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学生”,问题在哪儿

2024-11-20赵查

教育家 2024年42期

近年来,关于“问题学生”的话题和书籍屡见不鲜。事实上,“问题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后来美国称之为“表现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存在差距的学生”,在教育学语汇系统里并没有“问题学生”的说法。那么,“问题学生”的问题到底在哪儿?作为教育者,又该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接下来,我分享一段数年前与一位“问题学生”相处的故事,与诸位教育同仁共同探讨破解之道。

一次有松弛感的家访

子浩是我们班里公认的“大魔王”,厕所抽烟、聚众打架、迷恋游戏、夜不归家——旷课玩耍上学迟,怼天怼地怼老师,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关于“问题学生”的标配,他一样不落。更令老师们感到苦恼的是,他还拥有不少“追随者”。我在他们初三时接手了这个班,面临中考,家长们都很焦虑,其中很多家长向我投诉子浩的“影响力”太大,希望能让他转学。面对这样的请求,我回应说:“无论一个孩子身上有多少劣迹,他总归还是一个孩子。试想,如果他是你的孩子,处于这样的情境下,你会让他转学吗?我恳请大家给我半个学期的时间,我来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要在负面行为已经固化之后去转变一个“问题学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先从哪里入手呢?“问题学生”到底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我决定先从了解子浩的家庭开始。在进行第一次家访前,我做足了功课,先与子浩的父母进行了沟通,确定了家访的具体时间和相关细节,而后找到子浩单独谈话,告诉他我将与他家长谈论的话题,让他有充分的心理预期,不至于产生恐慌和消极抵抗的情绪。我说:“咱们来个秘密约定,这次去你家里,我只说你的优点和进步,只给你爸妈提建议,不跟你提要求,怎么样?”他第一次认真地抬眼看我,半信半疑地问:“真的?那你在我家别待太久。”我回应说:“好的,保证不超过半个小时。咱们击掌立誓,说到做到。”他象征性地跟我击了一下掌,这个小小的动作,标志着我们之间算是暂时达成协议了。

子浩的父亲是商界精英,母亲是全职太太,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子浩没有控制好电子产品的使用,再加上父亲在外面应酬频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导致他的行为慢慢失控。等到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改变时,子浩已经积习成性。

为了缓解他们的尴尬,我还邀请了和子浩关系最好的“游戏搭子”一同参与家访。第一次家访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如约进行。我提前列出了这次家访的提纲,主要是请子浩和他的家长回答三个问题:至少说出对方一个优点、你最想改变自己的一件事、你当前最想满足的一个愿望。因为与子浩的家长有过提前沟通,他们只说了孩子的优点,回答每个问题都没超过10分钟,我也围绕这三个问题分享了我的建议。家访之后,子浩妈妈告诉我,这是最近两年来他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说话。我告诉她,家访结束了,对子浩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评选“感动一班月度人物”

初次家访后的某天下午,我找子浩去操场散步。我告诉他:“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在我这里都可以一笔勾销,因为我更看重的是现在的你。我想跟你进行第二个秘密约定:本月的‘感动一班月度人物’,我想让你当选。”“感动一班月度人物”是我为了鼓励表现进步的学生设立的一个特殊奖项,每月从全班评出十位学生,在家长会上举行颁奖仪式,其灵感来自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当我说出第二个约定时,子浩的第一反应是不屑,紧接着是质疑:“老师你别蒙我了,你无非就是想让我听你的话嘛。”我回应说:“我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我想带你在初中的最后一年玩点刺激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在这一个月里,没有老师和同学投诉你,‘感动一班月度人物’就非你莫属。”子浩听我这么一说,又开始畏难:“我可能办不到,因为我不想写作业。”听他这样说,我只能再退一步,提议如果作业不会写,就先写一部分;如果还是不会,可以去请教同学。这次沟通,又以他和我不情不愿地击掌为标志结束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了每天对他的“追踪式鼓励”。作业按时交了,我就叮嘱科任老师课上及时给予表扬(虽然有时我们明知道他的作业是抄的,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至少他在行动了);按时来学校了、上课没趴桌了、班级值日做卫生没有逃跑了、在合理的时间回家了、屏幕使用时间减少了,我都会像“祥林嫂”一样告诉全世界:改变使人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能成为“全世界最靓的仔”。

终于熬过了一个月,虽然子浩做得不尽完美,但我还是秉着“放大镜找优点,缩小镜看缺点”的方式,让我们的秘密约定如期实现了。在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会上,我让每个学生搬着小圆凳坐在家长旁边,并向所有人宣布:“本次家长会最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感动一班月度人物’颁奖典礼。我为每位获奖的同学量身定制了颁奖词,请班长来宣读,但颁奖词没有署名,同学们觉得应该颁给谁,就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其中有一段颁奖词的内容是这样的:“改变使人进步,进步使人振奋!曾经的懵懂和迷茫是你为成长付出的代价,现在依然是最好的追梦时机。只要有梦,就有未来。开朗活泼的性格与聪明睿智的头脑融于一体,惊人的记忆力让人叹服。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奋斗才是硬道理。无论如何,你已起步。咬紧牙关,苦战半载,你将为一班创造一个奇迹!”班长念完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子浩的名字。在他走上讲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他眼里的光,我想那应该是被久违的成就感所充盈的希望之光。

请你帮我表扬他

我深知,转变一个“问题学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往往是暂时的,压制反弹才是更为持久的挑战,仅凭我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更多人的力量来共同托举他。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托举人选呢?我想,应该是他最在乎的人以及在他心中有威望的人。子浩对班里的英语科代表有好感,最怕英语作业没完成而挨批评。临近期末,英语老师开展了助学小组活动,让科代表对子浩进行助学帮扶。单词没过关,科代表会督促他完成;早读不认真,科代表会及时提醒;考试不理想,科代表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会共同帮他分析原因、研究提升策略。在这样的助学帮扶下,那个以往飞扬跋扈、满嘴粗话的“小霸王”,也能腼腆地主动开口读英语了。

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认为: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在我所在的学校里,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关系融洽且开放。为了进一步强化子浩的正向行为,我还走进了校长办公室,讲述了孩子的状况,并与校长约定:请你帮我表扬他!第二天,在大课间跑操的时候,校长在跑道拐角叫停了子浩,热情地对他说:“你就是一班的子浩吧?我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都在谈论你,说你这学期像换了个人似的,进步非常大,还获得了‘感动一班月度人物’。我今天就是特意来认识你的,以后你就是咱们学校‘进步之星’的代言人了。”

子浩当然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师用心良苦的安排。面对这种缺乏正面鼓励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推到舞台中央,让光环笼罩他、追随他,让他的内心因成就感而“膨胀”,让他不好意思“干坏事”。此时的教育,才能达到“一句顶一万句”的神奇效果。

故事的结局,大家或许都能猜到,我就不需要再去罗列子浩改变后的样子了。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跟教育同行探讨的是:“问题学生”这个提法,真的合适吗?学生身上那些看似难解的“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形成后,我们又该如何与家庭、学校的其他教育者形成合力,真正“和善而坚定”地去拥抱“问题学生”?我想第一步,要从不再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归为“问题学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