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2024-11-20张旭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森林病虫害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综述研究成果,探讨了森林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相关防控措施。研究表明,森林病虫害会降低森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紊乱;因此,建立科学的防控措施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森林病虫害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森林病虫害以其迅速蔓延和毁灭性的特点,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森林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

1 森林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森林病虫害引起的植物种类减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植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然而,森林病虫害危害了植物的健康状况,导致了植物的凋落和死亡。这种凋落和死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物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特定种类植物数量的减少会直接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森林病虫害对植物种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病虫害会降低植物的种群密度。病虫害的侵袭会导致大量植物个体患病或被害,严重损害植物种群的健康状况。这种减少会直接威胁到一些以该植物为食物和栖息地的动物物种的存活和繁殖。其次,森林病虫害引起的植物种类减少也会影响到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存条件。某些植物物种可能与被病虫害侵害的植物种类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比如依赖它们的根系或花粉传播;因为害虫带来的植物减少,这些植物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在系统中失去一部分植物种类[1]。此外,森林病虫害对植物种类的减少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由于病虫害危害,森林中的植物个体数量减少,竞争资源的压力可能增大。强烈的竞争可能使某些弱势植物种类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水分和阳光等资源,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这种资源分配不均会导致植物种类的减少和优势种类的进一步扩张。

1.2 森林病虫害导致植物种群结构改变

病虫害的入侵,尤其是真菌和昆虫等生物入侵,会对植物产生大量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植物繁殖更加迅速。而为了抵御这些病虫害,植物可能会演化出更加坚韧的外壳、更加迅速的生长速度以及更多的保护性生理反应,甚至形成基因变异,这样就可以让植物更有效地生存和繁衍。这些改变有利于提高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许多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分化,通过不同的生长方式、叶片形状、花朵大小等方式,植物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病虫害会打破这种生态平衡,影响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有些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会发生遗传上的变异和基因转移,使得其在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生存。由于昆虫等传播媒介的存在,森林中的某些物种可能会从一处区域扩散到另一处区域,从而导致本地物种数量的减少或者灭绝。例如某些植物寄生虫、某些树木病菌等都可以通过虫卵、菌种等进行传播。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森林生态结构,影响生物多样性。

1.3 森林病虫害对植物群落动态和稳定性的影响

某些病虫害可以直接感染并杀死植物,特别是那些弱势物种或生活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物种。这导致了森林中植物物种的减少,从而影响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大型树木的死亡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土壤侵蚀加剧和树种替代。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混乱,进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病虫害所感染的植物物种数量减少,使得物种多样性降低。物种多样性对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增加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缺乏多样性的群落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冲击,并且很难恢复到原先的稳定状态。此外,物种数量的减少还可能导致生态位的空缺,使得其他物种难以适应并填补这些空缺,从而进一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森林病虫害还会引发物种的相互作用网络的改变,进而影响群落的动态稳定性。植物与它们的天敌、寄生虫、共生菌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病虫害的暴发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其他物种数量的减少。这会扰乱动态平衡,进而对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2]。例如,某些天敌可能在病虫害暴发时大量繁殖,但随着病虫害被控制,它们的食物来源减少,数量可能会下降,从而对其他物种的控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2 森林病虫害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1 森林病虫害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

森林病虫害对食物链的破坏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它对森林植物的直接损害会导致植物个体数量减少或死亡。这将直接影响到植物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如鹿类、野兔等。当植物数量减少时,一些植物消费者可能无法满足其能量需求,导致它们的生存能力下降或数量减少。同时,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以这些植物为食的更高级食物消费者,如肉食性哺乳动物。另一方面,森林病虫害对森林植物的破坏还会导致植物的抵抗力和竞争能力下降。这可能会导致植物个体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在食物链中,植物是能量来源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提供给其他生物。当植物数量减少时,整个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也会受到影响。这将直接导致食物链中较高级消费者的能量供给减少,从而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交错的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会导致食物网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一些病虫害有可能通过攻击或传播病原体来影响食物网中的多个层次,从而对整个食物网造成连锁反应。例如,某虫害攻击了某种植物,导致该植物数量减少,进而影响了以该植物为食的一些消费者,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与这些消费者有关的其他物种。这将使食物网中的相互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灭绝,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3]。

2.2 森林病虫害引起的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生物群落的结构紊乱。病虫害会对森林植物造成直接伤害,导致植被的数量和品种减少,使物种多样性降低。这种减少会导致以该植物为食物和栖息地的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打乱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森林病虫害对森林土壤的损害会导致养分循环和土壤质量的下降。森林病虫害引发的大规模树木死亡和凋落物的减少会影响养分循环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土壤贫瘠化、酸化和结构破坏。这些变化会降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根系发育。同时,土壤质量的下降也会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平衡无法维持。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碳储存和气候调节功能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但森林病虫害导致的大量树木死亡会释放大量的碳氧化物,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4]。此外,病虫害引起的森林减少和植被退化还会导致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使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更加剧烈,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2.3 森林病虫害对生物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有的生物依赖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或栖息地,有的生物之间又有互惠共生的关系。病虫害的传播会打破这种稳定的关系,导致一些物种的数量发生波动,甚至消失。比如,一种病虫害可能特别喜欢侵蚀某种树种的叶子,从而影响到以这类树种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如食物、栖息地等资源的争夺。病虫害的发生可能会改变竞争的格局,一些原本处于劣势的物种可能会因为病虫害的影响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然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占据优势的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数量减少。此外,病虫害的发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如食物链的断裂、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等。这些效应不仅会影响到森林中生物个体的生存,也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 防控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物等自然存在的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这些生物因素可以是其他昆虫、鸟类、蜘蛛、细菌、真菌等。它们通过捕食、寄生、拮抗、降低病害活性等方式,降低或消灭害虫的数量,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殖和释放天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人工饲养和大规模繁殖,将天敌释放到发生病虫害的森林区域,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在选择天敌时,需要注意选择与目标害虫具有天敌-害虫系统的优势,以确保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引进和培育寄生物也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策略。寄生物是以宿主为资源的生物,通过寄生方式,消耗或抑制害虫的生存能力。寄生物可以通过人工引进和培育的方式来增加其数目,然后放生到目标害虫的繁殖场所。因为寄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周期与害虫的发展周期相一致,寄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利用病原体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利用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制剂,如细菌、真菌等,来感染、杀死害虫或病虫害。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喷施、涂抹或培育于土壤中,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除了以上的主动生物防治手段,还可以采取被动生物防治策略,例如保护天敌的栖息环境、提供足够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等,有效地维持天敌的数量和活力,以便其自然地控制害虫的发生[5]。

3.2 化学防治

药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阶段来确定。在选择药剂时,需要考虑其病虫害谱、有效成分、安全性、毒性等因素。同时,应注意药剂的适配性,避免对非目标生物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为了防止病虫害对药剂产生抵抗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喷洒是最常用的施药方式之一,通过喷雾把药液均匀喷洒在受害植物上,以达到防治效果。喷洒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喷洒器具和喷洒技术,确保药液覆盖到植物的所有部位,尤其是枝叶背面和树冠内部。喷粉是针对一些大型昆虫进行防治的一种方式,通过喷洒粉末剂使昆虫受到阻碍和毒害。而熏蒸则是将药剂以气态或蒸汽形式释放到受害植物周围或内部,通过药剂的挥发和扩散达到防治效果。土壤处理则是将药剂混入土壤中,通过土壤介质传导使病虫害受到药剂的威胁和杀灭。

3.3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病虫害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例如增加种植树种的多样性,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在森林病虫害高发期,可以通过人工采集害虫或者病菌的天敌,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控制。另外,生态防治还要注重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对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适度稀疏的森林间距和树冠空间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减少真菌的滋生;而保持适当的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有利于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吸引天敌进驻,控制害虫数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森林结构和功能,有针对性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应该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只有通过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才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少春,李艳斌,荆延华,等.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3(22):40.

[2] 孙宏艳.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新农业,2023(20):44-45.

[3] 刘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新农业,2023(10):58.

[4] 张慧,聂正英,张永鑫,等.万家沟管理站油松病虫害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2022(12):40-42.

[5] 李方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探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