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与本质特征
2024-11-20李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学校师生的教学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途径,面对数字技术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确,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技术之于教学变革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便需要把握数字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定位以及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特征。
数字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定位
数字技术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学的重要工具
在数字化时代,促进下一代发展,仅靠人类自身的双手和大脑早已远远不够。适应技术发展,依靠人工智能才能使教育者进一步发现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和实现教学创新。数字技术是当代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习者的重要工具,也是帮助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有力武器。数字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教学变革是不可阻挡的。应用人工智能,能够辅助教师完成烦琐重复的工作,进行自动化教育分析,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推动教学模式重组;能够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提供定制化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师生更加容易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编程和机器人制作,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数字技术是显现教育本质的手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培养人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有效使用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教育的本质,实施高质量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导教育工作者应该依靠数字技术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使用的词汇是“赋能”而非“颠覆”。这提示我们,不应试图颠覆现有的教育和学习——教育和学习的本质也不可能被颠覆,更不可在目前情况下使用人工智能替代教师。我们坚信,人类的教育永远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手段的数字技术只能助力与赋能教育本质的显现与加强,只能赋能教育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得教育更是教育、人类更是人类,使得“人的最高本质”更能得到彰显。数字技术的智能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助力人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更有益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这正是教育本质的充分体现。
数字技术增强了师生想象与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数字技术从赋能人类的肢体到逐步赋能人的大脑,对人类思维与意识的影响愈加重大和深远。人类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核心目的并非帮助人工智能变得更加聪慧,而是帮助人类变得更加智慧。
想象与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是指人类在思考和创新时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能够探索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技术发明。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能够在诸多方面为师生带来无限启发,有利于师生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水平提升。面对问题或困难,数字技术这一“超级军师”,可以为师生提供完全意想不到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启迪。可以说,越是有思想的人就越能更好地从人工智能方面获益,人工智能越能够提供多种可能性。
数字化教学工具不是万能钥匙
教育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个性化等基本特征,教育活动本质上不是技术过程,而是以“心灵向上拉”为目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自由、充分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触碰精神和灵魂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只做形式上的表面文章,将教育降格为技术,让教师把工作核心与重点或时间和精力大都放在工具应用方面。如果只将教育活动理解为技术过程,则严重窄化、物化了教育。
同时,教育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人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进步是加法模式,而非“狗熊掰棒子”式的替代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绝非使用了数字技术就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新潮的数字工具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也不可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所有师生都非他不可、只使用一种方法,就会消灭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因此,我们不能只保留单一的数字化方法,而应将数字化作为教学方法之一。更何况,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还远没有达到被人类完全信任的水平,也无法满足一线师生的基本期待,如果过度使用,必然导致师生的精神贫乏,代价过大,国家也将无力支撑。
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变革的本质特征
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特征,是数字技术深入教学实践内部的,而非表面的、直观的、偶然的、易变的特征。这种本质特征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能够帮助教师深化对数字技术教学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效果方面,突出“人机共效”
数字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的“人机共效”是指人类教师与数字技术的协同合作、人机分工,二者找到关键平衡点,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高质量教育效果。这种合作模式强调教育者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和学习,融合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充分发挥人类教师思想精神、态度情感、学习指导、创造性培育等优势以及数字工具的“超能力”,推进人机共教新方式,探索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共创新颖而多元的教育意义世界。在未来教育中,“人机共效”是教学变革的唯一正道;充分利用教师高超的职业能力,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最佳教学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数字技术并不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也不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行动方面,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尊重教育规律,敬畏常识,努力实现数字技术对教育的最佳作用。人们在教育史上所认识的教育规律具有历史连续性、继承性和常识性。归根结底,数字化教学终究属于人类教学范畴,不可轻率否定已有的教学规律而另起炉灶。数字化教学变革依然需要关注已发现的教育规律,在原有基础上守正出新,因为并非所有的改变都是正向积极的,错判方向的教育改革,也许比不改革更坏。目前,最符合教学规律的学校教学方式是师生在一个共同空间进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辅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再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以及现有的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
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师生永远是教学的主导者
数字化教学是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而不是教师服从数字技术;是教师驾驭数字技术,而不是数字技术统率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手段需要靠人的运用来发挥作用,人则利用教学手段更有效地工作和学习。目前有论者过分相信数字技术的力量,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导致了教学中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偏颇。在教学中,人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地位,人的价值远高于物的价值。影响教学变革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的因素是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数字技术都只属于教学手段,在教师、学生、内容与手段中,决定教学变革成效的最核心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约翰·杜威也曾指出,技术变为支配者并做出毁灭性的表现,不是因为技术有了意愿,而是因为人没有了意愿。也就是说,当人类对自己创造的工具缺乏控制和意志时,人类所创造的工具,就可能反过来控制人类,成为主导力量。数字工具最终的使用效果取决于师生的目的与价值定位,取决于数字工具在教学中对人产生的教育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变革,当务之急是杜绝空谈未来、画饼充饥。我们应秉持教学理性态度,务实地发现数字化教学变革中产生的新问题,并且积极研究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正如马克思提醒我们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未来必然充满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只谈未来不关注现实,不着力解决眼前问题,未来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