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省属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2024-11-20吴晓明马宾赵彦玲刘广起
摘 要:聚焦国家、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计算机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享开放协同育人机制为发展契机,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统筹各类科、教、产资源布局建设,打造集师德、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数量和质量兼备的产学研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为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师资队伍;产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3-0155-04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majo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state and Shandong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ound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and innovative computer talents,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takes the opportun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share the ope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takes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We insist that teachers be strengthened before teaching is strengthened and we make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kinds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property resources, and create a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with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need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major in computer science in local colleges.
Keywords: computer science maj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outcome-based education
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旨在培养具有创新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也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教师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永远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石。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知识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科技信息,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社会服务能力[2]。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推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对高校师德的标准和高校师德建设的任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力推动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3]。同时,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进中,高等院校肩负着重任,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在推动“互联网+”“网络强国”等以信息化科技为支撑的重大战略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更应加快转型,打破高等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之间孤立的利益关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铺就“快车道”[5-6]。
一 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新工科涉及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超越了现有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有目共睹,但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综合说来,这种“不足”具体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师德修养不足、人员总量相对不足、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创新探索能力不足。
(一) 师德修养不足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应注意到,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在理想与现实、德性与制度、师风与环境等关系上仍存在着失衡的困境[7],教师队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反映了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虽然只出现在部分教师身上,但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正常秩序、办学水平,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
此外,教师价值观培养当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教育“生产”育人周期长、学术自由和责任界限不明确、激励制度不完善等,导致个别教师受影响而把道德及责任心抛在脑后的现象,亟须引起高度重视[3,8]。
(二) 人员总量相对不足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我国高校教师数量已经逐年增加,但由于工科专业实践和实习的需要,应当编配比普通专业更多的教师,目前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短缺,生师比相对偏高。计算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是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现象对教育界和社会的影响愈发显著。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导致了学校难以开设足够的计算机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有的专业教师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这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可能不得不降低教学标准或采用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学校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
(三) 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现有大部分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较为扎实,但工程实践经验,尤其是前沿科技的应用能力普遍薄弱。为了应对新兴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操作技能。目前,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缺少行业实践背景和行业工作经历,尤其在工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中指导能力偏弱。同时,双能型师资所占比例小,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行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9],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总量相对不足。
行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将导致学生可能只能接受到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可能会受到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导致教学质量受限,并将进一步影响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动,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同时,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可能会制约这一学科的发展,导致学校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滞后于时代[10]。
(四) 前沿探索能力不足
计算机专业教师前沿探索能力不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水平。但由于教师受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跟踪前沿技术;同时,部分学校也可能无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研究或实践机会,以及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实验平台和资源,使得他们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11]。
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前沿技术研究能力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后果不仅影响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进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前沿技术探索能力不足,将无法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需求,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将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限制学生的研究视野和发展潜力,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失去竞争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更无法为学术界和工业界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二 产学研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探索——以齐鲁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校(院)计算机专业自2017年实施科教融合发展战略以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全员师德师风建设;充分融合产学研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核心,实施全过程、全口径、全方位、全链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一) 全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前提。计算机专业注重全员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制度保障和广泛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议、社会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师德失范行为;制定明确的师德规范,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教师的行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激励机制,激励更多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提升整体师德水平。同时,加强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师德师风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组织师德教育培训,通过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强调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二) 全口径扩展师资队伍来源
计算机专业在招聘和选拔专业教师时,不局限于传统的学院教师,而是采取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式,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教师、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壮大发展师资队伍。
首先,鼓励科研院所的一线科研人员拿起“教杆”,走上讲台,以双重身份开启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研究人员将科研工作中接触的前沿技术和深度问题带到课堂上,开阔学生眼界,促进教学提升;教学又让研究人员重新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对自身掌握的知识再梳理、再学习,反哺科研工作。
其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活动,同时吸引这些机构中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讲述学科前沿工程经验及最新进展,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概念及基本原理,壮大全口径的产学研融合型师资队伍。
最后,广泛招聘和引进跨学科、高水平优秀人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 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校企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专业教师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去企业兼职或参加企业生产活动,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与自己教学和研究相关的兼职岗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加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和把握;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包括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通过亲身实践,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市场动态,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需求,选择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这样可以确保教师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经验相结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四) 全链条师资队伍前沿创新思维
全链条的培养师资队伍前沿创新思维,包括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前沿科技应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营造创新氛围等。
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组织跨学科研讨会、开展跨学科课程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学术影响力。
三 产学研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计算机专业教师由原来的31人增加到72人。通过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国际视野的产学研融合型教师队伍,为在新形势下培养计算机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严格执行教职工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评选“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树师德正师风。积极参与校(院)课程思政“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评选和教学比赛,建设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及教学名师等。
以项目课题为抓手深入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科研创新,近年来与浪潮集团等头部企业联合进行项目攻关,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科研项目和真实岗位实践实习,帮助学生初步具备从高校走向社会的基本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仅此类课题已累计吸引34名优秀本科生参加,完成100人/月的实习实践课时量,申请发明专利4项,攻关7个企业科研课题,开发5个应用系统,部分成果已应用于浪潮等企业产品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有效提升。学科建设持续突破: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校(院)重点建设的两个“筑峰”学科之一,同年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行列;2023年计算机科学ESI首次进入前1%,标志着学科迈入了国际高水平行列(此项指标实现逐年上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位列33位,进入前12%(全国A类行列),由省属高校第一位跃居为全省第一,校友会排名29位(全国前10%);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实现突破,并列省属高校第一,相较于第四轮评估,取得了跨越式进步。
专业建设:202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软件工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首届博士生招生,正式形成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
平台建设:2021年,“计算机科学”入选全省首批十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2023年,获批“算力互联网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山东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仅2023年,计算学部学子在ACM-ICPC、“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并且,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学部学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一等奖及超级团队奖;获第七届国产CPU并行应用挑战赛一等奖等。
2021—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计算学部2021—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均高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其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23年录取比例达到30%以上。
四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知识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科技信息,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社会服务能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面向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为关键,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资源和先进平台优势,实施全口径、全方位和全链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探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为地方省属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队伍培育提供可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 苏志刚,尹辉.科教产教融合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8-11.
[2] 林健,郑丽娜.美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分析及对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20-33.
[3] 邹雪茹.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3.
[4] 康耀龙,冯丽露,张景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5):101-102, 108.
[5] 苏日娜,李庆风,鲍淑娣.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3(18):105-108.
[6] 马善农,王怀平,王仁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4):4-6,29.
[7] 倪素香,彭雯诗.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与破解[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2024-10-28].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1226.02.
[8] 靳诺.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 着力培养“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J].中国高等教育,2023(22):25-28.
[9] 李成友,段朋,冯兴无,等.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3,9(28):156-160.
[10] 李晓芳,李春光,曹静.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3(17):61-64.
[11] 姚敦红,彭小宁,张文.深度校企协同的地方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高教学刊,2020(23):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