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打造“五育”新场景

2024-11-20王家龙

教育家 2024年45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以教育数字化为抓手,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五育”新场景,通过数据赋能、激发兴趣、挖掘潜能来助推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构智能情境,提升教师驾驭智能技术的信息化教育力和智能技术支撑下自主发展的学习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观、教学观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作为一名曾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多年的探索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路径,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同学校管理相结合,在摸索与实践中,宝虹小学以教师培养为切入点,基于社会发展需求、教师特点以及自身专业优势,最终确定以教育信息化为发展引擎。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促进教师快速、自主、专业发展,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数据驱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主体,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通过调研发现,本校教师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成熟型教师,都渴望具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设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同时,他们希望能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智能化平台,一方面,开展多主体参与、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研修,提升智能技术支撑下自主发展的学习力;另一方面,借助平台和数据,分析学情、开展教学诊断,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提升驾驭智能技术的教育力。

构建智能情境,促进“双力”提升。我校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构了教师智能情境,构成要素包括智能教学系统(含线上研修平台、数字资源系统、课堂诊断系统)、“三个助手+数字教材”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等,实施以新媒体平台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项目驱动式教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了名师引领、项目蓄力、技术赋能,提升教师驾驭智能技术的信息化“教育力”和智能技术支撑下自主发展的“学习力”。

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校本研修。2011年,我校自主搭建了教师线上研修平台,开设专题研讨板块,与系列化校本研修内容紧密结合,线上线下常态化推进校本研修,深化日常学习交流体验。线上研修平台使教师的学习自由度和研讨内容的多样性、生动性大大提高,畅所欲言、学习分享成为教师们的常态。

借助AI课堂诊断系统进行聚焦式教研分析。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提取问题,可视化呈现教师教学轨迹,智能分析课堂师生占时比例分配、分析教学对话、优化教师语言表达,对常态课做定量、直观的分析与诊断,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聚焦式观察,帮助教师在数据中获取间接经验,进行教学过程诊断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

利用“三个助手+数字教材”平台。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评测,进行精准教学及学情分析,实现教学流程再构。我校教师在共享全市优秀师资资源的同时,积极投入资源建设。以学科组为单位,将资源上传至平台,完成校本资源的初步建设。有了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以便捷地选择资源、开展备课,形成新的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减负增效。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交互系统实现动态追踪。系统能够记录下教师的使用痕迹和师生互动等数据,学校可以动态追踪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轨迹,对教师自主发展进行多维评价,形成教师个人数字画像,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切实的依据。

◎技术赋能打造“五育”新场景

我校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构建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新场景,通过数据赋能,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

德育:探索“荣誉教育1+N”的多元评价,全时空全员育人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成长,2011年,我校提出了“荣誉教育”,以荣誉为载体,开展系列“荣誉教育”活动,探索“荣誉教育1+N”多元评价。具体实施措施为:将小程序与电子班牌结合,实现每日无感1评;运用智慧体育运动管理系统、智能批阅系统、拓展课程管理平台等N个平台呈现多元评价数据;将我校平台数据接入市学生数据中心,跟踪学生的动态发展数据,形成数字画像。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价,寻找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全时空全员育人。

智育:多平台融合创新教与学,落实减负增效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高质量的教和学生高质量的学,这两项目标共同的前提都是开展精准教学。我校利用智能技术,多平台融合重构课堂新形态,探索基于数据的作业管理实施路径,落实减负增效。2014年起,我校常态化应用数字教材,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教学设计起点,围绕环节设置、软件功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技术融合、资源支持等要素,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分享、课后诊断改进”的数字教材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2022年,我校依托数字教学服务平台,探索“三个助手+数字教材”与教学平台、学科软件的融合应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准确识别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科学分析学生个体特征、高效匹配学习资源,促进因材施教。在作业管理上,我校借助智慧作业平台,精准分析学情,设计作业内容,实施精准学习指导,构建了基于数据的作业管理实施路径,形成了有效的作业管理闭环。

体育:探索体质健康云管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研发的学生智慧体育运动管理系统由数字孪生体育空间、体育云课堂、乒乓球智能教学辅助系统、视力保护系统、可穿戴设备五大软硬件构成。该系统校内外双线融合,增强了运动的趣味性、准确性,能够确保每个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有效性,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每天运动的良好习惯。利用智慧平台,教师动态监测学生锻炼情况,实现“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的闭环体系,为学生开展适宜性运动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全面评价每个学生提供了支持。

美育:引进“AI音乐课堂”,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

为了让艺术的种子从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校自编《吹奏七彩梦》口琴、葫芦丝、口风琴校本课程“吹奏七彩梦”,引进“AI音乐课堂”,将音乐知识设计成集读、唱、听、视、动、奏为一体的音乐游戏。“AI小萌宠”的实时纠错功能能够对弹奏时的音准、节奏、流畅度、表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练琴报告,实现趣味化、个性化教学,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获得了新奇的互动体验,激发了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途径,增强了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培养了良好的美育认知思维,丰富了“美育”内涵。

劳育: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感受劳动之快乐

我校是全国青少年创客教育特色学校和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基于此,我校深入分析创造性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设计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创造性劳动教育采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课、上传作品、互动交流、点赞作品等;线下,在“小创客体验空间”内,学生可以体验3D打印、电子轻泥、妙语拼搭、创意编程、机器人课程等。课程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活动形态扩展至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学生参与积极,个个爱劳动、会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积淀,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引擎的助推下,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速增效。技术赋能打造的“五育”新场景,构建了学生随时随兴、泛在学习的空间,重构了课堂形态,学生在多元平台上展示自我,实现了全面、个性化成长。我校的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已远高于市平均水平,形成了别样的办学特色。未来,我校将秉承“为发展学生启迪一切,为服务家长提升一切,为成就教师创造一切”的办学理念,继续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路者,从“教、学、管”三大维度建设AI智能感知学校,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无感采集—数据挖掘—综合运用—迭代优化”的闭环实施路径,重构“精准教育、全维度发展、智能治理”的未来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