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立校,人与空间一同生长

2024-11-20徐洁

教育家 2024年45期

“四方院中的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与诚实。”学习不只发生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发生于学生足迹所至之处。场景是课程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一所“小而美”的学校,如何用好小空间,实现大育人?一所城市学校,校园场景如何与自然共生,从具象走向意象?在优教育第一届美育论坛的现场,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和重庆市北部新区童心小学校长秦波分享了场景美育的实践图景。

◎洵美且异,空间的诗意生长

“洵美且异”出自《诗经·邶风》,本意为实在是美好新异,这是一种诗意的美,而空间的诗意会传递温暖,滋养才情。朱乃楣认为,校园是给儿童欢乐与希望、使儿童生长与发展的地方,这是洵阳路小学对校园空间美育的愿景。花溪叠瀑、阳光满园、屋顶花园,几步一景,孩子在这样的校园中是自由的、灵动的,是充满阳光与自信的。

空间的浪漫与自由。朱乃楣相信,对儿童最好的培养是审美力的培养,要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构建空间,让每个儿童感受到安全、浪漫与自由。按照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节奏理论,人一生的成长包含三个学习阶段:浪漫学习、精准学习和综合学习。空间的诗意,正是洵阳路小学为浪漫学习所注入的内涵。

洵阳路小学的校园里停着一艘名叫“梦工厂”的大船,这里原本是防空洞,在朱乃楣与同事们的创新构想下,防空洞变身为课程空间。学生上午完成分科学习后,下午就在这里开展各种综合活动,如劳技课、木工课、艺术创作等。学校近2660平方米的活动场域被设计成“WIDE SPACE”四大课程空间。

“WIDE”中的“W”意为“智慧(wisdom)”,“I”意为“创造(innovation)”,“D”意为“深度(depth)”,“E”意为“体验(experience)”。“智慧”和“创造”是课程培养的重要目标,“深度”和“体验”则指向学习方式。

“WIDE”课程注重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跨域融通,知识与能力的深度整合,孩子们可以在此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建立自信。W空间可同时容纳三个班级开展不同领域的课程学习,每间教室由移门隔断,分隔为三个独立学习空间。三间教室亦可连通、组合,用于开展同一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现跨域融通。I空间为占地1300平方米的“船舱”,内部四个工程技术车间坐落在这片地下空间,成为“科学与创造”课程的学习空间,也为机器人、创客新星、建模、航模等课后服务社团提供了活动场所。D空间“寻阳图书馆”是最美的文化空间,依据时序和主题,不定期举行艺术沙龙、小型读书会等活动,同时也是“图书馆课程”“儿童哲学课程”的学习空间。E空间“艺术长廊”宛如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现在和未来,两侧是学生作品展示区,穹顶是中外艺术大师的画作展示区,戏剧社、汉服社、工作室等均设在此处。

此外,学校还引入PCDP儿童发展评估,开展大量课堂观察分析,对教学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形成了“主题式—广域式—模块式”三段递进的综合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一起,建构了“洵美课程”。主题课程,将唱游、美术、自然、探究等学科进行整合,放置到一个个主题鲜明、生趣盎然的单元中;广域课程,将语数外体以外的学科教学规定时间进行统筹,划分为“科学与发现、艺术与创想、戏剧与表达、儿童哲学与思考”四个领域;模块课程,包括阅读与写作、数学与思维、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造、体育与健康五大模块。该课程体系共同指向学生“愿合作、能参与、善行动、会创造”的核心素养,旨在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

空间的构建与生长。当空间转化为土壤的时候,学习由此发生,也连接了世界。在诗意空间的熏陶下,学生萌生了亲手设计和改造学校空间的想法,一份“打造一间会说话的少先队室”的学生提案让朱乃楣眼前一亮。她当即决定将这份提案转为项目化学习,放手让学生完成对少先队活动室的设计和改造,“梦想家改造”课程应运而生。

学生成立项目组,认真调研,做设计图纸、模型结构,开创投会,挥动画笔为原本单调的墙面增色,最终用两年时间成功打造了一间会讲故事的少先队队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无处不在的分享和展示。 学校不把空间进行功能定义,一个少先队队室,也可以成为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经历的小型博物馆。各种红色的小厅,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展示着学生的各种设计稿、画展、剧照和文创产品。此外,学校携手上海市东一美术馆,邀请同济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三个月的艺术课程,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上都有超过500幅学生作品展出。

人与空间的一同生长,让有限的空间生出无限的可能。这种生长让空间的诗意中散发着理性,彼此交融共生。洵阳路小学让每一个师生“洵美且异”,绽放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光芒。

◎向儿童学习,生长自然而然的教育

重庆市北部新区童心小学,是一所博物馆式学校。校长秦波认为,儿童拥有比成人更加澄澈的眼睛、更加纯粹的心灵。他提出要向儿童学习,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家校社“同心同德”的自然生长。

将大自然请进学校。童心小学虽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区域,但仍保留了原生态设计。学校有30亩地用于农作物耕种,在田间地头,设计基于校园植物的学科融合空间。“教育田里话教育”,孩子们在田地里辨认稻谷、采集三峡石、收获南瓜、捉泥鳅……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孩子们增长知识的兴趣来源。在不同的季节里,孩子们在校园里生活的场景构成了不同的课程,全校师生阳春三月赏油菜花,初夏时节收割小麦,开学后的金秋时节收稻谷、扎稻草人。也因此,童心小学被称为“一所生长在城市里的自然学校”。

“将大自然请进学校,把学校接入大自然”,一直是童心小学打造尚美学校空间的审美态度。童心小学致力于在城市中心建造一所自然学校,在顺势而为的美育空间中展开自然而然的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其周边审美教育资源,涵养自然童心的审美气韵,践行“自然育人”理念。从基于校园植物的学科融合空间,到基于历史遗产的社会文化空间,再到基于文化典藏的探究学习空间,在包含自然与人文的“二维共享”空间中展开一场全场域融合育人的画卷,为儿童真实的童年生活铸造空间,让教育如农业,精耕细作。

栽培人生的三个时间节点。秦波认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节点绝不局限于学生小学毕业时的12岁,而是要看其人生的三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8岁面对高考的时候,他是否可以从容应对;第二个时间节点是30岁步入职场后,他是否还有理想和抱负;第三个时间节点是60岁退休时,回望人生以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他如何开启新生活。在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支撑下,教育在着眼当下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着孩子们的未来。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不能图快,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社会发展得越快,教育就越要慢下来。

肥沃泥土里长出的自然规律,是最好的课程。童心小学没有“课程开发”的说法,所有的课程都是从肥沃的泥土里自然长出来的。童心小学依据自然时序,形成了禾课程、油菜课程。以禾课程为例,从谷雨前后开始的早稻插秧,到处暑前后打谷,再到以“大米变形记”为主题的食育课程,积极挖掘学校的自然资源,打破学科边界,拓宽认知视野,借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建构物、器、道的三阶认知模型,让课程更加立体。比如学校自然生态劳动教育课程“问稻纪”,课程聚焦水稻,选取了水稻生长的四个关键点,分别对应清明、夏至、处暑、冬至,开发了四个主题式项目学习课程,包括“春天的希望:稻之源”“田野的精灵:稻田生态”“秋日的奇迹:一粒米的诞生”“自然的馈赠:从田间到餐桌”。

作为教育者,只需要远远地观察孩子,用心感受他们割稻谷时的愉悦,学习他们对农作物生长的好奇和做事的主动性。自然规律就是最好的课程,感受万物生长,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