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母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2024-11-20于秋银
摘要:流行性腹泻作为传染速度快的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影响仔猪健康,仔猪感染后死亡率较高,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出发,提出了防控建议,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加强生产管理、加强免疫防控、制定应急预案等,最大程度的降低传播率,减轻了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规模母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措施
在规模母猪场的养殖生产中,为了保障新生及断奶前后仔猪的健康生长,养殖者应该科学、合理的做好饲养管理,加强母猪的健康管理,做好常见多发疾病的监测与防控。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严重危害猪只健康,患病猪会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患猪会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具有传染性,个别猪只感染后,存在大规模传播的风险,影响整个猪场的养殖效益。所以,要做好监测与防控工作。在疾病监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猪只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快速、准确做出诊断,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预防,减少疾病传播。
1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仔猪流行性腹泻为病毒感染引发。在仔猪免疫力低下时易感。当猪场环境、饲料及饮水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污染后,很容易导致疾病在猪群中传播。一般观察患病猪只的临床症状,识别、判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通过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作为确诊依据。调查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并与其他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以准确及时施治,有效控制该病。
1.1 临床症状
仔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的特点。主要症状患病猪出现水样腹泻,检查粪便,颜色为灰黄色,有恶臭气味。随着病程加长,患病仔猪出现脱水症状。患猪出现精神沉郁、皮肤弹性降低等。
1.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仔猪,检查小肠、肠绒毛等,发现肠道的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缩短等[1]。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粪便、肠道内容物送至相关实验室检测。通过细胞培养、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类型,进而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确诊。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养殖户推广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养殖户对实验室检测的了解,能够定期采集粪样并做好样本保存与送检,方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流行性腹泻流行情况,从而展开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2 规模母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养殖场的消毒管理。(1)车辆管理。流行性腹泻属于接触性传播,要避免运输车辆等将病原体带入到养猪场内,要求控制车辆进出路径及范围;在猪场设立消毒池,内部车辆进入后于消毒池内接受轮胎和车体的消毒处理,方可允许进入猪场。车辆离开后还需要对地面进行清洁消毒。对于外来车辆一律不允许进入养殖场。(2)物资管理。所有物资、饲料等资源,需要统一放置于仓库储存,对于可以接受消毒的资源,集中消毒处理,不能消毒的饲料等资源,需要检查合格资质,对外包装清洁后,才能进行使用。(3)人员管理。养殖人员应完整穿戴好防护鞋靴以及防护服,才能进入生产区域,不允许携带个人工具和物品进入。外部人员参观也需要做好消毒,穿戴好防护服后才能进入。进入猪场后应减少在养猪场内部的走动,并定时对鞋底进行消毒,避免内部交叉传播。(4)生物防控。老鼠也是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染源,需按照月度单位进行灭鼠活动。
2.2 加强生产管理
严格控制母猪生产繁殖的时间,尽可能选择当地疫病传播较少的时期进行繁殖。若当地存在流行性腹泻传播风险,务必采取自繁自养措施,切断病原传播渠道,预防病原交叉感染。若必须要引种,需要将种猪隔离1个月再混养交配。在猪群出栏后,第一时间进行养殖区域的消毒清洁工作,并采集环境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查。制订每年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繁殖时期,确保产房充裕,仔猪具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并保证产房具备一定空栏时间,能够进行彻底消毒。对产房的消毒使用生石灰以及烧碱处理,彻底清洁墙壁、地板缝以及墙面墙角等位置,保证产房得到彻底消毒,消毒后应保证4 d以上的干燥时间。母猪产前也需要使用双甲脒进行驱虫,进行全身消毒清洁冲洗后,才能进入产房生产。母猪生产后,养殖人员注意定期清理母猪粪便,避免仔猪接触引起腹泻。生产后立即进行产床消毒,并使用高锰酸钾对母猪体表消毒清洁,重视饲喂工具的消毒,及时清理未食用的饲料,避免交叉感染[2]。要加强产房的保暖管理,进入高温夏季尤其重视降温防暑,进入低温冬季后加强保暖管理,将产房温度稳定在22~24℃。生产后使用接生粉和消毒干粉充分混合,涂抹在仔猪身体上,促使仔猪身体的干燥,帮助仔猪适应环境,并保持体温。及时给仔猪饲喂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免疫蛋白,能够提高仔猪的抵抗能力。定期给予益生菌制剂,可以补充有益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功能,避免病毒定植。生产后需要补充维生素制剂,并关注饮食饮水情况,可保证奶水充足,满足仔猪进食需要。可挤出母乳,进行分别饲喂,确保每头仔猪都能摄入充足母乳,满足其进食需要。
2.3 做好计划免疫
对于流行性腹泻病毒预防的最好办法是积极接种免疫疫苗,传统疫苗包括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效能,但存在毒力增强的风险[3]。若猪场未出现过疫情,不建议使用这类疫苗。亚单位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无传染性,但可能引起个别仔猪出现免疫反应。灭活疫苗临床应用广泛,仔猪注射疫苗后可以获得持续6个月的免疫保护,并缓解腹泻严重程度。养殖户应在初冬前完成全猪群接种,一般采取灭活苗联合活苗的方式免疫。临产母猪接种灭活苗即可,母猪在妊娠前即需要完成疫苗接种计划,制定全猪群的免疫程序,提高养殖场猪群的抵抗力。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知识培训工作,组织给养殖户做科学讲座和宣传,详细介绍免疫接种对于预防流行性腹泻的优势和良好效果,提高养殖户对于疫苗的认知,积极开展仔猪的接种免疫,提高当地防范流行性腹泻的效果。
2.4 制定应急预案
一旦养猪场暴发流行性腹泻疫情,需要养殖户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控制传播范围,积极展开治疗,降低仔猪死亡率和感染率。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养猪场的实际制订应急预案,能够在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在母猪产前定期进行病原检测,提取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发现携带病原的母猪应立即隔离,并密切关注母猪和仔猪的粪便检测结果,将仔猪隔离饲养。对发生腹泻的猪舍要立即用生石灰消毒,安排固定人员进行管理,要求养殖人员注意更换防护服和鞋靴,猪舍使用的器械严格消毒,对腹泻病猪立即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选择蒙脱石、补液盐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并给予优质乳粉替代,补充仔猪的营养摄入,从而调节仔猪免疫能力。对于无救治意义或者已经死亡的病仔猪,需要无害化处理,并使用生石灰覆盖猪舍。并立即对邻近猪舍的母猪进行管理观察,若发现腹泻症状,积极取样送检,并给予预防性用药治疗,避免流行性腹泻病情严重化,快速控制流行性腹泻的传播范围,避免形成大范围传播。
3 结语
综上所述,养殖户要掌握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诊断与防控知识,从而快速识别症状,及早进行干预。在日常防控管理上采取科学饲养管理,重视对养殖场的消毒,消除流行性腹泻传播安全隐患。特别重视母猪生产管理,降低仔猪感染率。对仔猪加强免疫防控,积极接种疫苗,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另外制定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现疫情后立即处理,采取正确措施将疫病传播范围控制在最小。
参考文献
[1] 颜忠.我国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现状与防控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4(7):7-10+17.
[2] 李波,尹乐子,余远迪,等.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概述[J].现代畜牧科技,2024(4):115-117.
[3] 高清波.规模母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策略[J].中国动物保健,2024,2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