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昆仑王改芳

2024-11-20王改芳

啄木鸟 2024年11期

山宗水源大青海,苍茫辽阔格尔木。“昆仑山下第一城”格尔木市,全部辖区由柴达木盆地区和唐古拉山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地域组成。柴达木盆地区是市区的主体部分,唐古拉山区与西藏和青海玉树州相邻。除了民族众多、地形复杂这些显而易见的特点外,格尔木是一个难以被定义的城市。它从无到有,从贫到富,全市30万人口,包括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像豆子一样散落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草原、冰川、雪山、戈壁、湖泊、雅丹星罗棋布、纵横交错。这里荒凉得很,大片土地寸草不生;这里也富有得很,且不说这里是全国钾盐基地,也不说锂、石棉、黄金等矿藏排名,仅察尔汗的盐就可供全世界食用一千年。

这里羽类炫翎、蹄类竞矫,昆仑山大峡谷、察尔汗大盐湖……瑰丽的自然奇观伴着多彩的昆仑神话传说,成为无数人旅游打卡的目的地,吸引着全世界热爱美、欣赏美的人们一来再来。然而,刑侦技术的工作让吉桂杨的每一次出行,都和参观美、欣赏美无缘,他面对的是各种罪案现场。特殊的工作岗位决定了必须依靠铁的证据,将案件办成铁的案件。而且,所办的每一起案件,都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绝不放过一个坏人,更不冤枉一个好人。吉桂杨一直恪守这个工作准则。

一、14个现场

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是个年轻的城市,至今不过70年的历史,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

格尔木因青藏公路而生,因青藏铁路而兴,外来修路、务工、经商的人口居多。每逢春节,开店的关门歇业,务工的回家过年,除了有限的常住人口,格尔木俨然成了一座空城。

这年大年初一,格尔木铁路地区站前二路沿途长达一两公里范围内的商户一夜间悉数被盗,药店、饭馆、土产、百货无一幸免。格尔木一下子炸了锅!

犯罪现场就是技术民警的战场!

现场是有生命的,生命是有时效的,早一点儿到达,早一点儿勘查,就是对受害人最大的尊重。技术民警吉桂杨一家家登门走访,提取痕迹物证、现场排查、登记物证信息、绘制现场图、制作勘查笔录,几点几分到达的、几点几分离开的,现场情况、当事人、参加人、见证人等都一一落实到纸面上。

那时候,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全靠一双手。打光、造影、测量、刷粉,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提取痕迹物证,一家店少则个把钟头,多的半天都不够,有的还要封存、复勘。14个现场下来,风华正茂的吉桂杨也有点儿招架不住。

现场勘查不仅累,而且伴随着危险。他经常攀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爬行于百米深的崖壁上,跋涉在湍急的流水中,踏勘于爆炸后的危房上,置身在充满恶臭的环境中……吉桂杨两次因公负伤引起的腿脚骨折,都是在外出勘查过程中发生的。

2008年,昆仑玉成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自此名扬海内外,一夜间成了“疯狂的石头”,即使成色差些的,单价也要五六千元。不法分子利令智昏,他们往往瞅准了春节、元宵节等全民过节、防范最为薄弱的时机疯狂盗抢。殊不知,守卫人员早有防备。刹那间,火把、灯光照得矿山灯火通明,抓贼喊打声不绝于耳,有的侥幸脱逃,有的慌乱中坠崖身亡。

大年初二,吉桂杨和同事们从市区家中赶到山下时天才麻麻亮,天空一枚新月,弯弯的,发出微弱的清冷的光。他们爬啊爬啊,不一会儿就爬出一身汗,嘴里呼出的气在眉毛、睫毛上结成了冰晶,然后被体温融化,滴落进眼眶里。当攀爬到目的地时,大家想缓缓下蹲休息一下,双腿已经硬得打不了弯儿;再蹲,继续已经程序化的一套勘查工序,不一会儿身上的热汗就变得冰冷,上下牙关不听使唤地直打架,十根手指竟捏不住一根棉棒,吉桂杨只好停下来搓搓手、跺跺脚,再接着干……

这一天下来,吉桂杨的双腿像灌了铅。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用眼看,是绝美;用脚爬,“哎哟喂”。在这样的“绝境”做现勘,其中甘苦,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一天的时间,除去往返路上不得不花去的,有效工作时间已所剩无几。没办法,吉桂杨就主动“毙”掉自己的休息时间,一次次地奔向大山。

白雪皑皑昆仑山,离天三尺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太阳的直射光、反射光、散射光,万千道光芒像无数根金针银刺,无遮无拦,打到皮肤上就像油煎一般,有“纹脸”之奇效——假如你戴着眼镜,半天下来,摘掉眼镜后你会发现,脸上还印有一副眼镜!

勘查完现场,还得将尸体抬出大山。待回到市区已是第二天了,吉桂杨感觉眼睛又涩又痛,视力变得模糊——原来是患了雪盲症,好几天才缓了过来。

风险时刻都在。

2008年仲夏,格尔木西郊一农家平房内发生爆炸,残肢断臂飞得到处都是,浓烈的血腥味、刺鼻的动物粪便味、摇摇欲坠的断砖碎瓦……为将残骸拼接完整,吉桂杨不断地在一片狼藉中搜寻,不料脚下突然一滑,身体向前一跌,双臂本能地抱住了房梁,谁知房梁来回摆动,一根长长的铁钉险些戳到他的右眼!

2019年深秋,格尔木南出口公安检查站打来电话,一名游客死在附近。吉桂杨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勘验,既要勾勒出死者当夜的行走轨迹,又得找出死者在哪里进山、哪里拐弯、哪里逗留等线索,而且是在沟沟坎坎间一一发掘,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做出鉴别,确定死亡性质。吉桂杨像只藏羚羊一样,在悬崖峭壁间时爬时跳,忽然,“咔嚓”一声,还是那条曾经骨折的右腿,脚踝处疼了一下。当时觉着不打紧,没太在意,过了几天就被确诊为踝骨裂,不得不打上了石膏。

勘查现场,总是免不了爬高上低、蹚水过河、翻墙跳窗。直到现在,吉桂杨的右脚踝还时不时会习惯性地往外撇一撇,这样才会舒服点儿。

现场勘查工作不仅苦、累、险,在常人看来还特别扎心。

南八仙魔鬼城,这个曾经吞噬8位石油姑娘的流沙之地,现在虽然已经通了公路,但大片地方还是人迹罕至。一具男尸停在汽车里不知有多久,是地质勘查队偶然发现后报的警。吉桂杨全副武装,打开车门那一瞬,尽管他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白花花肥大的蛆虫左冲右突、四散奔逃……刺鼻的恶臭,催吐的场面,那一刻,吉桂杨的胃里翻江倒海,他竭力控制着自己,还是“哇”的一声,吐了个稀里哗啦!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吉桂杨在勘查现场失了态。事后,吉桂杨不免自责,他觉得自己的定力还是不够。

之前好言相劝的朋友再次劝他:“还是换个岗位吧!”

吉桂杨却说:“这事总得有人干,我必须坚持!”

为了他所钟爱的刑侦技术,为了神圣的公安使命,自己必须像沙漠中挺立的胡杨那样,在正负40℃-45℃的极端气候下,耐热、耐寒、耐旱、耐盐碱、耐风沙,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唯其如此,才能做到长期攻关、长期奉献、长期乐观。吉桂杨越来越笃定。

二、意外还是他杀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格尔木出了一件奇事,竟惊动了公安部的专家。

6月17日中午,一个年轻的妈妈突然暴亡,孩子才1岁。

这事太蹊跷了。据这名女子的丈夫刘勇讲,当天13时30分许,他下班回家,因家庭琐事与妻子李雪发生争吵。其间,妻子冲进厨房,用刀将自己腹部捅了一刀。

见状,他赶紧把妻子送至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并打电话给弟弟和丈母娘等人。但只过了半个小时的工夫,妻子便因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妻子生前活泼开朗,热爱生活,视女儿如掌上明珠。事发前几分钟,她还说带女儿去医院打针,并且准备好了处方、奶瓶等物品,同时嘱咐丈夫下班后带饭回家。这样一个细心周全的女人怎么会选择自杀?

住同一单元的女方家属坚持认为,刘勇就是凶手。而刘勇却委屈得不得了,妻子撇下自己和幼小的孩子,就这样撒手尘寰,他比谁都难过。

案情扑朔迷离。

面对如此蹊跷的案子,格尔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连两个多月,吉桂杨都在反反复复的现场勘查、检验鉴定和送检物证中忙碌不已。

现场是刘勇所在单位家属楼5层的家,为3室1厅1卫1厨结构。

经测量与定位,吉桂杨确认,李雪被刺的腹部是经左前外上方斜刺入右侧内下方。在刺入及拔出的过程中,刀刺的方向、角度没有改变,所以形成了“创角一钝一锐、创壁光滑、创缘整齐”的稳定创口特征。他结合现场实验——用手夹取尖刀和随手将尖刀刺向腹部时的动作进行比较分析,该创口应由李雪本人完成,反之则不然。另外,厨房地面的足迹系男女主人所留。橱柜边28厘米处仅有1枚被女主人拖鞋足迹覆盖的、脚尖朝北但残缺不全的男主人左脚拖鞋足迹。而该左脚足迹的位置、方向与取刀动作根本不符。相反,女主人的现场足迹,与取刀动作完全相符。

综合现场勘查、检验鉴定及调查访问等,吉桂杨等刑技民警给出了“李雪系自伤意外刺破腹主动脉导致死亡”的结论。

然而,李雪的亲属对这一结果并不认可,他们满腔悲愤,说什么即使用脚趾头思考,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究竟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

为进一步明确死亡原因,给家属一个满意的交代,公安部首席特邀刑侦专家乌国庆等4人紧急赶往格尔木,再次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经反复勘验后答复亲属:结论不变。他们认为,格尔木市公安局作为县级公安局,能把现场勘查工作做得如此之好,实属不易。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当过硬,他们得出的结论和专家组的完全一致!

至此,此案成为全国命案讲堂中的经典案例。2014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全国命案侦查培训班上,授课老师王德明曾将该案作为经典案例进行解析,课堂里的吉桂杨心里美滋滋的,嘴角不觉上扬。

对每一起案件的侦破,都像是解一个复杂的方程式,等待技术人员化腐朽为神奇,将未知变已知。如果判断失误,就会把侦办团队引入歧途。因此,不管在现场还是在实验室,务必细致、精致、极致,把该做的做到穷尽、彻底。即使案件一时破获不了,留下来的材料、物证也仍然是有价值的,随着科学创新、技术进步,终归来日可期。

凡事穷尽一切可能,是吉桂杨对自己的一贯要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他成为全省刑侦技术领域的一面旗帜。为生者权,替死者言。吉桂杨把一份份“死”证据,通过检验、分析、比对进行盘“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复原,把一个个针眼儿大的信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拼图,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

三、如此休假

2011年夏,吉桂杨迎来一个难得的休假机会。

谁都知道,高原的夏天是黄金季节,主打一个凉爽,是呼朋引伴来消暑的好时候。而此时,吉桂杨却逆“流”而下,朝着“火炉”钻去,这种休假方式,是不是很炸裂?

7月的武汉,真焐汗。用池莉的话说,热得没有道理,没有规律,非常任性,又不屈不挠,热得跟妖精一样。当身板并不十分高大的吉桂杨手抱肩扛几十斤重的足迹捺印样本,汗流浃背,不,是挥汗如雨地出现在人头攒动的武汉火车站时,孟小平高工的眼睛变得酸涩起来——不知是汗水浸的,还是涌出了泪。他说:“有这种劲头,没有学不成的东西!”

这段时间,吉桂杨住在省公安厅附近的一家小旅店里,食宿完全自理。他像个小跟班一样跟着孟老师兢兢业业地上起了班。这一年吉桂杨37岁。之前,武汉市江夏区武广高铁地下电缆被盗,他和孟老师一起勘查现场,一起检验鉴定,凭着过硬的技术,迅速将嫌犯搞定。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两三个鉴定,吉桂杨精研细究,足迹检验鉴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他也成了孟老师的得意门生。其实,像这样的经历,对吉桂杨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9年夏,吉桂杨曾只身一人奔赴河南周口拜访王清举老师,就为寻求足迹检验鉴定的“九阴真经”。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成了资深专家,吉桂杨仍在乐此不疲地坚持学习研究,他手里的三篇专业论文几经修改,很快就要和读者见面。

足迹研究究竟有什么魔力?吉桂杨连续多年自费购买足迹捺印盒、捺印纸张,对看守所在押的三四百个嫌疑人采集赤足、穿袜、穿不同鞋行走的足迹样本,研究同一人穿不同鞋足迹检验的技术。

吉桂杨冒着生命危险在水库崖壁间勘查

为什么总是自费?吉桂杨淡然一笑,说:“搞研究不是单位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追求,哪能占公家便宜。”为了研究立体足迹,吉桂杨购买了几十袋采集足迹样本用的石膏,用亲戚朋友为样本,把他们请到自己搭建的“足迹棚”里行走,再灌石膏提取立体足迹。几年下来,足迹样本堆满了足迹棚和自家的阳台。

世上的事物,总是水涨船高,相生相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违法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高智商,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也越来越强。犯罪嫌疑人完全可以借助手段,不在现场留下任何指纹,却很难不留下足迹。这也是吉桂杨在足迹研究上狠下苦功的原因。

破案,就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你弱他就强。金钱、精力、时间、空间,吉桂杨不计个人得失,倾其所有,深入钻研,在常人看来,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的这种踽踽前行、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体现了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绣花功夫和为民破案的极致“匠心”,这种匠心,他一以贯之。

此后几年,吉桂杨的求学访师“版图”不断扩张,许多全国知名的刑侦技术专家、一起参加过培训的各地同行被纳入他的“朋友圈”,他们常常将一些疑难案件的现场足迹发来让吉桂杨检验鉴定,吉桂杨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在千锤百炼中博采众长,在精雕细刻中精益求精。他把经历变成了经验,也在实战中淬炼出细致、精致、极致的刑侦技术之魂。

与此同时,在参与编写《足迹破案妙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1)《足迹鉴定技术》(群众出版社201205)两本专著的过程中,他的刑侦技术理论也愈加系统化,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又反哺实践,吉桂杨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四、焦虑的职场人

一串黄澄澄的香蕉,做成盆栽后贴上“拒绝蕉绿”的标签,居然爆火。现代人啊,得有多焦虑?

2015年冬,格尔木一线天。谷底河水湍急,两岸绝壁相对,狭窄处仅一步之隔。收到南沟在建水电站技术负责人杨俊的短信,经理暗叫一声:“不好!”一面又是回信息又是打电话联系他,一面组织工友在工地周围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寻找。工地上下四五十号人全员出动,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在南沟大坝的一处土崖上找到杨俊的棉鞋。短信的口气太像“遗嘱”了,说自己实在受不了尘世之苦,拜托经理帮忙照顾好他的家庭,云云。

世界这么大,人间这么卷,总有人看不开。“我太难了”成为流行语,“治愈系”长盛不衰。一些人熬不下去,黯然离开,一些人看清世界真相,努力活着。

当务之急是找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吉桂杨赶到现场,发现棉鞋所在的土崖距水面约百米有余,堤坝上人来人往,塘土飞扬,脚印摞着脚印——中心现场已经被破坏殆尽。就在人们觉得难上加难的时候,吉桂杨有了重大发现——借着天边最后一道夕阳,吉桂杨在杨俊棉鞋东侧约两三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枚浅浅的新鲜穿袜印痕——这符合他没穿鞋的事实!

然而,上,悬崖壁立,难以附着;下,流水湍急,深过百米。朝下一看,令人两股战战,不寒而栗。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下,吉桂杨褪掉棉衣、围巾、口罩等可能影响攀爬的保暖物品,像“蜘蛛侠”一样四肢紧扣崖壁,向下探查……在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心悬在了嗓子眼儿,只怕稍有不慎,就有坠崖的危险!

只有风声呼呼地掠过耳边,仿佛从远古一直吹到今朝。顺着袜印向崖壁下方探查,在更下方的崖壁上,吉桂杨又发现一两处新鲜擦划痕——与袜印痕成三点一线!

“别再找了,快打捞吧!”吉桂杨爬上岸来,一脸风清月白。

不论现场足迹多么杂乱不堪,他断定袜印绝非搜寻者所留——不论谁踩到袜印位置必定坠崖无疑!大家将信将疑,找来冲锋舟,在吉桂杨圈定的水域打捞,不到一个小时,杨俊的尸体被打捞上来。

此时,又冷又乏的工友们不约而同地向吉桂杨投去赞赏的目光,有人不禁小声嘀咕:这个警察真厉害!要不是他,还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

孜孜以求,尽显专业。

2014年,一男子横尸街角。吉桂杨研究推敲现场和尸体的每一处细节,判断死者是被车祸肇事者转移至此。侦查员据此调查走访,很快确定肇事车辆,抓获嫌疑人。

2022年,某居民小区李先生突然暴亡。吉桂杨在现场连续奋战十来个小时,从纷繁芜杂的足迹中辨别出死者足迹,进而分析出其行走轨迹,判定为高空坠亡。

2023年,一出租房内4人惨死,立时引起街谈巷议。吉桂杨对充满刺鼻恶臭的现场连续几天反复勘查,真相水落石出……

一起又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吉桂杨都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运用专业知识为死者亲属解疑释惑,抹去他们心头的疑云。

尽管如此,吉桂杨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比起立功受奖,他更希望社会和谐、人民安康,他用心血守护的这座城市、这片山河,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活出自己的乐趣和意义。

五、火场疑云

“天气这么寒冷,你们仍然做得这么仔细,对你们给出的结论,我心服口服,完全认可!”这是一名火灾死者家属在全程目睹吉桂杨的整个工作过程后给予的评价。

事情还得从火情说起。

2015年11月24日,时任刑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的吉桂杨带队赶赴火灾现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废墟。这间出租屋屋顶坍塌,墙皮脱落,门窗完全烧毁,仅剩窗户钢筋兀自尖锐,屋里屋外黑乎乎、湿淋淋的,床尾赫然仰卧一具烧焦的尸体。

吉桂杨向在场的消防员了解情况后得知,当日凌晨3点03分接到灭火指令,灭火后对现场进行勘查,认为火势无复燃迹象后收队。然而,早晨6时52分,消防队再次接到指令,出租屋内煤堆复燃,二次灭火后发现屋内有人死亡。

“人挺漂亮,身材也好,就是不爱说话,从来不往人堆儿里凑……真是可惜了,还没结婚呢!”社区大姐快言快语,指着废墟向民警们介绍住户情况。

“她平时喜欢拉着窗帘,大白天的,也拉着,没见她和谁来往过。这可能就是那什么抑郁症吧,这病啊,谁家孩子得上了,都怪倒霉的。”一个满脸胡须、头戴白帽的汉子边说边叹息。

“人不论多大年纪,最好得有个伴儿,独居不是事儿。”说话的是位满头小辫儿的大妈,操着一口藏普话。

房子烧成了废墟,还死了人,当天就成为街谈巷议的特大新闻。人们说啥的都有,有的说是纵火,有的说是自焚,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人命关天,公安机关必须查明真相,给群众一个交代,给死者亲属一个交代。

然而,面对消防灭火后的现场,勘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在火灾废墟中寻找物证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

为啥?有一个词叫“毁尸灭迹”,火灾,本身就是一种灭失证据的过程。这是其一;其二,救火,会对现场痕迹再次造成破坏、损毁和灭失。此时,大量有形的东西已化为灰烬,何况这起火灾经历了两次灭火;还有第三,此时小雪节气刚过,在内地并不算太冷,但在格尔木,已是滴水成冰,灭火后的地面很快结了近一厘米厚的冰层。而现场勘查工作要在每天白天地面解冻后才能进行,时间上也受限;第四,解冻之后,焦黑的现场满地浆水,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质量……在上述条件下寻找证据,该是怎样严苛的考验?

就在这种希望极其渺茫的条件下,吉桂杨俯下身,跪伏在冰冷的地面上,一手铲子,一手镊子,在冰与火的考验中,拿出了母亲绣花般的功夫,用手一点点扒开废墟,在其中挑挑拣拣。

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在木门内侧、插销正下方的地面残渣里,一枚锈迹斑斑的木门插销显现在吉桂杨的眼前。这一关键物证的发现,不偏不倚,恰好印证了社区大姐和大院邻居们的说法,排除了他人进屋进行侵犯的可能——因为插销呈插入闭合状态!

做到这一步,吉桂杨还不收兵,他又现场实验,检查能否通过打破窗户玻璃,从窗外伸手进来将插销推入卡槽。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吉桂杨结合法医检验、病理检验、毒化检验等结果,给出死者系“火情致其中毒昏迷后被烧死”的结论。

只要有现场,就有蛛丝马迹。杀人、盗窃、抢劫、爆炸等刑案及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吉桂杨勘查了一起又一起;硬仗、恶仗、耐力仗,打了一场又一场。他说:“年复一年的实战,让我们这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捕获现场物证的特有敏感和一双双透视现场的火眼金睛。”

六、白云路

白云路,北京、广州、长沙等地都有。格尔木的白云路无疑是离天最近的,伸手一抓,似乎就能揽一缕白云;踮起脚尖,展开双臂,似乎就能驾雾腾云。白云路派出所位于城乡接合部,辖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北至察尔汗盐湖,南隔昆仑雪山与可可西里相望,西越西王母瑶池远眺新疆,属于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区域。因工作需要,2017年1月,吉桂杨调任白云路派出所担任教导员。

从搞案子的刑技岗位到派出所的政治干部,跨度还是蛮大的。43岁的吉桂杨主动转换角色,投入角色。他发挥自己心思缜密的特长,从民警心理建设入手,不断激发民警活力,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所民警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这种力量很快见到了奇效,年度考核中多人受到表彰,白云路派出所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白云路派出所辖区地域广、民族多,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接处警、办案件、调解纠纷、治安巡逻、消防检查、设卡堵截,吉桂杨从不懈怠推脱,既抓好队伍,又干好业务,枪杆子和笔头子,样样不逊色。

下到派出所,吉桂杨就成了离老百姓最近的人。辖区某些群众酗酒赌博的恶习从何而来,牧民之间的草场纠纷为何得不到根本解决,杞农为什么总因浇水、施肥等所谓的“小事”大打出手……一系列“顽疾”让吉桂杨百思不解。于是,他深入辖区,访贫问苦,了解民情。杞农种苗、剪枝、除草、除虫、防鸟、防盗、采摘、晾晒等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辛劳与必须承担的风险,吉桂杨看得清清楚楚。民生疾苦就像指掌纹一般,深深地刻在他生命的年轮里。

2017年5月,白云朵朵。晨跑中的吉桂杨接到白云路上某小区居民报警电话,说自己家里进了一个贼。待吉桂杨赶到现场,只见“贼”蜷缩在墙角,浑身是血。

“我家狗咬的,这人有问题,大半夜的进来偷东西,”报警的群众说,“半张脸都被撕掉了。”

吉桂杨见状,果断决定救人为先。他张罗着迅速把伤者送到医院,并找来外科主任给他做面部缝合手术,还垫付了医疗费,最大程度地保住了伤者的脸。

经进一步了解,吉桂杨发现,伤者于凌晨两点跑进这户人家,被狗咬伤后,又第二次进屋。问他姓甚名谁,啥也说不清;问他进屋要干什么,更是不知所以。吉桂杨多方打听查找后联系到他失联多年的哥哥,证实伤者有些智力障碍。最终,因报案者家中没有失窃任何财物,这起事件在吉桂杨的调解下得以解决。

辖区有位残疾老人,总是对女婿疑神疑鬼,怀疑村头电线杆上的“小字报”就是女婿在害他。他找到派出所,要求吉桂杨“主持公道”。吉桂杨一边安抚老人,一边明察暗访,确认老人疑似被害妄想症。于是对症下药,多次耐心劝慰老人以和为贵,让他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后来,老人还专程来到派出所,硬要塞给他一百元钱表示感谢,弄得吉桂杨哭笑不得。

诸如半夜救助烂醉如泥、满身污秽的醉汉的事,吉桂杨不知道干过多少回。事儿虽不大,但一折腾就是一两个钟头,甚至一宿。有时候好不容易联系到他们的家人,电话里答应一会儿就来,却往往一等又是个把小时。有时候因担心醉汉磕到火炉上或栽倒在地上,吉桂杨只得一直照顾着,直到家人过来领走。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任派出所教导员期间,吉桂杨接处警400余起,办理行政案件40余起,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为群众提供咨询30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余件……他还结合辖区实际,创新做法,推进辖区民族团结,营造了辖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的浓厚氛围。

派出所的工作平凡而琐碎,时任派出所所长祝海涛这样评价他,吉哥事分轻重缓急,特别有条理,政治、业务样样精通,他真的有一套。

七、追踪血足迹

2019年初春,胡杨树正在努力萌出新芽,怀揣着对刑侦技术的热爱,吉桂杨毅然放弃了派出所领导职务,回到他所钟爱的刑侦技术岗位。

回归后,吉桂杨常常徘徊在物证保管室,久久地凝望着那些沉默的指纹足迹、残暴的刀斧棍棒、凶狠的铁丝绳索。受害人放大的瞳孔、流血的伤口、痛苦的呻吟俨然就在眼前,亲属撕心裂肺的哭声仿佛就在耳边。

这些物证大多是他亲手勘查提取的,吉桂杨相信,它们是有生命的,也必将履行自己的使命。

乘着“云剑2020”全国公安机关命案积案攻坚行动的东风,吉桂杨和战友们再次梳理了这些命案物证,通过DNA检验陆续侦破了2009年“7·03”、“7·08”两起命案积案,另有几起命案积案也因他们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事实上,当年在派出所,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就是这些命案积案。

2000年冬,卢女士在家中遇害。寒冷干燥的恶劣气候让指纹提取变得异常艰难,吉桂杨先后采集指纹样本1000余份,勘验后有效否定重大嫌疑人5名,直到2003年全国公安机关指纹破案会战打响,终将犯罪嫌疑人从人海中捞出。

2003年“8·14”碎尸案、2005年“8·29”双尸案,通过现场指纹,他直接锁定了嫌疑人;2019年“9·20”马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利用现场足迹,他将嫌疑人作了证据固定……

侦查破案,场场都是决赛。刑事案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因而潜伏着危险和变数。一旦接到警情,必须及时固定证据,防止流失或被破坏。与此同时,冷静分析与快速判断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为破案支招。做到上述要求,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痕迹检验鉴定上,要说相对难的,还得是足迹。

2019年8月31日夜,一个女孩身中数刀倒在新华村街头绿化带里,颈部、胸腹部有多处由锐器刺伤的创口。

案发午夜时分,周围一片漆黑,没有视频监控。借着勘查灯光,吉桂杨发现,中心现场除了几枚残缺的血足迹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线索。而现场的血足迹不足3厘米见方,花纹十分模糊。面对既有大片血迹,也有小块血足迹的现场,吉桂杨的第一反应是,嫌疑人作案时间很短,极有可能捅完刀就逃跑了。进一步分析后,吉桂杨断定,血足迹是鞋后跟部位所留。

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对吉桂杨来说不是形容词,而是早已刻在骨子里的本领与素质。根据仅有的几枚残缺血足迹,他判断,嫌疑人应该是向北边逃窜。

吉桂杨正在对足迹进行检验

顺着这个方向,技术人员开始循迹追踪。由于足迹不完整,还没追多远,就不见了。带着疑问继续向前,当追到一个岔路口时,吉桂杨安排人员兵分两路,扩大范围搜索,一边向柏油公路,一边向农村砂石路。在公路的另一侧路基下,吉桂杨又发现了与中心现场相似的花纹状足迹,这下总算看清楚了嫌疑人的足迹模样。

吉桂杨赶紧把队员们召集起来,让大家看清足迹后继续追踪。过了约半个小时,一行人顺着足迹进入离路口600米的一处汽修厂大院。大院里是土质地面,但废弃轮胎、铁丝、钢筋等杂物堆得到处都是,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吉桂杨依此判断,嫌疑人既可能踩在这些废弃杂物上,也可能落脚在某些缝隙里,这又给追踪带来了难度。虽然如此,吉桂杨却愈挫愈勇,很快就在大院的西北角处发现了大片血迹。

顺着时隐时现的滴落血迹和足迹,吉桂杨带领队员们出了汽修厂。这时,追踪又遇到了麻烦,农村水泥地面上足迹模糊,很难再有发现,那么,嫌疑人到底朝水泥路的哪个方向逃跑了呢?

分头追!有时候,最基础的方法也是最稳妥的。终于,一些芝麻粒大的点状血迹出现在吉桂杨等人的视野里。再追,又有新发现。在离汽修厂大院500米远的一处在建2层小楼里,一楼门板上赫然可见一枚血手印!

在勘查灯的照射下,吉桂杨等人上到二楼,见一名男子倒在地上。他迅速拍照固定现场,然后派人将男子送医抢救,自己留下来继续勘查。

忙完这一切,天已放亮。此时,再回头看这一整夜的摸索,仿佛从抽象中回到了现实。破案人生,就是在一个个谜团里寻迹觅踪,用仅有的一点点线索破译神秘的犯罪密码,让一个个犯罪分子罪有应得;无异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穷途末路中蹚出一条道路。

随着输液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流入静脉血管,嫌疑人渐渐从昏迷中苏醒。两年前,30岁的他在老家与她相识相恋,喇家遗址、黄河岸边、桃花林里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足迹。然而好景不长,这年年初,两人关系突然出现裂痕,她说到格尔木探母,竟一去不返,电话不接信息不回,还把他的微信和快手都拉黑了。这叫什么事啊?不明不白,不清不楚,难道就这么掰了?这两年,花在她身上的钱有6万多块呢,这些钱,都是他一块一块从工地上挣来的。

本以为失恋的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淡,可就在前几天,前女友和她的母亲竟带着警察来工地找他,指着他对警察说:“就是他拿刀把我女儿要挟到德令哈的!”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事情如果到此为止,血案应该就不会发生,可是“如果”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

事后他总是想不通,准备报复一下。因前女友喜欢用快手发东西,他便从快手上刷到了她在格尔木上班的大厦、楼层、柜台及上下班时间等信息。于是,连续3天,他都在大厦附近逗留观察。

31日晚上,前女友下班刚走出大厦,就被他搂住脖子推上了车。两人从街上一直闹到她的出租房,又从出租房纠缠到街上,越闹越僵。他想复合,前女友不乐意;他想要钱,可前女友却拿不出钱。他不甘心就这样算了,前女友拿出手机又要报警。

“怎么又来了,上次把警察招来我还没跟你们算账!”他眼疾手快,上去就夺。前女友反过来咬住他左手不放,于是他转身抽出尖刀,朝前女友的脖子、腹部连捅数刀……

《繁花》里说,男女之事,缘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

大家都说,这起午夜血案的破获,归因于吉桂杨的科学判断,高效地确定了“靶心”,才得以迅速将嫌疑人抓获。

足迹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证,对于案件的侦破往往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并非所有足迹都是完整无缺的。如何让残缺足迹发挥作用,对刑侦技术人员是一大考验。如果刑技民警不能全面掌握足迹学知识,没有过硬的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技术,就不可能使残缺足迹发挥相应的作用。

想当年,刑警支队办公楼前,吉桂杨曾开垦过一块地,雇拖拉机拉了两三车沙土,专门用于研究赤足、穿袜、穿鞋足迹的特征,从而分析年龄、身高、体态等。曾经的足迹棚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吉桂杨对足迹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尾声

从警以来,吉桂杨勘查现场近7000个,提取各类物证20000余件,出具各类痕迹鉴定文书1000余份;利用专业技术直接破获、技术认定、提供重要侦破方向的大要案件百余起、一般性案件数百起,成功完成近百起疑难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现场勘查和处置工作,无一差错。这些工作不仅提供了大量证据和线索,而且为许多案件的侦破和真相的还原找准了“靶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那些故事却是生动的,有的口口相传,有的不为人知,就像一块块石头,垒成了嘛呢堆;就像一朵朵浪花,流成了格尔木河。

2023年3月,又到胡杨返绿季。一直隐于幕后、甘当绿叶的吉桂杨,被推上鲜花簇拥的发言席,成了最红最艳的那朵。笔挺的警礼服,闪闪发光的奖章,把他衬托得帅气逼人、光彩照人!

这一刻,一切评价都有了注解。在群众眼里,他是一心为民的好警察;在领导眼里,他是让人放心的核心骨干;在同事眼里,他是专业敬业的前辈、和蔼可亲的大哥;在家人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面对鲜花和荣誉,吉桂杨微微一笑,说:“刑侦技术没那么复杂,我也不是什么神探,所有案件的破获都是侦办团队通力协作的结果,光荣属于大家伙儿!成绩都已经成为过去,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和大家一起再破几起命案积案,哪怕它是最硬的骨头,再硬能硬过昆仑山的千年奇石吗?”

回头望,初心依旧,轻舟已过万重山。

往前看,使命在肩,万水千山只等闲。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照片由格尔木市公安局提供)

责任编辑/谢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