企业进行真实实际案例分析与学习,不仅满足环保需求,又可以创造收益。
(四)健全绿色就业创业政策法规
首先,为促进大学生准确绿色就业创业主体者角色的形成,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主管部门,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生态文明教育长远规划。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提供渠道,校企合作,政策协调,成立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出台教育、创业、财政、公共服务等政策性文件。工作的推进要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互相补充,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社会政府层面应给予大学生信贷、补贴、税收方面的支持。减轻大学生就业创业税收,拓宽就业创业补贴渠道,简化各个流程手续,灵活贷款模式。并且,政府可以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大学生绿色创业基金、启动资金、运营资金、项目补偿资金、税收补贴等。
最后,要制定良好的社会参照标准,仅仅依靠社会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出发,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合作,积极与他人分享生态文明经验,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与他人分享,大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践行生态文明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的绿色就业创业教育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也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教育途径是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需要从高校、个人、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洋,高雷雷,徐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4652.
[2]方燕.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指导实践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08111.
[3]张子滢,刘鸿飞,高巍.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绿色创业生态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11):190194.
[4]CHANGIS,WANGW,WUJ.ToStrengthenthePractic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J].Sustainability,2019,11(17):4661.
[5]黄美灵.“生态共存式”理念下高职绿色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特区经济,2023(12):144147.
[6]马翠,范一博.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大学生绿色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1103.
[7]黄茉莉.创专融合视角下的江西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研究[J].绿色科技,2020(19):258261.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绿色创业意愿的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2024SCG347)
作者简介:朱秋月(1995—),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