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厚昌:江南革命烽火中的传奇人物

2024-11-18欧阳博爽

世纪风采 2024年11期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中,江苏无锡孕育出了一位传奇人物——包厚昌。他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立志于投身改造社会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命运的抗日洪流。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投身于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带领武工队深入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开展敌后斗争。包厚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早年经历点燃革命火种

包厚昌1911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贫农家庭。1921年,家庭不幸破产,经人引荐,他进入一家纸店做学徒。期间,他遭受了经理的严重压迫。面对困境,包厚昌因害怕失业而一再忍耐,内心充满了想反抗却又害怕失去工作的矛盾情绪。也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31年,包厚昌有幸接触到了邹韬奋、杜重远等主编的《生活》《新生》刊物及其他进步书刊,这些读物启蒙了他的革命思想,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当时,中国的革命正处于低潮,党在无锡的活动受到国民党的限制和破坏,但青年们的革命热情却异常高涨,他们都渴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的觉醒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1934年,无锡成立了一个职业青年业余读书会,这个组织最初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教授一些国文课程,并偶尔举办学术讲座。虽然会员数量不多,只有二三十人,但领导核心却是一些充满进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包括无锡人报社的记者过鉴清、李希纯等人。这个读书会吸引了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他们渴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并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1934年冬,包厚昌也加入了这个读书会,并迅速成长为骨干分子。读书会的活动逐渐变得丰富,不仅包括一般的讲座,还增加了演讲、辩论等社会活动,在无锡职业青年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然而,上海学生为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赴南京请愿的事件让反动政府加大了镇压进步组织的力度,读书会的活动受到了威胁和限制。1936年4月,包厚昌不幸被捕,读书会也被迫解散。

因证据不足,被捕入狱一个月后,包厚昌于5月20日获得释放。重获自由后,他在无锡县政府田赋处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虽然只有短暂的四个月,但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渴望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就在这一年8月,包厚昌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转折,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1937年上半年,他与同志们共同筹办了一家无锡书店。这家书店专门销售进步书刊,成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包厚昌在书店担任营业员,不仅负责书籍的销售,也积极参与了书店的各项革命活动。在这一时期,全国的抗日高潮逐渐形成,无锡的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兴起。许多热血青年从各自的活动领域逐渐汇集到了一起,学生、教职员和店员等各界人士都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他们共同成立了半公开的无锡学社,这个学社成为了无锡当时抗日青年的统一组织。在无锡学社的基础上,无锡青年抗敌后援会这一公开组织也应运而生。他们公开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而无锡书店则成为了救亡工作的联络总社,也是青年抗敌后援会第二大队的指挥机关。在无锡书店的这段时间,包厚昌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从最初的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中逐渐觉醒,开始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社会制度。他认识到:只有推翻反动统治,才能获得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民主,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无锡面临沦陷的危机时,无锡青年抗敌后援会组织了一支由百余名骨干分子组成的“无锡青年流亡服务团”进行南撤行动。包厚昌随同该服务团抵达新四军南昌办事处,之后被闽北特委派至“青年战地服务团”,负责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服务团解散后,他又回到了新四军办事处继续工作。1938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

四下江南勇创抗日传奇

抗战期间,包厚昌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6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1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务。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执行中央东进抗日的战略方针,参与开辟了澄锡虞根据地,为创建和壮大苏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随新四军渡江北上后,曾四下江南,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长期坚持澄锡虞、苏常太地区的敌后游击战。

1941年下半年,日伪势力对澄锡虞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清乡”行动,与此同时,顽军也与之勾结,企图一举消灭在此活动的新四军部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四军部队吸取了苏常太地区反“清乡”的宝贵经验,作出了大部北撤、留下一小部分军队坚持斗争的战略决策。包厚昌随新四军渡江,到了苏中三分区工作。为了解江南情况,更准确地掌握敌情,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1942年初,包厚昌挺身而出,率领6名侦查员勇敢地渡江南下,进行侦察任务。他们不畏艰难,深入敌后,成功获取了重要情报。基于这次侦察的情报,澄锡虞中心县委作出了重要决定:抽调兵力赴江南开展游击战,并组织地方干部南下,恢复群众工作,坚决进行反“清乡”斗争。1942年5月,包厚昌再次率领队伍,二次渡江南下,他们深入江南清乡区,勇敢地恢复了武装斗争。在短短13天里,他们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多达15次。他们坚持斗争了7个月,化整为零、分散行动。面对重重困难,虽然未能完全打开澄锡虞的斗争局面,部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他们成功地粉碎了“江南已无新四军”的谣言,坚定了当地群众的斗争信心。同时,他们还整顿和发展了地方党组织,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发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斗争,澄锡虞、苏常太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苏中第六地委和苏中第六军分区,相机开展工作,包厚昌任地委委员兼军分区司令员。他率领部队,积极响应号召,第三次南渡长江。彼时在无锡一带形成的“先天道”,是国民党特务和日本特务控制的反动组织,打着护村的旗号,吸引了众多村民加入其中。包厚昌迅速了解具体情况,并作出判断,“先天道”上层人员是反动的,但人道的大多数是基本群众,是可以被团结和引导的。于是,他决定打人“先天道”内部,瓦解其上层,团结中下层,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不久,一批共产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加入先天道,提出“保村庄、保太平、打鬼子、反土匪”的口号,立即为先天道的群众认可,他们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样一来,以锡澄交界处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有10万人参加的反抗日、伪、顽的农民大暴动风潮,使这一地区几乎成为共产党的实际控制区。在此基础上,包厚昌还组织了游击队,并在各县成立了地方武装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1945年6月,为迎接抗日战略大反攻,包厚昌奉命从苏北带一个主力连队第四次南下江南。他带领部下开展游击战争,端掉多个日伪军据点,有效地扩大抗日武装力量。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澄锡虞、苏常太地区连接起来了,党的活动公开了,政权也建立了,澄锡虞、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也发展到了1000多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包厚昌的“四下江南”不仅是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次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的伟大实践。他领导的武工队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重点防守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破坏了敌人的掠夺资源计划。他们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情报站和联络站,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包厚昌在敌后武工队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他的领导下,武工队成为了敌人的噩梦。当地群众对包厚昌和他的武工队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包司令”的英勇事迹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

1945年底,为了顾全大局、谋求和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苏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奉命渡江北撤。北撤至苏中后,包厚昌被任命为华中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他继续活跃在斗争的第一线,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然而,1946年夏,国民党公然撕毁了《双十协定》,背信弃义地对苏中解放区发起了大举进攻。面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新四军坚决贯彻“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灵活的斗争。包厚昌作为华中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积极参加了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等战役。

激烈的斗争之后,苏北新四军主动转移至山东,寻找有利时机,准备继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此时,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决心打到敌人心脏去,坚持苏南斗争,保护群众利益,积蓄力量,为今后的大反攻做准备。1946年10月,中共华中十地委在江南地区成立,并决定建立苏常太工委,由包厚昌负责。11月,包厚昌率领20余人的短枪队南渡长江,准备进行群众性斗争,开辟新的工作局面。自国民党撕毁协定开战以来,苏常太地区的地主故态复萌,重新欺压农民,对留下的地方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进行反复“清剿”,群众怨声载道,盼望新四军早日归来。留守在苏常太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依靠群众的掩护,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包厚昌到达常熟后,首先联系了坚持地下斗争的党组织,了解了当地的情况。他发现地主与国民党勾结起来,在各镇建立了联合收租办事处,向农民反攻倒算,声称要收回新四军在时八年未收的租税。包厚昌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打击敌人气焰,保护群众利益,才能更好地在当地开展工作。于是,他以苏常太工委的名义给伪乡保长写信,警告他们不要迫害群众,并亲自带兵前往古里镇镇压了反动镇长郑君弼。这一举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的嚣张气焰,群众情绪顿时高涨。不少村庄都成为他们活动的秘密基地,为他们在当地扎下根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包厚昌带领的武工队一直在敌后活跃,尽管多次面临敌人的“清剿”,但在群众的掩护下,武工队不仅未受损失,反而力量有所增强。这让当地的地主们感到极度不安。1947年夏,地主们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得更加紧密。国民党支持地主收租,而地主则帮助国民党征粮。他们采取了“租赋并征”的手段,大肆向群众征粮收税。大地主们甚至想依靠国民党部队来收取硬租,这给包厚昌率领的敌后武工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包厚昌深知,要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在夏收斗争中取得胜利。根据苏常太地区发动群众抗租的经验,他提出了一个方案:“对大地主坚持抗租不缴,对中、小地主争取少缴。”这一方案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为了支持农民的抗租斗争,包厚昌带领武工队对为首的反动分子进行了坚决的镇压。在常熟,有一个名为“猢狲头”的反动头子,抗战期间曾当过汉奸,仇恨新四军。解放战争开始后,他变本加厉,帮助地主催租催粮,手段极其凶狠。包厚昌在摸清情况后,迅速组织队员潜入城中,当街击毙了“猢狲头”,并在群众的掩护下安全返回宿营地。这一行动极大地震慑了反动分子,使武工队再次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尽管国民党加大了对武工队的“清剿”力度,但在群众的帮助掩护下,敌人仍然一无所获。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包厚昌带领的敌后武工队与当地群众之间建立了血肉般的紧密联系。在苏常太地区,他们不仅加强了群众的革命教育,还成功培养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这些积极分子与武工队员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他们进一步联系群众、加强斗争,从而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没有名称的组织”。正是这种群众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方式,苏常太地区的群众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即使在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江南地区最艰苦的时期,他们仍然能坚持下来。1948年4月,包厚昌奉命成立江南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副书记,他一方面领导江南工作,一方面进行迎接大军渡江的准备工作。终于,1949年4月,包厚昌领导的这支坚持敌后斗争的武工队与横渡长江的解放大军胜利会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