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政策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分析

2024-11-20梁碧霞

新农民 2024年29期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乡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阵地之一。本文在国家“双碳”政策背景下阐述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双碳”政策与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多重目标耦合,发现“双碳”政策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双碳”政策在乡村全面覆盖的可行性和重难点,并根据国家政策进一步优化乡村经济发展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双碳”政策;乡村振兴;价值耦合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 碳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22年

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通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高质量绿色农业转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从经济发展的“双碳”视角对乡村振兴进行多角度分析,实施“双碳”政策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乡村发展,还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1 在农村实施“双碳”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t二氧化碳,其中,中国农业的碳排放量为8.3亿t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8%,主要来源为畜牧业及其肥料使用、农业用地、作物燃烧及毁林,如果加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左右[3]。

国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将“双碳”目标的责任和使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出发,切实抓好乡村振兴、生态振兴。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行动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促进乡村振兴朝着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双碳”政策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更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的减碳和汇碳能力。从传统的资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与“双碳”目标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2 “双碳”政策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多维耦合

2.1 “双碳”政策与产业兴旺目标相耦合

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农村的主要产业,在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中占据绝对优势。在“双碳”政策的指导下,农户从传统经验主义施肥,转变为持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保存土壤肥力、蓄水能力和生物资源等。各地农业研究所也大力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研发、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生物修复(微生物、植物、菌根修复)增强土壤自净能力并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增强农村土壤资源的可塑性,产出更多优质有机农产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通过高温堆肥、沼气发酵,将畜牧业和种植业有效结合,生产有机肥,可大大提高农业经济可循环发展性,提高双边经济效益。在渔业生产方面,通过农业专家的指导对渔业进行合理投饵,优化养殖生产布局,建设科学的渔业养殖示范区和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捕捞、养殖、加工、渔港等各领域设施装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在“双碳”政策的加持下,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2.2 “双碳”政策与生态宜居目标相耦合

“双碳”政策实施后,政府和多家企业联合,大力扶持农村绿色产业和改善农村落后产业,不仅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还改善农户的居住环境,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使用现代化技术不断替代传统的农耕技术,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合理的浪费,又能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农村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运营模式和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2.3 “双碳”政策与乡风文明目标相耦合

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阶段,许多行业会出现“先经济后治理”的情况,包括森林的砍伐和污水的随意排放,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后,乡村风气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双碳”政策的实施传承传统的乡风文明,同时也提升了农户的环保意识,弘扬和传承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

2.4 “双碳”政策与治理有效目标相耦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资源丰富,但如何有效合理地加工运用,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农村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在国家“五大绿色发展行动”启动后(畜禽废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4]。“双碳”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保护资源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产业转型推动有效治理,强化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2.5 “双碳”政策与生活富裕目标相耦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国家对乡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许多大学生返乡创业和产业合作社、产业创新园区等都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农户依托国家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实现脱贫致富。以广西为例,如环江菜牛、马山黑山羊、陆川香猪、武鸣沃柑、百色芒果、桂林罗汉果、隆安火龙果、横州茉莉花、罗城葡萄酒等多个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把地区特色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在“双碳”政策加持下,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加工生产和运输链搬到村里,提升产品售卖新鲜度,减少运输损坏,增加农产品利润,同时还解决了农民“在家门口上班难”的问题。“双碳”政策促进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重组整合,促进农资企业向绿色转型,提高农业投入品和农机装备品现代化水平。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既有耕种收入又有工作收入,比传统的农耕经济收入涨幅大,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助力农户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3 “双碳”政策在农村覆盖的可行性

3.1 农村推动生态系统循环

良性的资源循环可以大大提高农村节能减排效率,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有机循环,给家禽家畜喂食谷皮、米糠、农作物茎秆、剩饭剩菜,同时,禽畜的排泄物在进行堆肥后,又可施用于田间林地,真正地将“垃圾”变废为宝,形成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当前“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新挑战和新形势,有机农产品成为人们崇尚的健康食品,而依靠大量农药化肥实现高产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人们对环保、健康的期待,树立绿色有机的生态高值功能,坚持绿色红线、生态底线,确保在农村的耕地上生产出健康绿色的农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双碳”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拓展,有利于推动粮食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循环,与绿色发展思路相契合。

3.2 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整治工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拓展食物来源、强化节粮减损,同时要切实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废弃物治理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村庄清洁绿化行动,对农村产业的废气排放、污水排放和黑臭水处理设立排放指标,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统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推动垃圾分类行动,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运输和无害化处理体系,防止乱扔乱排现象。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村村寨寨换了新貌。通过“双碳”政策组合拳,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乡村的向往和追求。

3.3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文件,文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项重大任务是生态农林牧渔业和生态保护修复。一方面,各地各部门结合当前科技通过标准地膜制造和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地膜制造,稻田甲烷和农田氧化氮减排,秸秆还田固碳,农业机械节能减排,采用加工减损、循环利用、梯次利用、节能低碳等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的活动,发展生态农林牧渔业。另一方面深化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把原生态农产品打造成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持续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标准化和设施化建设,优化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推动优质饲草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此外,在绿色生态标准化产地建设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各地各部门积极联合企业共同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生态农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在“双碳”政策指导下,各地政府大力加快农业农村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步伐。绿色技术创新是农业农村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加大绿色肥料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冷链运输技术等,运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代化农业建设,强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资源节约,集约化、减量化,利用“互联网+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平台、新技术,为节能减排赋予新动能。

3.4 农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减排效果明显,但农业源排放量占总排放量“半壁江山”的格局并未改变[5],农民对生态宜居乡村生活的向往,依旧十分热切。上千年的农耕生活让农民养成了勤俭节约和珍惜爱护的美德,人民群众对国家政府的环境改造和产业扶持给予积极肯定,欢迎政府和企业对农村注入新兴技术,助力产业优化,建设新型绿色农业。并且,农民还会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参与绿色农业转型,深入躬耕,主动改造,与国家共同打造农村绿色全产业链和生态链。

3.5 “双碳”政策在农村普及的重难点

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民思想文化观念仍较城市居民落后,本研究在广西地区农村开展“双碳”内容调查时,只有50%左右的生产者具有生态农业意识,且多数为乡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工人,对于小规模生产者而言,“双碳”的生态农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较为匮乏,60周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均表明没有关注过“双碳”政策。由于部分农民“双碳”教育的缺失和落后的思想,以及许多农民的认知水平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实施操作水平不匹配,在当前进行农村产业转型时,不能及时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做到资源保护和节能减排,无法从源头真正地普及和推广新兴的生态农业技术。我国在绿色农业道路上推进的难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对环境污染和绿色节能的意识不足;二是新型的农业科技、设备等难以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实施;三是技术改进未能及时向一线农民进行传授;四是绿色可循环模式前期投入大,农户资金不足。因此,仍要将“双碳”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4 结语

在千百年的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始生活方式已经逐步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盲目追求农村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转型。本研究通过阐述国家“双碳”政策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多维耦合,发现这两项国家政策在乡村生产生活中,起到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双碳”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肩负着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责任和使命。要从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出发,切实抓好生态良好和生态振兴,促进“双碳”和乡村振兴政策耦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逐步实现“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 钱正武.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四维导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5):7-12.

[2] 赵雨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探析[J].当代农机,2023(7):66-67.

[3] 金书秦,李颖,胡浚哲.农业碳减排的技术与政策[J].开放导报,2021(6):97-104.

[4] 蒋钊.现代农业如何迈入“绿色轨道”——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J].农村工作通讯,2017(10):9-13.

[5] 刘莎,田莹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22(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