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2024-11-20曾菲榧粟磊磊张美龄张兰梦孟娜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政策的驱动作用,以打造“数字山东”为契机,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引进和策划实施数字农业优质项目,加速农业数字化进程。淄博作为山东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其智慧农业的发展与管理成为重要板块,要立足于山东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现状,分析当前淄博智慧农业管理存在的不足,探讨山东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的优化策略,推进山东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管理;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数字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农业建设和管理领域,实现智慧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以山东淄博智慧农业作为切入点,抓住“数字山东”建设新契机,将人、物、地、组织等要素纳入智慧农业管理,依附山东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禀赋,积极探索淄博智慧农业管理实施路径,为当地农业提供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

1 淄博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1.1 基础条件

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位置,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源地之一,土地流转率、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系统使用率较高。淄博市拥有近万家新型农业主体,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平台、农业合作社等,具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驱动淄博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并且,淄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受工商业文明的浸润和影响较深,在信息化技术和智慧设备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新路径,秉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由点及面梯次化推进。在数字网络覆盖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淄博智慧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要抢抓智慧农业生产,打造智慧农业标准化应用场景,推出智慧农业农村典型案例,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落实[1]。

1.2 政策条件

智慧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有政策的加持和政府的推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农户、机构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在政策引领和驱动下实施智慧农业。例如,出台智慧农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产品流通;加大对智慧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建立智慧农业研发基地;完善智慧农业人才培育激励机制,加快智慧农业复合型人才培育。

1.3 技术条件

淄博智慧农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环境监控系统、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设备智能控制和农业生产高效管理。通过系统平台的数智化、一体化功能,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控智慧农业信息,如微气象信息、土壤墒情、水肥状态、光照强度等参数,通过对农业生产数据的无线传输和智能处理,做好农业生产预测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实现农业生产信息、操作、控制的交互。

2 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山东省淄博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浸润着重农兴农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国标准化农业示范区之一。然而,在山东淄博市智慧农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数字化技术体系建设与应用措施尚不完善

2.1.1 数字信息技术框架体系建设不足

当前,山东淄博市智慧农业数字信息技术框架体系存在短板,由于缺乏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在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含金量明显偏低,缺乏丰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作业功能,对于农业生产过程无法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和复盘,不利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作业过程的拓展应用[2]。

2.1.2 数据采集与整合程度偏低

当前,山东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的数据采集整合程度明显偏低,满意度均值在3.57左右。具体来说,智慧农业管理的数据采集覆盖面较低,数据采集缺乏统一性标准,导致数据采集质量不高,无法充分体现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2 智慧农业管理方式与人才培育存在缺失

2.2.1 智慧农业管理方式缺乏有效性

山东省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由于当地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相对有限,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无法形成协同性、规模化经营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不少农户对于智慧农业的信息化、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在日常农业经营思维和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智慧农业管理成本。

2.2.2 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人才队伍培育滞后,受到专业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当地智慧农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地发展智慧农业、科技兴农的进程中,一些农民尚缺乏农业创新意识,对于前沿的最新智慧农业技术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智慧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直接导致智慧农业技术和现代信息产业营销技术人才匮乏,不利于提高淄博市智慧农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

2.3 农产品营销与质量体系有待完善

2.3.1 农产品品牌营销推广偏弱

在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影响下,一些企业过多关注农业生产过程,而没有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对于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缺乏正确深入的认知,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和投入,降低了人们对当地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满意度。并且,在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市场化竞争过程中,品牌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没有充分体现地区资源集聚优势,尚未形成“产-销-送”的良性循环。

2.3.2 尚未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当前,山东省淄博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由于不同农产品的尺寸、外形、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产品尚未实现标准化经营和管理,不利于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目前淄博市尚未建立农产品品牌标准,农产品电商系统发展迟缓,且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确定、认可、实施等方面存在欠缺,还需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吸纳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推动当地智慧农业转型升级[3]。

2.4 资金投入与产业创新有待加强

2.4.1 资金投入主体单一

山东省淄博市智慧农业资金投入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推动,没有吸纳更多的民间各类经济组织,导致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缺乏资金、人员、基础设施的有效配置,不利于激发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2.4.2 产业创新力度不大

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山东省淄博市智慧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当地智慧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发挥示范作用,不利于凸显地方智慧农业的独特优势。

3 淄博市智慧农业管理优化策略

3.1 构建完善的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体系

3.1.1 搭建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

加快农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全程监控智慧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状况等,精准掌控土地肥力、农作物发育状况、病虫害密度与频次、空气温湿度等信息,推进农业智慧化、集成化发展。同步更新农业物联网系统,实时链接农产品供需、农产品在库、农产品物流数据,完善智慧农业基础数据库。

优化升级智慧农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在电视、广播、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整合人力、资金、平台等各类资源,借助平台信息赋能智慧农业,加强农民、专家、不同层级消费群体的互动。并要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在优惠政策倾斜、专门试点补贴的加持下,吸引更多的潜在农民参与智慧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宣传推介,加速推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富锶产业园为例,沂源县大张庄镇利用“中国锶都”的品牌优势和传统农业优势,倾力打造特色蔬菜、水果,培育富锶特色农产品温室大棚,种植富锶白草莓产品,在5G技术的支撑下进行园区种植过程的精准管控。并与山东农业大学相对接,将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信息化相结合,利用辅助智能化农业设施,打造江北最大的白草莓种植基地,通过“5G+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3.1.2 优化数据整合,驱动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智慧农业生产管理过程,加强智慧农业实地调研,聚焦智慧农业热点、难点、痛点,抓关键,促研发,重点推动智慧灌溉、无污染、柔性科技化生产过程。例如,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化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数字示范农场对外展示了科技赋能现代农场的优秀成果,将物联网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分布于各个分区,包括订单种植区、良种繁育区、保护性耕地试验区、灌溉试验区等,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农场参数信息,包括浇水、除草、施肥、杀虫等。并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淄博农业农村智慧大脑综合服务平台,设置“帮我贷”“找农机”“问专家”等应用模块,营建“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站式处理”等数字农业生态,产生集聚辐射效应,实现智慧农业换道超车。

3.1.3 推广应用智慧农机全程化服务

面向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趋势,山东省淄博市要做到农机全程化先行,优化智慧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过程,为智慧农业提供数据逻辑协同支持。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农机服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深耕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在农机作业分配、调度管理、农机购置等农业活动之中,要利用系统平台实时采集种植、灌溉、耗油等数据,注重各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维护,积极推动智慧农机的点单式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引导农机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3.2 加大智慧农业人才的培育力度

3.2.1 引入第三方技术和管理

智慧农业转型升级要引入第三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数字+农业”智慧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策略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智慧农业风险预警、风险管理、事后救援等方面的能力。

为推动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强化农业创新和专业技术应用过程,引入第三方企业的优良技术,加大专业技术研发、专业管理经验的投放力度,突破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重点聚焦智慧农业经营管理风险的预警、防范、抢救等活动,确保智慧农业生产管理有序进行。

3.2.2 培育智慧农业复合型人才

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状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指导,将焦点放在重点农业产业、农业技术研发等领域,结合典型农业发展案例进行集中整合和宣传。从管理意识、沟通观念等方面进行理念更新,通过例会排疑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定期开展非正式与正式的调研访谈,强化意见反馈和问题动态处置,推动智慧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的奖惩机制,利用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奖惩引导并规范农业行为,产生对农业活动的正向激励效应,从农产品质量、包装、渠道推广等方面加强规范性控制。

3.3 注重智慧农业营销和推广

3.3.1 强化产品品牌营销

山东省淄博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的品牌监管,做好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帮扶,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精心打造特色果蔬综合基地,以淄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立足蔬菜产业,开发“果树认领”“包地种植”“周末菜地”等线上线下联动采摘模式,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并依托当地生物科技公司的资源,开发玫瑰产业的多类主题产品,设置玫瑰主题的功能区,如玫瑰主题馆、玫瑰植物护肤观光式工厂、花香玫瑰形象中心等,开发多种类玫瑰产品诸如玫瑰饼、玫瑰精油、玫瑰酒等。

3.3.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与人们的日常健康生活密切相关,要构建与地方发展特色相契合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改进农产品质量、外在包装,推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质量检验,加强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包括农产品标准、输送流程、交易模式、资质建设等。

3.4 增加智慧农业的投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3.4.1 引入多元化投入政策

以政府部门作为淄博智慧农业的主导,由当地农户、农业企业、研究机构组建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联盟,集中优势推进产业资产化。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通过政策宣导、理念交流等方式,推动科技兴农、资金助农。

3.4.2 加大农业创新力度

山东淄博要利用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为代表的本地优质品种,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辐射作用,扩大产业种植覆盖面,推动智慧农业的规模化、创新化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农业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和依托,结合山东淄博市农业管理实际,构建智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农业服务管控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实时采集和共享智慧农业数据,以数字赋能传统农业,推动淄博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鹏.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作物土壤保护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2024(5):78-79.

[2] 魏德元.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2):109-111.

[3] 黄镇海,覃诗航,江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