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审视“高分求稳”,看见选择背后的隐忧

2024-11-20杨秀芹李春晓

教育家 2024年42期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优先选择稳定的编制岗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超半数2024届毕业生将“稳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与2023年相比,这一比例攀升了10个百分点。这一倾向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明显地体现为“高分求稳”,许多原本有机会进入顶尖综合性大学的考生转而投向公安、海关、公费师范生等“带编”专业,相关院校及专业的分数线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2024年在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高达663分,与浙江大学最低投档线仅差一分;不少“双非”高校的定向师范生录取分数线已达到甚至超过部分“211高校”的录取线,还有部分高分录取者的分数已达到“985高校”的录取线。不少学生坦陈:“心动的只有编制,而非真正源于兴趣。”我们应该看到,“求稳”的选择在为个体提供短期安全感和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匹配及成长路径上的潜在风险,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创新产生掣肘效应。

追求“高分求稳”需付出个人代价

当大量高分考生将追求职业稳定性视为首要选择时,个体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成长轨迹将首先受到显著影响。

兴趣与能力错位。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是工作的巨大动力。只有对于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个体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选定专业时,若仅着眼于未来就业的稳定性而忽视其他考量,则可能会发生兴趣、能力与职业不匹配的情况,非但不能确保职业的长期稳定,反而极易使个体的职业发展陷入困境。例如,当学生发现自己对所进入的专业领域不感兴趣,且不适合自己的个人特质时,则容易在工作表现中缺乏热情与动力。

舒适体验带来职业能力发展的隐性停滞。一项关于舒适区的心理学实验显示,相对稳定的状态会给人带来舒适体验,这种舒适感会“消灭生产力”,一旦DDL(最后期限)和期望造成的不安与焦虑消失,个体就会逐渐对职业能力发展和自我提升失去热情,最终可能被激烈的职场竞争淘汰。对于年轻人而言,职业发展的黄金期是一段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看似稳定和舒适的工作很可能使他们过早地在安逸中失去前行的动力,错失在职场中快速成长、适应变化的机会,潜藏着个体职业能力发展陷入停滞的风险。

提早固化职业路径。将个体的职业发展放到整个生命周期中考量,能促使我们对职业选择形成更为全面且合理的认知。如下图所示,匹配个人能力及兴趣特质的职业发展情况对应S1曲线,因选择稳定工作而导致岗位与个人能力及兴趣特质不匹配的职业发展情况对应S2曲线。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拒绝挑战和改变,其职业发展的“峰顶”会下移(从L1下移至L2),“峰值”会前移(从Y1前移至Y2),职业路径容易在较早阶段被固化。对于有较大潜力的高分考生而言,选择过于稳定的职业道路,可能意味着他们无法发挥出全部潜能。

追求“高分求稳”对于社会的影响

“高分求稳”不仅会限制个人职业路径的多元与深度发展,还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态被破坏,对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当前,高科技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各国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分求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对创业、科研以及新兴行业的关注度逐渐下降,意味着大量具备潜在创造力的学生本应成为科研或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却因过度追求稳定性,而选择了可能并不符合其潜能发挥的职业路径,造成了创新人才的隐性流失,也削弱了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若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涌入创新创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前沿领域将面临动力衰减的挑战。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今天,过于保守与求稳的心态还可能使我们在全球科技竞赛中陷入被动。

追根溯源,剖析背后成因

对于年轻人选择“高分求稳”的现象,我们不应该一味贬损,也不能盲目跟风。为了更有效地应对这一现象带来的潜在问题,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成因。

文化与经济影响人们对于“稳”的执念。人类对秩序与稳定的内在渴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深刻诠释为“平衡与稳态”的处世哲学。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稳定性的追求反映在高考志愿填报上,即表现出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保就业、进编制、求稳定。因此,曾经备受推崇的“985、211高校”不再是唯一或首选目标,很多人会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更稳定,且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于是转而选择那些能提供所谓“铁饭碗”的院校和专业。此外,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会对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成就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来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容易对未来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理性认知,更可能在志愿填报中倾向于采取稳妥性、保守性策略,这也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很多来自中产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高分求稳”。

就业焦虑的向上传递。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中低速运行的态势,就业市场压力显著增加,导致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在此背景下,选择“高分求稳”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就业焦虑已向上传递至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家长们不得不更加慎重地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希望通过“稳定”的选择,为孩子的职业生涯铺设相对平坦的道路。

考生及家长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完全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下,处于信息弱势的一方被迫做出对冲性选择,以尽可能降低损失,导致优质机会被排挤出市场的过程。考生及家长是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信息弱势方,面临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职业环境恶化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希望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抗风险能力。此外,社交媒体对于“996加班文化”“007工作制”的危机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考生及家长对职业前景的忧虑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高度感知,导致“高分求稳”现象愈发明显,一些更为优质的教育机会成了考生的“弃子”。

求稳不是唯一的选择

简单地将选择“高分求稳”这种观念归结为保守或惧怕冒险,显然是片面的,忽视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因此,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与引导,促进个体进行理性选择。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当“高分求稳”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既要理解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上的焦虑,也不应忽视这一现象背后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积极应对。一是优化政策设计,通过制度保障促进不同职业吸引力相对均衡发展,如参照“公费师范生”等政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乡村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及领域就业。二是鼓励多元发展,构建多元且包容的人才发展生态,使个人职业发展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规范的晋升通道。三是引导舆论导向,淡化对“铁饭碗”的过度推崇,同时帮助学生及家长形成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稳定与个人发展的科学认知。四是加强社会保障,通过加强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缩小不同职业间的福利差距,减少学生对“稳定”的过度依赖,促进他们追求更具创新力和成长性的职业方向。

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高分求稳”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职业选择,但并非唯一的选择。当社会普遍陷入求稳心态时,反而可能削弱整体的灵活性与创新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引导他们结合兴趣、能力规划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学校应通过实习、职业体验等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多样性及未来发展趋势,帮他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此外,心理支持机制的引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助力其职业生涯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