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创新勇探索,不拘一格育人才

2024-11-20陆磐良

教育家 2024年42期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表述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强国、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高位引领地位。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把握高考综合改革战略机遇,对标强国建设新任务,对接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双新”实施为支撑,以综合评价改革为动力,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全面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使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深入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创新

70多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求真”校训,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践行“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培育英才,服务社会,兴我中华”的办学宗旨,按照“以德立校、依规治校、数字强校”的办学策略,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旨在培养文理并重、德业兼修的领导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校不断与时俱进,直面综合性和实践性两大教改主题,创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路径——在学校管理上,实行赋权赋能的学部制管理体系;在学生管理上,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激发学习动机;在课程建设上,开发指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丰富其学习体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见习教师一年规培上岗制度、成熟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同时,学校联合高水平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新模式。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激发其学习生活热情,适合其个性潜能发展,有益于其树立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尽可能为每一位教师提供适宜于其专业成长的环境,以激发其个人才智、发挥其创造力,进而实现特色发展、卓越发展。

重塑课程结构,培育创新土壤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双新”背景下,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求,延续“智慧博雅,创新合作”的理念,凸显多元、开放、创新的特色,系统重塑课程结构,着力打造适合于创新人才内生成长的学校课程结构。

整体上,学校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三大类,同时立足学科特点,细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艺术与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学习活动七个领域,并设计了基础、拓展、特长、研究四层阶梯,力图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局部上,学校立足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需要,开发了“复兴微课”“复兴创课”“复兴特需”“复兴立达”“品格复兴”五类功能型校本选修课程。以“复兴立达”课程为例,它是直接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门课程。学校将学生自主性实验课程纳入“复兴立达”课程并进行整体优化,建构起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立达科创坊体系”,形成了凸显“体验—实践—研究”三个梯度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群。其中,面向人人开设的“立达学园”,有“百草园”之意,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经历体验式学习后增强创新素养,同时通过广泛的知识涉猎,夯实科创基础。满足个性需求的“立达学院”,有“结构组织”之意,主要针对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成体系地开放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工程等各类科学实验平台,引导他们开展课题探究和实践探索,使其敢于表达创意、尝试创造。支撑充分发展的“立达学苑”,有“学术研究”之意,通过导引志趣,实施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完成各类科学创新课题,提升学术性和专业性,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新的课程结构在内涵上进行了意义拓展,在外延上进行了形式丰富,形成了课程类型多元、课程要求多层、课程结构多块、课表组合多样的学校课程新样态,为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充足养料。

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创新平台

创新素养培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验性,离不开空间配套、资源支撑。学校通过建设或升级数学创新实验室、物理自主创新实验室、同济“未来出行”创新实验室、Fablab工程创客空间、化学多功能创新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室、南科大-复兴联合生物创新实验室、数字地理实验室、天象馆、智能创新实验室、数字影音实验室等十多个创新实验室,努力以“一个创新实验空间、一个创新课程群、一个学生创新团队、一支创新师资队伍”一体化运作的方式,真实、精准地实施人才培养。

依托植物组织培养室,学校开发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学生可以探索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从而感受高水平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激发学习兴趣,迎接“生物时代”的到来。依托数字地理实验室,学校开发了《自然地理模拟实验》《初识GIS》等课程,运用各类器材及二十余种地理模拟实验、ARCGIS等多种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创新智能实验室,学校开发了AI课程体系、AI实验平台、AI创新实验室建设三大模块,方便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学习和研究。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进而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和发展。

聚合高校资源,深化贯通培养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重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期望通过贯通培养培育创新人才。在搭建大平台、聚合大资源,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能级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得以加速,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梯队已然形成。

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开设“苏步青班”,培养数学、物理学、化学、历史等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共同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如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变革、人才培养、信息资讯、高中与大学贯通衔接等方面展开探索,培养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苏步青班”由复旦大学教授担任导师,来高中开讲坛,高中生可以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大学先修课程,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大学相关院系的学科体验活动。大学里的实验室、图书馆等相关资源,也会对这些高中生开放。“苏步青班”将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与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融合,让学子在中学阶段就能有机会拓展兴趣、志趣以及各学科的专业认识,并且能够走进大学,感受学术氛围、了解学科专业特点,便于优秀学子尽早发现自身的兴趣方向,在持续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储备创新人才。

学校参与了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依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创新团队”形式推进工程创造等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同济大学与中学共同探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培养计划,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旨,把“激发科学兴趣、引导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核心目标,全面贯穿于讲座、课程及活动等环节,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广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同时,组建“同济实验班”,在基础学科方面,由同济大学相关学科的教授对实验班进行讲座性授课,或与中学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在专业先导课方面,围绕拔尖人才贯通培养目标,打造一组基于同济优势专业的贯通课程,每周设置固定课时供大学教授授课。在实践学习方面,向实验班学生开放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项目,让学生提前感知大学专业实践过程。除此以外,还考虑定期向他们开放实验室、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前感知大学校园的“日常”,为将来进入大学做准备。

此外,学校还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依托其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创新班”,为那些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同时极具天赋的高中学生量身打造课程,力求通过对数学课程最高维度的研发,激活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学校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拼劲和韧劲,持续提高办学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双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等新任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改革育人模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虹口教育强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