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猪分胎次饲养的原理及优缺点

2024-11-20胡锴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母猪跟胎次饲养指的是将后备母猪和一胎母猪和二胎及二胎以上的母猪分开饲养。通过这项技术对于提高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及所产仔猪整体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可以减少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疾病的概率,同时可以让不同胎次母猪之间的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是一项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和猪场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优势三方面出发,为母猪的科学饲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母猪;分胎次饲养;操作方法;优势

1 分胎次饲养的原理

母猪分胎饲养对于现阶段而言是一种全新的饲养模式[1]。其原理是将其中的分胎次的母猪进行分开饲养,因为母猪在不同的胎次阶段,所产生的特性不一样。一胎母猪的骨盆相对于经产母猪来说相对偏小,容易造成难产等现象,所以饲养人员在针对这类情况时要注意母猪在整个妊娠阶段都要遵循中间高两头低的饲养原则,它与经产母猪前低后高有明显区别。一胎母猪和经产母猪相比,一胎母猪在断奶后容易出现严重的掉膘现象,且自身抗体水平较低,对比经产母猪而言饲养需求会更高一些。一方面,分胎饲养可以更好地集中管理,给需求高的母猪提供精细化的管理[2]。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疫病的感染率,保障猪群的健康,可以帮助母猪提高繁殖性能。因此,实行分胎饲养管理模式,是当下养殖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模式,也是完善饲养管理的有效手段。

2 分胎次饲养的操作方法

2.1 后备线的选择条件

为了更好地把控好疾病问题,通常要求后备线与隔离舍距离要近而且与其他经产线距离相对较远,后备线应做到相对独立,包括员工进生产线的更衣室,上下班行走路线等都与其他生产线相对隔离。

2.2 猪群管理方面

后备线猪群主要是一胎、二胎母猪和待配后备母猪,全部的二胎断奶猪和部分一胎断奶猪调入经产线,后备母猪达到5.5~6月龄并超过隔离期限,全部调入后备线做促发情工作[3]。

2.3 后备线的饲养管理

一胎母猪妊娠期的饲喂量需严格控制,如果不限制一胎母猪妊娠期的饲喂量将会导致其在分娩后哺乳阶段的采食量严重下降,因此严格把控好一胎母猪妊娠期的饲喂量有助于保护一胎母猪哺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减少哺乳期一胎母猪的体重过度损失,保持发挥正常的泌乳性能以及基础营养的储备,对于后期经产阶段也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妊娠后期料量为3.2(夏季)~3.3 kg(冬季),仔猪出生重以1.3~1.5 kg为宜,以减少难产,中期料量需根据母猪整体体况来定,运动不足,体形短而粗,四肢发育不理想的一胎猪群料量以2.3 kg以下为宜,以避免膘情过肥。分娩舍高峰期不限料,并采取措施保证6.0~6.5 kg的料量,以减少哺乳期间的失重;同时每头一胎母猪所带的仔猪应尽可能多带,以促进乳腺的发育,提高母猪有效乳头数,对维持母猪经产阶段的繁殖力起着重要作用[4]。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猪场考虑到一胎母猪的体重较小,担心其带仔能力低,从而不让一胎母猪带够仔猪数。这样的做法会破坏经产母猪的带仔能力,因为带仔少会影响一胎母猪乳腺的发育,从而使经产阶段的哺乳能力下降。

在环境控制及种猪保健方面,后备线母猪与经产母猪也是有区别,如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后备线最高和最低舍内温度要求相差经产线2℃以上。而对于环境而言,还应该做到随着季节的变化,也要做出相对的措施。例如: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给场地进行降温,因为高温会影响到母猪的食欲,还有降低发情率。而在寒冷的冬季要注意给场内保暖防风,但也要注意保持通风,避免空气质量下降对母猪有不利的影响,还要注意后备母猪因为低温而产生冷应激现象[5]。在保健方面,需要做好新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因为它们抗病力较差,容易引起疫病感染。因此,饲养人员需要对饲养的母猪进行全线的疫苗接种工作,必须要按照规定科学防疫。

2.4 药物使用方面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使用频率及剂量都要比经产母猪线的低,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耐药菌的出现,提高对药物的敏感性。

2.5 疫病控制上要求更严格

后备猪和低胎龄母猪抗病力较差,是病原的易感群体,需要更低病菌浓度的环境,因此日常的舍内外消毒工作需要做得更细更彻底,同时与其他线要有足够的隔离带和缓冲带,如后备线有异常情况,首先是完全切断与其他线的联系,由线到组到单元(或栋)实行层层隔离,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全线清空,以快速切断传染源,而整个大生产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3 分胎次饲养管理的优势

3.1 疾病控制方面

由于后备猪和低胎龄母猪抗体种类少,水平偏低,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较差,往往容易成为易感动物。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比较容易在这类猪群上,如流行性腹泻、普通蓝耳病、高致病性蓝耳病、血痢等高发的猪群往往是这些后备母猪。特别是蓝耳病,猪场每次发生波动跟引种及后备母猪入群都有很大的关系[2]。

而经产母猪由于长时间在同样的环境中,接触环境中的病毒和病原微生物,从而获得了较强的免疫力,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来消灭部分的病毒和病原微生物,拥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果将它们混养在一起,一胎母猪就可能成为整个猪群疾病的传播者。而分开将后备猪集中饲养,整个群体抗体水平和病菌环境基本稳定,在统一保健等的基础上,明显减少了疾病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对于易于在后备猪和低胎龄母猪群体中发生的疾病,可以很好地起到隔离作用,从而提高仔猪整体的健康水平和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

3.2 减少难产和子宫炎的发生

为减少难产出现,低胎龄母猪产的仔猪出生重量1.3~1.5 kg为宜,因此,低胎龄母猪妊娠后期料量比中等胎龄母猪少,低胎龄母猪妊娠后期料量3.2(夏季)~3.3 kg(冬季),而中等胎龄母猪妊娠后期料量为3.5 kg/头·d,如妊娠后期饲料时,低胎龄母猪与中等胎龄母猪区分开来会大大增加饲养员工作量,而且难于操作,如妊娠后期饲料时,低胎龄母猪与中等胎龄母猪不区分开来难产母猪较多,因难产淘汰的母猪相比较多,母猪难产时要进行人工助产,因人工助产母猪子宫炎较多,因子宫炎而淘汰的母猪相比较多,而且还影响下一胎产仔,使二胎母猪产仔较低,这是大多数猪场都存在的问题,目前也没有很好办法解决,实行分胎次饲养管理是一种解决二胎母猪产仔较低的措施[6]。

3.3 提高猪苗质量

由于低胎龄母猪抗体水平比中等胎龄母猪低,抗病力相比中等胎龄差,其产的仔猪抗疾病(尤其是蓝耳病)能力相应较差,实行分胎次饲养管理后,低胎龄母猪产的仔猪全程饲养过程基本独立,减少了与中等胎龄母猪产的仔猪混养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既提高了上市猪苗的质量,又减少了仔猪全程死淘率。

3.4 提高后备母猪利用率和一胎母猪产仔数

在未实行分胎次饲养管理时,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都混合饲养,且断奶母猪相对较多,后备母猪较少,因此,猪场管理人员会比较重视断奶母猪饲养管理,轻视后备母猪饲养管理,使后备母猪的限饲、优饲、运动、发情鉴定、膘情控制、保健、卫生和环节控制等饲养管理不到位,甚至无人跟踪,导致后备母猪病猪(苍白、消瘦和毛松等)和不发情母猪较多,降低了后备母猪利用率,且严重影响一胎母猪产仔数,使一胎母猪产仔数低;如实行分胎次饲养管理时,实行一条线饲养后备母猪,其他线饲养断奶母猪,饲养后备母猪线的组长能重视后备母猪饲养管理,集中精力饲养好后备母猪,后备母猪的限饲、优饲、运动、发情鉴定、膘情控制、保健、卫生和环节控制等各项工作均能做到位,后备母猪健康度较好,发情率较高,且发情状态较好,使一胎母猪产仔数较高,从而提高了后备母猪利用率和产仔数,也提高了中等胎龄的母猪繁殖性能[7]。

3.5 提高有效产出

经产线不需要饲养后备猪,配种舍栏舍周转快、利用率高,配种舍大栏相比较空闲(如年产1.6万头猪苗规模的线配种舍栏位配置为4~6个大栏,10~14个小栏,30~32个输精栏),为此可将经产线4个小栏改为18个定位栏,以解决超产过程中出现的过度集中配种和妊娠猪饲养带来的栏位紧张。在此基础上,经产线基础母猪存栏可增加10%(如标准基础母猪为752头,可增加到830头),使猪场产猪苗规模增加10%以上。事实证明,某集团公司分场(年出栏正品猪苗9万头)通过分胎次饲养管理以后,出栏正品猪苗10.72万头,多出来正品猪苗1.72万头,完成率达120%,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生产目标任务,使公司的经营利润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4 母猪分胎次饲养的缺点

分胎次饲养需要完善的管理模式,否则很难做到真正的分胎次饲养。现阶段,配种不均衡、后备母猪留种计划不周全、饲养管理不当均会影响头胎母猪的利用率,影响母猪生产计划和配种的均衡性[8]。分胎饲养模式需要转多个猪群,从而容易引起猪的应激反应。就目前技术而言,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运送妊娠母猪的系统,因此还需要饲养人员在实践中去探索和累积经验。

一胎母猪的群体对于经产母猪相比,抵抗力要低一些,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易感群体。因此,在分胎饲养后一胎群体的母猪更容易感染病原,猪出现问题的概率也是最大的,给饲养人员增加了防控的难度。相对就更要求兽医的防疫措施,要随时关注猪群体的情况,对于发生的问题要做好准备,及时处理,才能确保猪群生产的稳定性[9]。由于后备母猪需要单独地饲养,因此就增加了运输成本,同时在运输中也容易受到感染的风险,给猪群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祸端。

5 讨论

母猪分胎饲料管理模式是对于传统饲养模式而言是一种新技术,可以给母猪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提供充分的营养,也有助于疾病控制,降低产后的疫病影响,从而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后期繁殖的稳定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饲养人员的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虽然在施行的过程当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科学地应用这种模式,其效果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在目前的养猪行业中,分胎次饲养技术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赵必迁,周安国.母猪的分胎次饲养技术及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广东饲料,2011,20(1):41-43.

[2] 赵必迁,周安国.母猪的分胎次饲养技术及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0(11):21-23.

[3] 吴先华,覃小荣,李斯丽,等.浅谈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管理新技术[C]//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3:175-180.

[4] 郭长义,谭会泽,邹仕庚,等.规模化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营养策略分析[J].养猪,2012(3):33-34.

[5] 吴丽艳,赵永旭.分胎次饲养对养猪生产的影响[J].猪业科学,2019,36(4):110-112.

[6] 陈伟华.母猪分胎次饲养的意义及管理要点[J].中国动物保健,2021(5):68-72.

[7] 郭建凤,牛月波,呼红梅,等.分娩胎次及季节对法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养猪,2015(4):30-32.

[8] 王斌斌,温黎俊,肖文疆,等.规模化猪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J].中国动物保健,2010(4):85-88.

[9] 黄庆周.养殖规模对不周胎次母猪生产力的影响分析[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202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