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下劳育变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4-11-25赵欢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个背景下,劳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其变革与实践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下劳育变革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五育并举;劳育变革;实践应用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改革的推动下,需积极探索劳育变革的实践。劳育变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在劳育变革的实践与探索中,高职院校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改革努力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育并举改革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五育并举改革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全面培养,促使学生在知识、品德、体质、审美和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将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竞争力,有利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掌握。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仅注重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五育并举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引导教育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和对接
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美育活动等实践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与社会资源对接,引入专业技能、行业资源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现实意义,更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也能促进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建设
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成绩和表现,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术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仅仅依靠学术成绩来评价学生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五育并举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构建更加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工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指导和反馈。
二、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下劳育变革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之间脱节
由于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实习商业化等原因,学生在劳育变革中的实际操作机会相对有限。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充分,难以真正掌握所学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确保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之间的衔接和统一。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劳育变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行业背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劳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存在一定不足,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培训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劳育变革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教师培训和聘请行业专家,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评价体系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仍然倾向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这可能导致学生只追求理论成绩,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劳育变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理论水平、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行业对接与人才培养紧密度
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保持紧密对接,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在行业合作项目和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加强管理,确保学生的实践环境和机会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三、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下劳育变革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劳育目标
在高职院校的五育并举改革中,明确劳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体的劳育目标和实施计划。这些目标和计划应该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以确保劳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劳育计划。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劳动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是指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能力和技巧,院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二)丰富劳育内容
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丰富劳育内容。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注重劳育的开展。首先,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劳动历史、劳动法规、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如校园环境整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这些活动可以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义诊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
(三)创新劳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劳育方式,提高劳育效果。首先,高职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增强对劳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场景,培养劳动情感和责任感。这些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劳育课程和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劳育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劳动技能和知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挑战;利用移动应用程序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让学生更加便捷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价值。这些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劳育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价值;举办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劳动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劳育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劳育变革的需求。为此,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一批具备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劳育教师,并引进企业导师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指导。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劳育能力,开展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注重劳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师对劳育理念、方法和实践工作的理解。培训内容可包括劳动和技术教育的最新趋势、教学设计与实践、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其次,学校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劳育教师团队或专业发展社群,旨在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分享教学经验、教案设计和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从而有效地提升劳育教学的质量。最后,学校还可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项目和行业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参与行业实践、科研项目或企业合作项目,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考核、作品展示、实践报告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其次,劳育评价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通过将劳育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或理论知识。这种综合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并在评价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再次,学校还应定期对劳育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举办劳育成果展、毕业实习成果展示、实践能力考核等形式,对劳育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估,从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和优化。最后,也应鼓励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方提出反馈意见,形成多方参与的完整评估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六)强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劳育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为自身发展储备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等工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标。
(七)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更是开展劳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劳育,即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资源,发挥其在劳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学校可鼓励学生成立与劳动相关的社团,如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这些社团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技能。其次,学校可以举办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劳动中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比赛的竞争性质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八)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工作。首先,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劳动最光荣”“工匠精神”等,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开展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如“最美劳动者”“技能之星”等,树立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墙、展示栏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创新创业项目。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改革是国内教育界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学校应该积极响应这一改革,采取措施落实劳育变革的实践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明确劳育目标、丰富劳育内容、创新劳育方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劳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健.“五育并举”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9):135138.
[2]林靖.“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09):99102.
[3]胡莹.高职教育“五育并举”的时代逻辑与实施策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1116.
[4]叶蓉,雷秋红.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104108.
[5]赵静.“五育并举”下高职劳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06):1116.
[6]韩静宜.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品位·经典,2023(10):4749.
[7]桂文龙,刘俊栋,胡新岗.三课堂·六融合:“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2(32):3135.
[8]李冠文,夏梦滢.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9):157160.
基金来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院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改革下劳育变革的探索(项目编号:JG23018)”;2023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3GZ001)”
作者简介:赵欢(1994—),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工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