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转型呼吁教研新发展

2024-11-20叶文梓

教育家 2024年42期

教研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专业力量,教研强则教育强。当前教育正处在整体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对教研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承担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如何适应这些新要求、新挑战?以上是建设高水平教研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时代背景:教育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当前教育最大的时代特点。从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向智能社会,智能社会不是我们想象的明天,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今天;从世界格局来看,全球正在从一超多强转向多极化发展,多极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从文明类型来看,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将成为未来文明发展的新类型。新形态、新格局、新阶段、新文明,必然要求教育转型发展。教育转型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

社会转型亟须引领中小学生创新成长。智能机器人不但在可重复的工作中比人做得好,而且能做一些创新工作。智能社会是一个创新社会,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创新人才。在智能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不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每个学生的。当然,人与人的创新天赋存有差异性:第一,不同的人创新天赋所表现的领域不一样,比如全红婵的天赋在跳水,莫言的天赋在写作;第二,同一领域内人的创新天赋水平不一样,比如有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但打篮球的天赋有高低;第三,不同人发挥天赋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莫言、梁晓声、路遥都有很好的写作天赋,但他们成为作家的路径不一样。在智能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把每个人的创新天赋发掘出来,并以适合的方式使这种创新天赋充分发展,进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是教育全过程的共同任务,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为创新人才打基础,引领学生创新成长。

引领学生创新成长亟须变革中小学育人方式。现有的育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为考试所支配,大量中小学校狂热“育分”,难见“育人”。引领学生创新成长,必须重构育人方式。在课程上,不是我们有什么就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提供什么,要全力扩大课程的选择性;在教学上,要彻底打破以记忆和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让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常态化学习方式,同时引导他们学会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教育评价上,不是拿“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而是要为每个学生寻找“一把适合的尺子”;在教学空间上,不是提供标准化的教室,而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应用的场地和场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构建全新的育人方式亟须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智能社会,数字资源将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性资源,教育同样要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教育数字化,将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联系在一起,建设教育城市、教育乡村和教育社会。通过教育数字化为每个人进行数字画像,进而提供定制化教育。没有教育数字化,就难以明确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难以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支持。

教育数字化亟须加强人文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祸害”人类。唯有怀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才能引导高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甚至毁灭人类。因此,越是在高技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越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同样,智能技术和数字化也必将把地球变成“地球村”。无论跨文化交流,还是人类多样文明的互鉴共进,其基础都在本民族的传统之中。在民族传统中扎根越深,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文明的理解就越深,汲取的营养就越丰富。因此,越是全球化越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根本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因而,中国越是走向世界就越需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要求:新定位与新素养

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必然需要教研转型。教研的小逻辑应当服从于教育的大逻辑。那么,教育转型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呢?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推动教研发展,不但要着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要从教育转型出发,推动教研工作的整体转型发展。

新定位:从“教学”定位转向“教育”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很多没有接受过基本师范教育的教师进入了教师队伍。为帮助这批教师尽快掌握基本教学规范,成为合格教师,建立起了教研制度。因此,传统教研的定位在“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然而,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教研早已不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教研工作亟须重新定位教研,即从“教学”定位转向从“教育”定位。

从“教学”上定位教研与从“教育”上定位教研,两者有很大不同。

其一,立足点不一样。从教学层面定位教研,理解教研的立足点就是教学,遵循的逻辑主要就是教学逻辑。而从教育层面定位教研,其立足点是教育,遵循的逻辑是教育逻辑。前者往往将教学窄化为学科教学,又把学科教学窄化为课堂教学,甚至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堂教学方法指导,教研工作最终走向技术化。当前很多教研员其实是“考研员”。后者认为,教研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引领学生创新成长。

其二,功能定位不一样。立足教学定位教研,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立足教育定位教研,教研工作应当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引领”,尤其要引领学校课程、教学、评价、队伍转型,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数字化的新生态。

其三,职责任务不一样。立足教学理解教研,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具体任务有: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立足教育理解教研,教研任务就是落实学科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能力。具体任务有:细化育人目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五育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引领学生创新成长、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教研须从“教学”定位走向“教育”定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这是教学发展的新需要。长期以来,教学往往是一个广义概念,通常包括课程、教学、作业、考试等。在某种意义上,教学就是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来包含在教学概念中的课程、评价等日益分化并独立出来,而原来意义上的教学越来越专业化。现在教育语境下的教学已成为课程的实施环节。因此,如果还在教学层面定位“教研”,那么,教研内涵就很窄,无法涵盖实际教研工作。

其二,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研制度建立之初,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时至今日,虽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仍是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施之后,育人成为教师的核心教育任务,教学工作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其三,这是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要求。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向。教育数字化对教育的挑战,不只是对教学的挑战,更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挑战。教育要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新需要,不只是在教学上适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上适应。

新素养:从教与研的高手走向“觉者为师”

随着教育转型的加速与深化,教研工作的重心日益转向培养创新人才、变革育人方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时代发展对教研员提出的新任务,要求教研员要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相比较而言,以往教研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教研员往往是教与研的高手。适应教育转型发展,教研员应当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成为对生命、文化、生活和教育自觉之人,进而以更深厚的人文精神引领教师变革育人方式。教研员应当具有更加宽广深厚的综合素养和突出鲜明的个性特长,尤其要具备卓越的数字素养和教育创新素养,从而更好地引领教师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成为数字时代的觉者之师。其素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发展路径:修炼知行合一的本体功夫

适应教育转型发展新需要,担当新时代教研工作新使命,培养教研员的新素养,亟须创新教研发展新路径。这既需要政府健全教研体系,加大政策支持,重视教研培训,同样需要每个教研员加强自我修炼。在此,笔者立足教研员自我修炼提出一些建议。

其一,改变从阅读开始。现有教研员,其基础教育大多是在应试环境中完成的,高等教育是在高度专业化背景中完成的。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几乎等于上学、上学,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读与考试相关的书,读与考试无关的书往往被视为浪费时间。在高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中,很多学生重视的是专业课,主要是为学分而学习。由此,现有教研员往往综合素养不宽不广、不深不厚,个性特长不突出、不鲜明。这明显不适应新时代教研工作新需要。为弥补这一群体教育背景导致的局限性,当前应大力推进教研员的阅读行动,引导他们开展经典阅读、学科阅读、兴趣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以阅读促进自我观念变革、激活自我思想活力、提高自我精神境界。提倡教研员阅读,进而通过教研员推动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家庭阅读,是丰富教研员人文素养和促进教育转型的重要路径。

其二,优化自我生活方式。选择做教研员,不只是选择一种职业或专业,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教研员怎么生活就会怎么教研,教育、生活、人,是三位一体的。教研员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公务员、企业主、工人和农民,它与教师的生活方式一样有其特殊性:一是物质生活的朴素性,二是精神生活的自觉性,三是教育生活的创新性,四是社会生活的建设性。教研员唯有率先打通教研与生活,进而引导教师打通教学与生活,引导学生打通学习与生活,才能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三,从“三维”打开自己。当前很多教研员往往把自己归为某一学科的教研员,将自己限定在学科之内,甚至把自己限定在学科课堂教学和考试之内。教育转型发展亟须教研员打开眼界、心胸、兴趣和境界。教研员如果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全面地打开,就不可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到更加开阔、高远的地方。教研员需要从三个方面打开。一是打开自我,尤其要确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人生理想。良好的教研生态一定是一个有理想的教研员带着一群有理想的教师去追求理想中的教育。尽管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但今天一切的美好都是曾经的理想,正是理想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脚步。教研员要以自我的教育理想和人生理想去点亮教师和学生的理想,把教研历程变成与师生共同追求人生梦想的旅程。二是打开专业。教研工作不是经验型工作,而是一项专业型工作。数字化发展赋予教研员专业新内涵,教研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卓越的专业能力,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三是打开自我的社会性。教育不是教某些孩子,而是教所有孩子;不是为某些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不是为当下培养人才,而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因此,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教研员要引领教育适应孩子、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必然要深化自身对社会的理解。

教研员是影响教育转型发展的少数关键力量。培养好十万教研员,引领上千万教师,惠及两亿多学生,这是我国教育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教研员应不负时代使命,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成就职业尊严,创造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