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带徒”模式在出版社编辑培养中的应用与实效

2024-11-22宋潇婧孙立

出版参考 2024年10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师带徒”传承模式在出版社编辑培养中的实践应用,阐述了“师带徒”模式在出版社中的多重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对培养规划、实施工作、考核机制的论述,提出了实现“师带徒”模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师带徒 出版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阐述了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出版单位也需要传承,传承有经验方面的,有技艺方面的,更有文化方面的。“师带徒”的模式就是一种传承。出版社中有经验的老员工往往有很多独特的经验和技巧,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如编校、印制等,这些经验和技巧是难以通过文字或口头的形式传授给新员工的。新员工也是难以仅仅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参加数次业务培训就能融会贯通的。

一、实施“师带徒”传承模式的意义

在“师带徒”的过程中,通过具体项目的开展,通过交流和互动,老员工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新员工,也可以从新员工那里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这种交流和互动既是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的传承,也是寻求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师带徒”这一传统模式仍将从责任与使命、创新与发展、影响与改变三个维度上体现当代意义。

(一)责任与使命:传承理念,塑造价值

在出版行业中,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有经验的老员工可以亲自指导新员工如何进行选题、约稿、审稿、编辑和校对等各个环节,使新员工能够快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但资深编辑或出版人的使命绝不仅仅是传授自身经验,传递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能层面的,更是精神和价值观层面的塑造。

资深编辑在指导新编辑时,会强调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教会他们如何挖掘作者的潜在价值,如何与作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样的师徒关系,新编辑能够快速成长,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为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创新与发展:激发潜能,推动进步

“师带徒”模式在出版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师徒间的交流和互动,新员工可以从老员工那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意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新员工可以在老员工的指导下学习最新的出版技术、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并尝试将这些技术和传统出版相结合,推进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模式下,资深从业者不仅是行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创新思维的激发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引导徒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之在前人基础上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出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资深从业者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前瞻性,指导新人如何在保持传统出版优势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数字出版的新模式。这种跨界的思维碰撞,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

(三)影响与改变:传承出版精髓,共铸时代精品

“师带徒”模式在出版行业中的影响与改变是深远且持久的。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徒弟的职业道路甚至人生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优秀的出版物往往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反映时代精神。师徒关系中的导师,往往是在选题策划、内容升华、装帧提升、活动举办、影响扩大等方面具有专长的资深人士。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市场敏感度,指导新人策划和编辑有深度、有价值的出版物。同时,在具体的项目中指导编辑如何进行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申报奖项等,从而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

“师带徒”模式在出版行业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对“师带徒”模式实施策略的探讨就更具操作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师带徒”传承模式的做法和效果

(一)完备的培养规划为“师带徒”模式明确发展目标

导师和徒弟是“师带徒”传承模式的核心。导师须为经验丰富、技能卓越、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资深员工,徒弟须为有潜力、有热情、积极向上的新员工或青年员工。“师带徒”方案当中需要明确导师和徒弟的选拔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安排师徒之间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实施“师带徒”模式,出版社确定的培养目标应与出版社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专业技能方面应使徒弟掌握出版行业的基本技能,如编辑、校对、设计、营销等,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和工具;创新思维方面,应能够激发徒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其在出版工作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职业道德方面,应强调诚信、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帮助徒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在具体的培养路径规划方面,可包含确定培养周期、设计培训课程、安排实践项目等。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徒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出版集团为例,集团将工匠精神引入文化企业,通过严格的评选流程,将个人申报、出版社推选与专家评选相结合,每年评选出十位成果丰硕、贡献突出的业务骨干为集团“十大工匠”,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作为培养人才的创新举措,这“十大工匠”既为“安徽工匠”等省级劳模评选加强了人才储备培养,又为安徽出版集团“劳模进企业”宣讲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在一本书的全流程中精准发力。因此安徽出版集团要求每位当选的“工匠”需负责五位以上徒弟的业务带领和培养。集团工会要求,徒弟的工作要与“工匠”擅长领域相关或者交叉,“师徒”双方本着自愿结对、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原则签约,名单及培养计划上报集团确认。安徽文艺出版社已当选的三位“工匠”分别为营销、编务和编辑岗位,所带徒弟亦涉及营销、编务、编辑、校对、融合等多个岗位,保证了各部门的交叉学习、通力合作、共同进步。

(二)计划措施的有效落实为“师带徒”的开展注入源头活水

规划是纲、计划是目,在确定培养规划的基础上,按既定路线制定科学培养计划,就会纲举目张。首先,出版社需要根据导师和徒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践机会、考核方式等。安徽出版集团即要求导师在带徒之初,按年度制订培养计划,围绕业务内容,分月、分主题进行安排。如,围绕选题申报活动,编辑岗导师侧重讲授选题策划、作者遴选等内容,编务岗导师侧重指导选题表格的规范化整理、选题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营销岗导师侧重引导徒弟从市场角度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确保师徒双方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有力的支持措施是“师带徒”传承模式的实施保障。出版社需为师徒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等。出版社亦可以定期组织师徒会议、工作坊、出版沙龙等方式,促进师傅和徒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确保传承效果。

再次,攻坚全新的出版项目是“师带徒”传承模式的具体抓手。出版工作的创新性在于其并非一个个标准产品的复制,而是不断超越已有项目和挑战全新项目。通过共同参与项目实践,导师可以带领徒弟深入了解出版行业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徒弟则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积累经验。在项目实践中,师傅应注重培养徒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徒弟则应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安徽文艺出版社在落实集团实施的研学课程设计项目时,即由导师带领徒弟组成项目团队,分析项目要求,分解项目任务,最终较好地呈现了课程设计效果。

最后,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师带徒”传承模式的成功关键。师徒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导师有将自己工作经验无私分享的觉悟,徒弟在工作板块上有求教的意愿,这样双方才能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尊重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师带徒”模式中,导师还应主动关心徒弟的成长和发展,及时了解其学习进度和困难;徒弟也应积极向师傅请教问题、汇报工作进展。双方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坦诚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三)完善的考核机制为“师带徒”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确保“师带徒”模式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出版社应定期对“师带徒”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导师作为“师带徒”模式中的引导者和传授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培养效果。对其的评估和反馈应包含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及人格魅力等方面。应综合评价导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否能够为徒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和经验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徒弟;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够成为徒弟的榜样和楷模等。

徒弟作为“师带徒”模式中的学习者,对其的评估和反馈应涉及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应综合评价徒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能够快速吸收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是否在学习、工作中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否积极投入出版工作;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能否成为出版社的未来中坚力量等。

除此之外,评价和反馈体系还应当包含导师的教学效果、徒弟的学习成果以及双方的合作情况等方面。通过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对于表现优秀的师傅和徒弟可以进行奖励和激励,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双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师带徒”模式中去,共同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安徽出版集团为例,各位“工匠”导师每年须对培养工作进行总结与汇报,并重点呈现徒弟所获进步与荣誉,以保证培养工作不流于形式。

在这一系列机制的保障下,“师带徒”模式成果丰硕。仅以安徽文艺出版社为例,“集团工匠”所带徒弟中,有一人在安徽省出版发行行业劳动和技能系列竞赛中获得说书竞赛特等奖,获评安徽省金牌职工。一个集体项目在2024年安徽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导师带领徒弟所策划的选题、实施的多个项目,入选各类重点项目名单。

三、“师带徒”模式的人才培养前瞻

从出版人才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师带徒”模式能够缩短人才成熟周期、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创新能力。会在培养优秀出版人才队伍、刺激人才队伍发展和壮大方面产生良好的刺激效果。

通过“师带徒”模式的培养,青年员工能够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大大缩短了人才的成熟周期。导师可以引导徒弟明确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懂得进入出版行业后如何合理规划资格考试、选题方向、奋斗目标等,省去了新员工入职初期的探索和迷茫。用手把手教授的方式进行项目操作,使徒弟快速熟悉出版全流程。而且在师徒的交流中,受益者不仅是徒弟,也包含导师。如安徽文艺出版社某导师所学专业为中文,其徒弟之一所学专业为历史。导师在文学素养提升、语言文字处理方面对徒弟进行指导,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相关技能。徒弟也向导师传授了如何快速准确检索及核对历史文献的方法。这种互动是良性而积极的,对师徒双方都是有益的。

“师带徒”模式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师徒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工作指导,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师徒组成的项目团队,能够让青年员工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会通过一系列磨合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不仅会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还会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师带徒”模式鼓励开放和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激发人才创造力。徒弟由于进入行业较迟,许多思维定势尚未形成,能够生发出许多看似“异想天开”的创意。青年员工如果能够在导师的鼓励下大胆尝试新的理念和技术,并按照行业规范进行创意的优化,使之从想法变为现实,就能够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导师一边教授技艺,一边自我完善和提升;徒弟一边成长成熟,一边明确自身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出版社能够迅速积累起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能打硬仗胜仗的专业队伍。

总而言之,“师带徒”模式作为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方式,在出版工作中具有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途径,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出版社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出版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在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期间,安徽出版集团结合新评选出来的十大“工匠”,开展带徒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积极开展“师带徒话心声”活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在全国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挖掘“师带徒”模式中的优秀内涵,并进行长期推广和应用,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系安徽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