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研究:长期跟踪调研的典范

2024-11-18李鹏飞

世纪风采 2024年11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模式这一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思考和重视。一些高层领导和专业人士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城市,没有小城镇,那么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小城镇建设问题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大问题。从那时起,江苏省委研究室对小城镇问题展开了前后持续二十多年的研究,对当时和后来的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回顾那段岁月,仍然让人深受感染和启发,值得溯史缀文,以为后鉴。

回眸: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小城镇问题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课题,凝聚了省委研究室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可以说是当时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

历时长。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前后长达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期),1982-1983年,省委研究室配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先生对苏南小城镇开展典型调查;第二阶段(扩展期),1984-1986年,调研范围从苏南地区扩展到包括苏北地区在内的全省(彼时苏中尚未从苏北分出来),由定性研究延伸到较大规模的定量研究;第三阶段(深化期),1987年至21世纪初,小城镇研究进一步拓展为小城镇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研究。

范围广。研究由点到面、由南到北,最初从吴江县开始,然后扩展到苏州地区,继而拓展到苏南其他地区,再到全省。1985年、1993年先后两轮对7个县市近200个小城镇进行普查,对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小城镇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研究中既注意探寻小城镇发展的共同规律,深化认识小城镇发展在城市化道路中地位和作用,又努力把握不同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同特点,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后发地区小城镇的不同发展路径。

成果多。江苏小城镇研究中,针对小城镇演进与分类、小城镇规划建设、小城镇与乡镇工业及乡村产业体系、小城镇与人口转移、小城镇发展分区分类指导、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小城镇开放发展、小城镇发展与乡村现代化、小城镇发展与城市化道路等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先后出版《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新开拓》《小城镇再认识》《小城镇新天地》《小城镇跨世纪》《小城镇新世纪》以及《小城镇建设探讨》《小城镇巨变的八年》等论文集和研究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影响大。1983年成立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会(2005年更名为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汇聚了一批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镇规划研究的学者,有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的干部,还有省市县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部门的人员。他们上下协同、部门联动、持续专注开展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新华日报》开辟的“小城镇建设探讨”专栏、省小城镇研究会创办的《名镇世界》杂志,扩大了小城镇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传播面。小城镇研究的相关成果,更进入了全省五年计划(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

追溯:跟踪调研的重要实践

小城镇研究持续开展了20多年,可谓长期持续跟踪研究的典范。一方面,研究高度契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关键人物能够凝聚各方力量、持续高位推动研究进展。

看背景,“积极发展小城镇”。开展小城镇研究,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农村面貌迅速改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苏南地区率先探索出的这条乡村发展新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小城镇正是乡镇企业的集中之地。在当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盘”上,小城镇成为重要的“棋眼”。1980年,国务院批准确立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1982年5月省委召开全省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启动的。这项研究抓住了小城镇这一乡镇企业撑起“半壁江山”的关键载体,研究成果也能够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看人物,“不得不提费孝通”。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发表《小城镇大问题》,通过对吴江小城镇的观察研究,提出要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工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带动农民致富。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对此作出长篇批示:“发展小城镇这件事,我们党内许多同志还没有接触过,我也是蜻蜓点水,因此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更不可能拿出一套正确的措施。既然拿不出,就不必急忙作决策,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行……费老毕竟是一位有专长的学者,而这篇东西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能给人一定的思想启迪。”之后,费老进一步组织力量,在江苏持续开展小城镇研究。费老也全程指导江苏的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其学术思想、研究范式、叙事风格深刻影响了研究进程。费老26次走访“江村”(吴江开弓弦村)后来传为小城镇研究的佳话。

看过程,“持续研究结硕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对小城镇研究工作十分支持,认为江苏和费老在小城镇研究这个问题上“不谋而合”。省委明确时任省委研究室主任朱通华为费老在江苏调研总联络人,从此省委研究室成为全省小城镇研究事实上的牵头单位,小城镇研究也成为省委研究室长期跟踪调研的重要专题。由省委研究室来牵头,既便于协调部门、院校和市县研究室的力量,也便于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及时汇聚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门。这两个优势,是其他部门较难具备的。朱通华主任在小城镇研究中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己也成为小城镇研究的专家,他通过省委研究室这个政策研究平台,对上配合费老开展调研和学术活动,对内汇聚省级职能部门和省社科院、高校和市县研究室力量,协同开展调查研究、统计分析。1993年朱通华主任退居二线后,又通过全省小城镇研究会这个学术研究平台,不遗余力汇聚各方力量持续开展小城镇研究。省委研究室多人都参与过小城镇研究并形成成果。省政协、省统计局、省建委、省外经委、省社科院、东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市委研究室、无锡市委研究室、吴江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专家、领导,积极参与小城镇研究并撰写论文、结集出版,不少成果在省委研究室内刊《调查与研究》发表,小城镇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硕果累累的景象。

看作用,“调研资政见真章”。在费老的指导和省委研究室的带动下,全省小城镇研究成绩斐然,有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不少调研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比如在小城镇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苏南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推动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以市场经济思想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文件,为深化改革开放贡献了经验;比如充分阐明小城镇特别是县城镇、中心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把小城镇发展推向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比如总结提炼小城镇建设应念好“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环保”“十字经”,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比如提出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推动解决当时村办企业过于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问题;比如对乡镇政区规模过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在全省推进小乡镇合并的建议等都被省委省政府所采纳。此外,江苏小城镇发展和小城镇研究积累的经验,当时也成为中西部地区学习借鉴的内容。

启示:可资借鉴的重要方法

小城镇研究,既是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也是问题导向性研究,在服务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研究方法可资借鉴。

服务大局的战略考量。当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乡镇工业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城乡联系日益广泛多样,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就业渠道、价值观念等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小城镇研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相关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小城镇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基层同志从中把握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好发展好小城镇,更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政策、细化措施、推动小城镇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

扎根实践的工作作风。理论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实际工作也只有接受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小城镇研究,坚持扎根实践,面向国情省情,不是从空泛的概念出发,不是从过去的经验出发,而是始终面对新鲜活泼的农村发展实际,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基层实践一理论研究一政策咨询一领导决策的良性闭环,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也提升了调查研究的生命力。

协同联动的组织形式。小城镇研究在力量组织上,实行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政策研究工作者三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研究者由过去的背对背变为面对面,协同调研、联合会诊,形成多元综合优势;同时,在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批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管理的专业干部,这是小城镇研究在组织方式上的一条重要经验。

国际合作的创新探索。经费老牵线搭桥,江苏小城镇研究会与日本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互派代表团进行访问考察.开展小城镇研究的学术交流。1990年,鹤见和子等7位日本教授写出约7万字的中国小城镇研究报告,并由NIRA(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出版。1991年,宇野重昭与朱通华合编《农村地域的近代化与内生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日文版),集中展现了当时中日学者的小城镇合作研究成果。这种国际合作研究形式在省委研究室历史上是开创性的,时至今日也不多见。不同国家的优秀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可以有效拓宽研究视野、深化学术交流,有利于取得突破性成果。

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现在去看当时小城镇研究的成果,文风朴实新鲜、极接地气,不搞空头理论,很少有书蠹气,不但专家学者爱读,一般读者也喜欢看,不仅地方党委政府负责决策的同志愿意看,不少老百姓也看得懂,各方面都给予很高评价。其叙事逻辑和文字表述方式,值得后来调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小城镇居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沟通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既是“连通桥”,又是“防波堤”,地位独特、作用重要。朱通华主任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观点,“只要中国还有农民,就一定还有小城镇的存在;只要中国人还过春节,中国人的故乡观念还存在,就一定还有小城镇的存在;只要我们国家仍然要保留相当规模的农业区、生态区,就一定还有小城镇的存在。”我们相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仍然具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