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学生课堂上的“作业时差”?
2024-11-20本刊编辑部
提问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就做完了,有的则迟迟做不完。这个时候,是要继续给先做完的学生布置一点作业,还是让他们闲着,等着其他学生做完以后再推进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是要分层,还是全班学生布置一样的作业?如果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少的那部分学生家长会不会觉得老师对他们的孩子不够重视?希望各位同行支支招。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 禹老师
巧用“三结合”,有效解决“作业时差”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对禹老师提的问题“心有戚戚焉”。学生的思维程度和书写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高低之分的。正如禹老师所说,同样的语文作业,效率高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效率低的学生总是很晚才能完成,因此,就存在一个“作业时差”问题。有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放松了自我,独自玩耍;有的学生躁动不安,摇晃身体,制造声音,甚或以“先锋派”自居傲视其余,讥刺、打扰正在奋笔疾书的同学,造成负面影响。如何让他们在这个“等待期”规范自我,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巧妙运用三个“结合”,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思维性作业与书面性作业相结合
平时的教导和训练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平素里,笔者就经常教导书写快的学生要稍微放慢一点速度,要稳住性子,压住步子,做事稳扎稳打,不要因为抢速度而忽视了思索、淡化了质量要求;同时,鞭策书写较慢的学生,提升自己的书写速度,做事要麻利,力戒磨磨蹭蹭的状态。这样一“压”一“提”,两头一起往中间跟进,时间差就大大缩小了。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在“时间差”里无所事事的问题,笔者首先运用思维性作业与书面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推进——事实上,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书面作业、有声作业,还有思维性作业等。思维性作业是指那些以思考和记忆为主的作业,如默读、默想、默记等。平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经常要求学生们在闲暇时间里闭目养神,静静地默读一篇文章,静静地回顾一些重要问题,静静地默记背诵的课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训练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例如,第一单元的课文需要背诵的地方比较多,有学生利用写完习作的那段空闲时间,开始了“默诵”和“默记”活动。于是,其他学生纷纷效仿,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默默地完成自己的思维性作业。
自主性作业与统一性作业相结合
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和意志。教学智慧丰富、方式方法得当的教师,有很高的感召力和执行力,学生的习惯养成得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会异常高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上,笔者曾做过一些努力:在学生们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开展“自找问题项”活动,让他们冷静思索三分钟,查找还有哪些学习“问题项”未解决,或者还没解决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打理。每次,学生们总能找出一大堆“问题项”。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课堂上的“闲暇”时间,让学生找找“问题项”,把这些“自主性作业”完成好。
“自主性作业”还来自教师的精心设置。为了尽量缩短动作快慢学生的作业时间差,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动态化的操作,给他们布置不同层面的作业内容。比如,笔者的语文作业总是体现层次性和自主性原则,一部分题目难易适中,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那就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完成好;一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则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不是必选项,而是选择项,做完了其他题目尚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自主完成。事实证明,这也是缩短时间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远程性作业与当前性作业相结合
既要胸怀未来,又要立足当下,是教师设置理想目标的重要依据。教育教学,如果只是空怀远大理想,而没有当下脚踏实地的行动,势必会造成基础性的坍塌;反过来,如果目光短浅,只着眼于当前实效的运作,忽视了长远性的学生素养培养和全人格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学生学好学坏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要抱有远大理想,从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需要出发,稳扎稳打,筑牢坚实基础。比如,笔者注重对学生长远发展大有裨益的阅读、书写、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远程性作业”:整本书阅读、临摹书写、口才与表达等,督促学生课桌上摆放一本中外名著、一沓练字纸、一本口语训练书……学生一有空闲便可随时翻阅和书写。这项措施的落实,有效填补了学生的“空档”,打发了学生空闲时间的无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平时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注重了习惯性的培养和养成性的教育,很多学生做完作业,就自觉地利用“等待期”,去阅读名著,去临摹字帖,去默练口语表达……看着他们投入的样子,显然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件惬意的事情。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 林凡瑞)
五度设计:让作业从机械训练到为学生服务
作业与课程一直都是伴随着出现的,初始和终极的目标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从中国传统的“六艺”学习,孔子就提出 “温故而知新”,培养“君子”的课程,到现代杜威提倡的“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以及“做中学”教育理论,都折射出作业是辅助课程的,是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服务的。但是我国的教育深受苏联教育家赫尔巴特与凯洛夫的影响,把作业看作“教学的附庸产品”、考试成绩提升的助推器。如赫尔巴特强调将“作业练习”作为强化知识记忆的手段,用作业去管理和训练学生;凯洛夫认为,知识武装学生,作业是最好的训练装备。“作业”牢固印刻着三大“胎记”——管理、惩戒、训练。这样的印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偏执,逐渐与学生的成长分道扬镳。
作业要克服随意感,设计要有标度。
作业设计如果只是随便抄抄写写,那就停留在训练的层面;或者内卷化拔高,学生跳一跳也不能达到台阶,这样的作业就随意性太强,不能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作业设计一定要有标度,这个标度是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习成就表现”,作业设计一定要凸显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
如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的作业设计,根据第一学段学业质量标准指出的“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和助学系统的提示:“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教师可以设计朗读作业,引导学生圈画出含有“一”的词语,正确朗读。达标的是朗读好课文,提升的可以拓展到课外读物的朗读。
作业要克服应付感,设计要有热度
作业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缺失断裂了学习的链条,会造成学习的缺损。然而,很多情况下,学生完成作业是被动的,处在应付的状态,这是因为作业设计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多是陈旧的话题和老套的形式。因此,作业设计要跟上时代的热度,让学生感觉有新鲜感和意义感,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地完成作业。
例如,前不久国家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这个话题人人皆知,就连二年级的小学生课间也会谈到。因此,教师可以围绕这个话题设计表达作业,三年级学生可以用日记记录父母的谈话,四年级用书信劝说爸妈调整心态,五年级调研不同行业人员,写调查报告,六年级设计演讲比赛。在有热度的话题下,学生是兴奋的,不会应付,不会拖拉,也不会找个理由为自己不写而开脱。
作业要克服负担感,设计要有幅度
作业让学生产生的负担感是正常存在的,就像教师上完课后写教学反思一样。其实作业不是外加的,它原本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应被视作额外任务,而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应有责任,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因为责任感可以权衡、消除负担感。
要想学生消除作业负担感,还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幅度,这里是指作业的量要适中,要在学生身心健康的承受范围内,不能是题海训练式作业和额外补课式作业,国家的“双减”政策就是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学生接受的幅度范围内,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感,让学生逐渐增强完成作业的意识、意愿,并将之转变为一种价值追求,培养完成作业的态度和品质。
作业要克服焦虑感,设计要有坡度。
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就做完了,有的则迟迟做不完。据不完全调查,这些做不完的学生往往是不够理解题目,作业对他们来说难度偏大,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作业产生焦虑感,这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利。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照顾全体学生,设计有坡度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的小练笔,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境,如“赏月亮”“尝月饼”“踩影子”等,并从中选择一个,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为了减轻学生焦虑感,第一层级可以写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闻的;第二层级可以写一些由现实情景引发的联想;第三层级可以写一篇完整的习作。只要完成第一层级就达标,后面两个层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这样有坡度的作业设计中,学生都能达标,就不易产生焦虑感。
作业要克服无助感,设计要有角度
“作业到底怎么做?”这是很多学困生的困惑。面对有难度的作业,很多学生表现出无助感,只能望题兴叹,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角度,在角度的拐弯点搭建支架,让学生顺着支架往上攀登,学生就会顺利完成作业。
例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要求学生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很多学生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例子支架:“‘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烤鹅居然向她走来,太不可思议了,小女孩此时实在是太饿了,她多么渴望食物呀,这是童话丰富的想象。”学生顺着这样的支架,就能找到文中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地方。
(浙江省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 郭勇)
与其多做题,不如多看书
无论哪一门学科,要巩固所学的知识,都得做一定量的习题。但有所不同的是,语文学科单靠做习题是很难学好的。要提高语文水平,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下功夫,还须多读课本之外的书。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丰富的词汇,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视野。前人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爱好读书,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向课外延伸,他认为,语文课“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从201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广泛阅读,并构建了“三位一体”即“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这就为我们灵活处理语文课堂作业打开了一条新途径。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学习教材中的有限篇目和完成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布置的语文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不认同对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多布置一些习题的做法,而主张让这一部分学生利用剩余的时间看看课外书。不要以为这样做是“不务正业”,既然课外阅读是“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呢?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前完成了语文作业,就可以让他们利用剩余的时间看看课外书。也许有人担心,如果允许学生将课外书带进学校,会干扰正常的课堂学习。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真正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当然,教师对于带什么样的课外书应该有所限定,只能是有助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好书(可通过课堂巡视来了解)。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坚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打开课内外衔接的通道,笔者从不布置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课外作业,而是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课外书籍。刚开始曾遭到部分家长的反对,他们担心读课外书会分散孩子的精力。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保证,笔者便将之作为家庭作业来布置,并特地写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同时印发了一份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以文学作品为主)。这样,家长也便不再阻挠了。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并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无论是执教初中还是高中,笔者都坚持开展课外阅读,甚至不惜每周拿出一节正课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每当轮到上语文晚自习,笔者总会留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这种做法即便在中考或高考复习阶段也从未间断。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学生们的语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经常有学生的习作见诸语文报刊,还有的在各级作文竞赛(包括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黄金时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无穷。语文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阅读课外书的自由。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提前完成语文作业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剩余的时间看看课外书,做做读书笔记。反之,如果给提前完成语文练习的学生多布置作业,则不仅没有多大的收获,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倦感,甚至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减退,实乃得不偿失。
(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 杨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