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历史自信的三重维度

2024-11-21吴艳林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11期

[摘要]历史自信是历史活动主体对民族、国家等历史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邓小平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坚定自信。从学理角度探究邓小平历史自信,回溯其出场语境,揭示其主要表征,归纳其鲜明特质,对于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邓小平;历史自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1-0015-05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并阐释“历史自信”这一理论命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历史脉动、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勇于把握和创造历史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坚定自信。从学理角度探究邓小平历史自信,回溯其出场语境,揭示其主要表征,归纳其鲜明特质,对于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一、邓小平历史自信的形成逻辑

(一)邓小平历史自信源于对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源远流长、精神世代相续的文明国度,向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气度。邓小平十分热爱历史,“中国古典史书是邓小平最情有独钟的”[2],他曾经通读过《二十四史》,对《三国志》《后汉书》《新唐书》等史学经典手不释卷,家人说他“《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3]。1926年初,邓小平来到莫斯科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对中国革命史、世界通史和社会发展史进行了有计划的研读,表示“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4]。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也依然保持了读史书的习惯。1961年1月,他在听取关于西藏问题的工作汇报时,就结合自己近期阅读《资治通鉴》的体会谈了工作意见。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时,带了几大箱图书,其中就包括历史典籍,他在这些孤寂的日子里集中精力读书,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邓小平将中华历史自信的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的理论品质外化于行,形成他具有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自觉意识的历史自信。

(二)邓小平历史自信源于党和人民创造的巨大历史成就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理念的萌芽一开始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可见,包括历史自信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源于物质生产实践。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铸就的历史成就是邓小平历史自信出场的现实语境。回顾中国革命史,邓小平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吗?不可能的。”[6]266-267这反映了他对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特殊地位的认识。他还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党中央发出号召令,那么“全国照办,非常顶事”[6]268。邓小平深刻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370。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深刻阐释,处处彰显着他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这种自信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他坚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的觉醒,人民的意愿,中国人民具有开辟历史新境界的伟大创造力。

(三)邓小平历史自信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8]在邓小平看来,“搞建设不能凭热脑筋,要充分照顾到客观规律”[9]59。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发挥着指针作用,注重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规律,汲取经验教训。早年留学法国时,他就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些著作为他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打下了理论基础,是“我的入门老师”[7]382。邓小平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将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在邓小平看来,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失败了,这反而会促使人民反思自身历史,从中获取继续前进的力量。他告诫人们:“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7]382这句话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总趋势,为邓小平历史自信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邓小平历史自信的表征

(一)对党史充满自信

邓小平的一生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密切关联,他是中国共产党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1941年4月,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广泛推广“三三制”,是党从实际出发制定的正确政策,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得到群众真心拥护,党推行的“三三制”是最适合敌后政权的组织制度,这也是将来新中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10]8。这体现了邓小平对党的政策的自信。1943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已经走过了二十二年的艰苦历程,组织领导了几次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党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始终争做先锋,站在斗争第一线,“始终引导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向前迈进”[10]87。这彰显了邓小平对党的光辉历史的自信,并且提出要以史为鉴,统一全党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各领域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使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实现了新的跃升。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强调: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党和政府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化,开展了各项民主改革任务,又开展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些光辉胜利是党的路线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党中央的组织领导的正确性”[10]212。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后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党的正确路线和组织领导能力给予了充分赞扬。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过去几年在党的广泛动员和统一指挥下,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面貌相比以前变化很大,“发展得确实很快,气象一新”[10]261,充分表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

(二)对新中国史充满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全面铺开,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成就,邓小平也逐渐形成对新中国史的自信。新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它和以往的选举制度有根本区别。1953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发言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选举制度是反映人民利益的制度,群众可以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管理国家,同时也有机会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愈充分发扬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就愈加巩固”[11]59。这是邓小平从民主选举层面表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对新中国史自信的生动写照。1958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现在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但这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个好条件,我们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要明白自身还有许多好条件,“可以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也可以做得比别人要好”[11]390-391,充分说明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发展前途充满自信。1973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强调,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是真诚的,我们希望自己能迎头赶上时代,“对世界能有更多的贡献”[9]314。这表明了邓小平在中国对外援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将始终坚定奉行国际主义原则的自信。

(三)对改革开放史充满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走向和战略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实现了历史的转轨。1983年6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外国专家时指出,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在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7]29。这一论述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决心。1984年1月,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等地视察,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珠海城市面貌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经济特区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他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2]邓小平亲赴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视察,既是对经济特区的坚定支持,也彰显了他对办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定信心。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明白了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才能继续阔步向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之中至今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7]371。邓小平对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也表现了他对改革开放必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自信。

(四)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充满自信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推动新中国迅速发展,使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尽管党在实践中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是我们所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文化领域充满蓬勃生机,而资本主义则永远“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6]167,这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自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为此大肆炒作,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起进攻,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失灵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和命运如何?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历史的逆流,邓小平站了出来,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信仰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指出:“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7]382-383!这一精辟的论述,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也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光明前途的坚定自信。

(五)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充满自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重要篇章。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也涵盖对中华民族品质的自信。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6]90这句话肯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也阐释了四大发明的世界性意义,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华文明的自信。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文明,祖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人们之间的民族差异、职业差别、受教育程度差距都很大,各族人民“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6]210。这一论述是对中华民族总体状况的概述,也是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自信表达。1988年10月,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由于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这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7]279。这句话表明了发展“两弹一星”等高科技对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重大意义,也体现了邓小平的民族自信心。

在邓小平看来,各族同胞“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6]209,他们对生活充满热忱,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华章。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真挚、美好的赞美。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强调中华民族“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7]3,各族人民以爱国奉献为荣,以卖国求荣为耻。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热情讴歌,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品质的自信。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7]363这一论断表明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优良品质,也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自信。

三、邓小平历史自信的特质

(一)历史感性与历史理性相统一

邓小平坚定历史自信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也体现出清醒的认知态度。邓小平对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充满强烈的自豪感,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光明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对中华民族发展史胸怀崇高的敬意,生动展现了邓小平的历史感性。与此同时,邓小平对历史也有着清醒的认知,这种历史理性为历史自信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例如,1943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指出,当党的政治路线正确时,党的工作就有进步;反之,当歪风邪气在党内蔓延时,党的工作就会遭受挫折,“给予党和革命的损害也就愈大”[10]88。邓小平对党的历史充满自信,但也深深懂得直面曲折、汲取教训党才能更加强大的道理。又如,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党领导人民彻底推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肃清封建思想残余方面力度还不够大,现在应该“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6]355,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充满了历史理性。由此可见,邓小平的历史自信中既包含了历史感性,又涵盖了历史理性。

(二)历史自信与历史忧思相统一

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邓小平对历史充满自信,同时也对历史充满忧思。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对于被林彪、‘四人帮’长期破坏的我国的经济状况,要有个清醒的估计,要有个统一的看法”[6]161,要逐步实现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既看到人民对祖国未来有信心,又重视要对反革命集团的经济干扰活动进行清算,这是对新中国史的客观评价,是历史自信和历史忧思的交织。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谈到,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成效很大,但是“下一步五十年的任务更艰巨,相信我们的目标也能够达到”。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充满自信,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历史自信和历史忧思相伴相随。

(三)历史自信与现实自信、未来自信相统一

历史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13]邓小平对历史的自信与对现实、未来的自信互融互通。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国家虽然经历了许多严重的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的成就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奠定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六年中,我们取得的成就超过了预想”[7]94。这些论述既阐明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表明邓小平对历史和现实的自信。199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时谈到,中国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我们拥有几千万海外侨胞的优势条件,目前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不久以后将会成为经济大国,“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7]358。从中国历史和民族品质出发,邓小平表达了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和未来美好愿景的自信,对历史的自信与现实自信、未来自信厚植坚实根基。

(四)中国立场与国际担当相统一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曾说:“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4],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高度自信,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立场和民族情怀。同时,邓小平又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同情和声援,体现了强烈的国际担当和人类情怀。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实现现代化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目标指日可待,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143。这是邓小平历史自信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立场和国际担当的生动反映。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中国目前在物质上还不够富裕,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还远低于国际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7]57。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前景充满自信,也是对人类光明未来的自信,既传递了中国立场和民族情怀,又体现了国际担当和人类情怀。

邓小平历史自信的鲜明特质,折射出邓小平观察历史和评判历史的基本态度,其中内嵌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包含着宏大的时空视野,充盈着丰厚的情感意蕴。总而言之,邓小平的历史自信具有多维成因,展现出多重表征,呈现出多元特质,它与历史发展进程同向同行。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邓小平历史自信的视域逐步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日益上升。新时代,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2]王达阳.邓小平的读书学习生涯[N].学习时报,2021-08-30(5).

[3]伟人家中的追忆——邓小平亲人访谈实录[N].人民日报,2004-08-14(2).

[4]邓小平年谱: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29(1).

[9]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邓小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55.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4]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2.

责任编辑:祁欣欣

[基本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23BKS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艳林(1997—),男,江西兴国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