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2024-11-20施煜
摘要:我国南方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林业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林业工程中的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已成为环境工程的关键领域与热点板块。基于此,本文展开如下探究,以南方地区为例,深入探讨林业工程中苗木培育技术与移植造林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其技术特点、实施难点以及生态经济效益,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南方林业工程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启示。
关键词:林业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技术分析
南方地区,以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降水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繁茂的森林资源。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挑战。故此,全面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特别是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已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积极探索林业建设新路径,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工程概况及案例分析
1.1 工程背景与意义
南方地区具备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其成为我国林业发展重要区域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森林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全面强化林业工程建设,推广应用科学的苗木培育与高效的移植造林技术,对于恢复生态、落实环保、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工程目标
首先,借助科学的苗木培育技术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林木品种。其次,在先进移植造林技术的加持下,将培育好的苗木合理布局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恢复和增长。最后,通过林业工程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1.3 技术要点
1.3.1 苗木培育技术
苗木培育技术涵盖选种、育苗、管理等多个环节。具体来讲,在选种过程中,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在育苗过程中,则需科学合理采用适宜的播种、扦插、嫁接方法;管理则需严格管控、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1.3.2 移植造林技术
移植造林技术涵盖了造林地选择、整地、苗木移栽、抚育管理等要点环节。应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造林地;在整地过程中,需进行必要的清理杂灌、翻耕土壤等工作;苗木移栽时需全面保障苗木的根系完整、栽植深度适宜;抚育管理则需严格管控、加强除草松土、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1.4 案例分析——以贵州某大型林业工程项目为例
1.4.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贵州某山区,总面积约0.67万hm2,旨在通过科学的苗木培育与高效的移植造林技术,恢复和扩大该区域的森林资源。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苗木培育工作。
1.4.2 技术应用与成效
苗木培育。项目团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了多种速生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木进行培育。在先进的育苗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加持下,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传统方法。同时,项目还引进了智能温室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苗木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和远程监测。
移植造林。在造林地选择上,该项目充分考虑了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选择了多处适宜的区域进行造林,并通过采用机械化整地、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造林效率和成活率。经过数年的精心管理,项目区内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森林群落,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4.3 具体数据
在苗木培育阶段,该项目共培育各类苗木约
5 000万株,其中速生用材树种占比60%,经济林木占比40%。苗木平均高度在1.5 m以上,地径粗度超过1 cm。
在移植造林阶段,该项目共完成造林面积5 333.33 hm2,栽植苗木约4 000万株。造林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部分区域在95%以上。经过数年的生长,林木平均胸径超过10 cm,蓄积量显著增加。
该项目实施后,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近20%,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项目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技术
2.1 选种与育种
2.1.1 因地制宜选种
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在精密仪器的加持下获悉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土壤条件,选择并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树种。例如,在亚热带地区,可选择杉木、马尾松、樟树等速生用材树种进行培育;在热带地区,则可培育橡胶树、椰子树等经济林木[1]。同时,工作人员也应充分考虑到树种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适当选择具有水土保持、空气净化、观赏价值或经济效益高的树种进行培育。
2.1.2 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借助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选定的树种进行遗传改良操作,切实提高树种的生长速度、抗逆性、木材品质等性状,以培育出更多能够良好适应南方环境条件、全面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2.2 苗圃建设与管理
2.2.1 苗圃选址与规划
苗圃的最佳选址处当属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位置。工作人员应合理规划苗圃布局,并设置种子处理区、播种区、移栽区、成品苗区等功能区域,为后续苗木培育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2.2.2 土壤改良与施肥
南方土壤多酸性、黏重,针对这些土壤特点,可通过施加石灰、有机肥等改良剂有效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为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与温床。同时,时刻关注苗木的生长状况,并根据苗木生长的实际需要,适时、合理地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借此全面保障苗木的健康生长[2]。
2.2.3 水分管理
为全面保障苗木生长状态符合预期,工作人员应在干旱季节加强苗木灌溉,以保持土壤含水量符合苗木生长需求;在雨季,工作人员则需做好排水工作,以规避并杜绝因积水而导致苗木烂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2.4 病虫害防治
全面强化苗圃的日常巡查力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解决病虫害问题。可适当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污染。
2.3 育苗技术
2.3.1 播种育苗
应依据气候、土壤条件,通过多方对比、分析,选择优良种子进行播种。同时,控制播种密度和深度,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并顺利发芽。此外,在播种完毕后,应加大田间管理力度,以确保苗圃时刻具备播种育苗所需的土壤含水量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
2.3.2 扦插育苗
所谓扦插育苗,指的是利用母树的枝条或叶片进行扦插繁殖的一种育苗方式。工作人员可择优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插穗,经过处理后插入基质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促进生根。
2.3.3 嫁接育苗
嫁接技术能够实现品种优良的接穗与砧木结合的预期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良性状的传递。故此,工作人员可选择亲和力强的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操作,同时加大嫁接后的管理力度,以有效促进愈合和生长。
2.3.4 容器育苗
工作人员也可利用营养钵、育苗袋等容器开展育苗工作,以方便移栽、运输,有效减少根系损伤、切实提高育苗成活率。可在容器内填充适宜的基质,并保持定期浇水和施肥,以确保育苗容器完全满足苗木生长的实际需求。
3 林业工程移植造林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与准备
3.1.1 造林地选择
工作人员应合理选择适宜的造林地。优先考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或需要绿化美化的区域进行造林。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造林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以规避并杜绝因造林地选择不当而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3.1.2 造林地准备
在进行造林工作前,需进行清理杂灌、翻耕土壤等准备工作,以有效减少培育苗木的生长竞争压力;通过翻耕土壤的方式有效改善造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其土壤肥力;借助设置防火线等安全设施的方式,全面保障造林安全,为后续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基础[3]。
3.2 苗木选择与处理
3.2.1 苗木选择
移植造林过程中,应首选具备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等优势特征的苗木开展造林工作。工作人员应根据林业工程造林目标,参考当地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苗木规格进行造林,以切实提高造林最终成效、提升森林整体品质。
3.2.2 苗木处理
在苗木移栽前,工作人员需适当修剪苗木,以促进新根的生长。修剪工作主要包括去除病弱枝、重叠枝和过长枝,确保苗木保持合理的冠幅和根冠比。此外,也应适当处理苗木的根系,并用泥浆或生根粉等促进根系生长的物质包裹根系,从根本上有效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
3.3 移植技术
3.3.1 移栽时机
对于我国南方地区而言,春季和秋季是相对较为适宜的移栽季节。追根溯源,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充沛,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和根系的恢复;秋季则气候凉爽,蒸发量小,也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同时,移栽时机应尽量避开高温、干旱或雨季等时间点,减少苗木的应激反应,避免水分流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4]。
3.3.2 移栽方法
对于小苗,可采用裸根移栽的方式,即直接挖取苗木并带土球移栽;对于大苗,则需采用带土球移栽或容器移栽的方式,以确保根系完整并减少移栽过程中的损伤。在移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保持移栽苗木根系的湿润度和移栽土壤的紧实度,有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
3.3.3 定植与浇水
优质高效的移植造林工作离不开定植与浇水这一环节,工作人员应按照预定的株行距,将苗木定植于造林地中,并确保其根系处于完全舒展状态。定植后,应及时浇透定根水,借此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以促进根系与土壤的紧密结合。同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条件,适时进行浇水工作,以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3.4 造林后管理
3.4.1 抚育管理
除草松土是减少杂草给苗木生长带来竞争压力、改善土壤通气性的有效手段;施肥浇水则是为苗木提供必要养分和水分支持的重要途径;病虫害防治则能在最大限度上保护苗木免受病虫害的侵害,确保其健康生长。
3.4.2 补植与调整
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工作人员须定期检查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在成活率低的区域进行补植工作,并调整、优化生长不良或树种配置不合理的区域,进而借此全面保障造林成效,N53MDpb6lOssCHqaZPhpu0Ag0kHSDx65jk7suRAxyS0=切实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
3.4.3 抚育间伐
随着苗木的生长和郁闭度的增加,林内的光照和养分竞争将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抚育间伐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对于调整林分密度和树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善林分光照条件,促进保留木的快速生长。同时,抚育间伐也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4 未来展望
4.1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4.1.1 智能育苗系统
未来,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智能育苗系统已成必然,该系统的实现将会精准监测与控制苗圃环境,为提高育苗效率与苗木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4.1.2 无人机与遥感技术应用
无人机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造林地调查、病虫害监测及精准施肥等工作的难度。同时,结合遥感技术评估造林效果,有利于实现林业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同时,通过精准编辑植物基因,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更高抗逆性、生长速度和木材品质的优良树种[5]。
4.2 推动绿色发展模式
4.2.1 林下经济多样化
在保障林木生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如林下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林下养殖等,以切实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4.2.2 碳汇林业发展
可利用林业的固碳功能,发展森林碳汇,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活动积累碳汇,实现林业的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5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积极探索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新技术,以有力助推林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宇.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的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9):92-93.
[2] 王守家,郭理平.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探究[J].广东蚕业,2020,54(7):75-76.
[3] 王丽华.林业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0(11):153-154.
[4] 王梅.新时期林业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3):149-150.
[5] 董琪,张亚玲.论工程造林苗木培育及移植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