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史研究的价值意蕴
2024-11-21朱文通宋胜伟
[摘要]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日臻完善;然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史的研究却明显滞后。因此,亟须大力加强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史研究。大力加强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史研究,可以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是加强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增强四个认同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党史研究、深化精神谱系研究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史;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1-0024-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1]。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四史教育”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研究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更是成为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史学向来以政治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政治制度史研究则又是传统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内容。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讲政治,则重要在制度”[2];有的学者甚至将职官制度研究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四把钥匙”之一[3];而在新时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改革开放史研究来说,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成就斐然,举世瞩目;然而,有关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建设史的研究,却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代亟须大力加强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史研究。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4]列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事业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阐释这一制度指明了方向。功勋荣誉制度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旌表制度,是对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即是对儒学传播与传承,更是对革命英雄主义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特征,在新时代逐渐形成以功勋荣誉表彰奖励为载体,以英雄文化为内涵的国家荣誉制度体系。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了以“1+1+3”制度体系为核心,以“五章一簿”为主干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5]。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1+1+3”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我国的功勋荣誉制度的表彰主体、授予标准、授予等级、奖励形式等内容。“五章一簿”是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以及功勋簿。“1+1+3”制度体系的形成和“五章一簿”的确立,标志着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进入法治轨道,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多类别、多领域的功勋荣誉表彰体系日益完善,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以法律和党内法规形式规范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赋予了荣誉本身更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荣誉制度阐释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抓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宣传解读”。由此可见,大力加强国家荣誉制度史研究,是加强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强人民价值认同、国家认同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6]。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把民众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凝聚为政治合力、转化为制度优势,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
国家是历史性的存在,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国家认同感的建构,需要全体国民拥有对国家历史延续性的认知和认同,这种连续性不仅回溯过去,同时也要面对现在,指向未来。国家荣誉制度史研究是历史与现实连接的纽带,增进了人们的历史认同。历史记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脑海里留存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性再现。英雄模范承载了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他们的行为被赋予了崇高的集体主义价值。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人民精神和力量的浓缩和升华,是对历史进程最浓墨重彩的标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国家选择特殊的时间节点对英雄模范进行荣誉表彰,能够最大限度唤起民众对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使国家和集体的记忆得到传承和强化,促使爱党爱国情感的内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例如,国家勋章授予仪式选在国庆节前后举行、“七一勋章”授予仪式选择在七一建党节前后举行、“八一勋章”授予仪式选择在八一建军节前后举行。
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所象征的政治正当性、正统性、稳定性彰显了党、国家、人民对民族英雄、国家栋梁的尊崇,能够有效形成全体人民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群体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迸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更加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国际环境。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借助表彰大会仪式表彰英雄模范,通过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传递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理念,以此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三、深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推进中共党史研究深入开展的客观需要
从中共党史研究“范式”演化的视角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党史研究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对以往“革命史”范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学术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研究工作也存在过于重视地方化、片面追求精细化而导致的“碎片化”现象,缺乏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同时,过于强调对历史过程中的政治运动或政治事件等非常态要素的研究,甚至认为运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而忽略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因此,有学者建议以跨越时空的大历史观来研究党的制度构建和革命斗争实践,从而更好把握党史、国史的历史进程,为强国复兴贡献历史智慧。
从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党史与国史其实是一体两面,党史研究党的决策影响因素及过程,国史研究决策的社会实践和影响。因此,中共的制度史研究对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共自身的制度建设史,二是由中共主导的国家制度的建构史。当然这两部分都应当包含制度的设计理念、制度本身和构建过程以及制度的实践等内容。国家荣誉制度史研究作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共制度史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和历史的实践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归纳,将能够深刻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满足时代实践需要的精神品质凝练出来,构建了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手段[8]。党的精神谱系由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成,由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光荣传统和一个个动人故事、英雄事迹所铸就。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但他们都从不同侧面传承和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丰富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尊崇英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基础,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引领古老中国生生不息,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几千年不中断的灿烂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对各领域杰出人物的尊重与肯定,需要产生更多时代楷模和道德标杆。2019年9月,授予于敏、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于漪、张超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8月,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先进模范以其无私的奉献、高尚的品德、突出的贡献而获得党和国家的功勋荣誉;每一次表彰都体现党和国家对先进模范的肯定与尊重;每一种功勋荣誉总会凝练出一种精神,如“抗疫精神”“劳模精神”等;这些精神汇聚成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踔厉奋进的士气,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尊重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风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的不懈的精神动力。褒扬英模人物也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亵渎英雄等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对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激浊扬清。以英雄模范为精神引领,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四、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不仅要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更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经验的理论阐释,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开展授勋、实行宪法宣誓、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制定国歌法等一系列具体制度和措施,推动国家荣誉制度和荣典制度不断完善。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德治”和“法治”在相互配合中产生巨大效应,其中德治更具有价值统摄性,借助榜样模范、社会舆论、个人良心等非国家强制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是用道德评价影响民众的一种手段。隆重表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就是通过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给予最高荣誉,彰显其政治声誉和崇高地位,向全社会发出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重英雄的强烈信号。通过表彰,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人民国家意识,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路径,更好地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注入伟大的时代力量。
五、深化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新时代新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中,英雄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英雄精神绵延光大,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却始终屹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荣誉制度历史渊源悠久深远、涉及领域广泛,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及“量能处位,计功受爵”的社会治理智慧。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蕴含英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重英雄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英雄文化,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也是英雄辈出。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英雄作为高尚道德标准的人格范式,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鲜活的价值映射和具体的行为示范;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英雄选树文化,以恩赏、拔擢、封荫为主要手段的英雄优抚文化,以入册立传、刻石树碑和挂像建祠为主要方式的旌表文化。踏上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亟需加深对国家荣誉制度史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荣誉表彰历史知识是学习英雄的必要前提,在全社会大兴学习英雄、看齐榜样之风,“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党和国家荣誉制度作为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的极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亟须在总结党的百年荣誉制度发展历程和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中深入研究和阐释党和国家荣誉制度的基础理论、设计理念、影响要素、价值导向等若干基础性问题。唯有如此,方能充分呈现中国共产党荣誉制度所蕴含的智力支持和学理依循,拓展百年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范式视域,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制度逻辑,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18.
[3]张世林.想念邓广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25.
[4]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8]习近平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作出的指示[EB/0L].(2016-05-18)[2024-03-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0603.htm.
责任编辑:祁欣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智库项目(QN20240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文通(1964—),男,河北沧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宋胜伟(1993—),男,河北鸡泽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