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始终保持对更好教研的向往
2024-11-20莫国夫
教育实践中,教研员常被视作学科专家、教师导师及行政智囊。我认为,对他们更确切的定位应该是区域学科建设的首席设计师、领航人。因为他们往往握有行政赋予的一定职权,如评定学科教师的学术能力、学生的学业质量等,合理运用这些“权力”,会对区域学科建设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位优秀教研员除了要热爱本职工作、保持公正公平之外,至少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学习的长期主义
教研员大都由一线优秀教师选拔而来,在身份转变后,他们的工作场景也发生了变化,直接工作对象转变为教师,工作要求自然与之前有所差异。对于新手教研员来说,如何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如何深入地调研分析,如何有效指导教师成长,以及如何与学校进行高效的沟通协调等,都要经过长期学习、反复实践。至于学科本身,教研员更要通过持续学习来保持自己的学术敏感性,让自己的工作符合本区域师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研员须秉持学习的长期主义精神,不断吐故纳新,建立起与新时代教育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在长期学习、思考、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教研主张,从学科专家成长为学科教研专家。
重视工作中的“贴地行走”
教研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上天入地”:“上天”即遵循上级政策,“入地”即回应一线教学需求。如何准确识别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真问题,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教研主题并持续改进,这是教研员“贴地行走”时必须应对的考验。以个人的教研工作为例,我的教研生涯主要由几个逻辑相连的主题构成。2003年我初任教研员时,我国新一轮课改刚启动不久。新课标取代旧教学大纲后,语文教学一度形式主义盛行,尤其是在公开课中,部分教师追求理念展示而忽视实际效果。调研显示,区域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作业负担沉重。为此,我确立了“读好书,写好字”的教研方向,由此迅速hKu3qOOyhtgHCNF8/DAF0A==获得一线教育者的广泛支持。2008年前后,我进一步推动“整本书课外阅读”,发起“绍兴市儿童阅读力提升工程”,整合教研、培训及行政资源,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促的阅读生态,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二十个教研工作亮点之一。2013年起,针对阅读时间不足、效率低、教材阅读过于精细及课外阅读自发性弱等现实问题,我以“基于预学的单篇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区域儿童阅读课程改革,构建了单篇、群文、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探索被专家认为是解决阅读教学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016年起,有感于之前的研究主题大多聚焦于学习内容和路径,而不少教师对学习者及学习历程的认知不足,我开始尝试借助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深度学习课堂的实践探索,而后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成果。
基于个人经历,我认为学科主题教研应注意避免的是“一头热”和零打碎敲式的散乱状态,应追求系统性和持续性,并能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资源,实现广泛传播。在各级联动中,切实发挥教研工作的“涟漪效应”,使其转化为一线学科育人的“生产力”。
努力助推名优教师成长
在日常教研中,教研员的重要职责是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可以说,教师的优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教研员的优秀,正如学生的优秀实际上也能成就教师的优秀。一个区域的学科团队能否营造良好的专业成长氛围,能否不断涌现出优秀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学术能力。在培养教师时,教研员应秉持的原则包括因人施策、和而不同、甘居幕后,最忌讳的是一言堂、抢功劳、搭便车。我主张自由、共生、众创的研修文化,也因此带出了一批名优教师。基于长期对教师成长的观察、研究和反思,我还出版了《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一书。
我曾写道:“保持对更好事物的向往,能够让我们一起战胜时间,获得专业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对教研员而言,我认为亦是如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对更好教研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