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构成要素、独特价值与挖潜机制

2024-11-14张聪

中国德育 2024年20期

摘 要 银龄教师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独特教师群体,具有显著的师德优势。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主要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构成。这些师德资源能够促进银龄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对受教育者的榜样引领,增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能够促进受援学校德育生态改善。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建构银龄教师师德资源挖潜的支持机制、动力机制、过程机制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 银龄教师;师德资源;挖潜机制

作者简介 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拥有庞大的银龄教师群体。银龄教师作为知识型退休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接续奉献社会的重要基础。从《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到《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国家一再强调利用并发挥退休教师资源优势,服务社会。银龄教师响应号召,前往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从事支教、支研等活动,彰显了高尚的师德。师德是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要素,师德资源也是教师的专业教育资源。师德资源是银龄教师群体最为突出的优势资源,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

一、银龄教师师德资源的构成要素

在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最美团队”这一独特奖项颁发给了银龄教师群体,以表彰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银龄教师群体勾勒出新时代教师赤诚报国、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从构成的要素来看,银龄教师师德资源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

第一,科学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情感、意志等的现实体认与理性思考,体现着对道德现象的世界观。银龄教师群体选择退休后继续服务社会,正是源于对教育的执着热爱。实际上,银龄教师本可以安享退休时光,但他们并没有完全选择个人家庭生活,而是受国家相关政策的感召,“换个选项”,前往那些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继续投身教育教学事业之中。从这个角度看,银龄教师本身具有明确的行为理解、清晰的行动抉择,形成了科学的道德认知。

第二,高尚的道德情感。银龄教师奉献余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情感。“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1]“动情”对于银龄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要以深切的道德情感支持其现实的帮扶行动。实际上,银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当地相对薄弱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教师教育能力,进而在受援学校与援派学校的比较中透视出国家对银龄教师群体的殷切期待。

第三,坚定的道德意志。在调研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很多银龄教师始终坚持在受援学校一线从教,支持受援学校的相关安排。在问及原因时,有的银龄教师表示:“当地太不容bc304f1efa00354e71881f8024195bb01c6fd6197aff18e258cc10178adb3254易了,我选择来到这里,能够更好地发挥我的作用!”这充分表明,银龄教师在教育帮扶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并没有因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物质保障而动摇。这也恰恰彰显出银龄教师群体坚定的道德意志。

第四,执着的道德信念。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行为相关因素所秉持并坚信不疑的核心认知与心理倾向,是支撑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动力与关键要素。对于银龄教师而言,他们奉献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不仅因其有赤诚之心,而且还在于银龄教师将一腔热情转化为持久的道德信念:坚信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能够为薄弱学校提供改进动能;坚信通过自己的积极介入,能够为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生有效机制;坚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持续驱动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第五,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师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教师能够在行动中彰显自身的独特道德行为。银龄教师深入受援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现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教育支持,给受教育者、青年教师乃至整个受援学校都带来了强烈的教育影响。因此,银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无形中验证着自身高尚的师德。

第六,积极的道德习惯。养成好习惯是一种独特的美德。对于银龄教师群体而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均不是一次性的道德表现,在其日常教育生活中表现为具有深度持久性的道德过程,进而形成银龄教师积极的道德习惯。对于签约西部受援高校一年以上的银龄教师而言,这种道德习惯始终内在地推动其实现真正的教育帮扶,并相应地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形成了银龄教师群体独特的道德影响。

二、银龄教师师德资源的独特价值

实际上,与自身的知识资源、教学资源、学术资源等相比,银龄教师师德资源价值更为突出、影响更为深远。

(一)自我成长:促进银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银龄教师已经相继走过新手教师、高级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等阶段,进入退休阶段。银龄教师之所以没有选择安享退休时光而是主动选择继续从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龄教师仍具有专业发展的现实空间。而这一空间本质上正是银龄教师基于几十年来的教育日常生活,形成了自身专业发展过程。对于银龄教师而言,“教育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专业和职业,也因而才有较大的工作成就感与较高的社会地位”[2]。这其中,银龄教师拥有的师德资源成为一种重要的专业推动因素,支持银龄教师实现专业“再发展”。这种“再发展”不能以现行的诸多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来阐释,需要理解为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很多教师已经不再受年龄局限而退出教师岗位,能够在身心健康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主动选择继续从教而延续专业成长过程,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看,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种颇为难得的专业“再发展”资源,成为支撑银龄教师顺利完成帮扶任务的重要动能。

(二)道德学习:强化对受教育者的示范带动

班华教授在《师德:宝贵的教育资源》一文中指出,师德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工具的一体化,即师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师以自身的师德作为榜样示范引领,从而给受教育者以生动直观的教育,因此“教师主体与作为直观教育工具的师德是一体的”[3]。银龄教师之所以参加帮扶行动,在于其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洞察与本质理解,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尚师德,能够以其优质的师德资源直面受援学校的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日常交流等具体教育生活中发挥影响。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诸因素差异,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尚需提高,尤其需要像银龄教师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介入。因此,来自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银龄教师,以赤诚之心来到受援学校,对于很多受教育者而言不只是知识学习,更是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形成终生难忘的道德影响。

(三)榜样引领:增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青年教师是欠发达地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真正实现受援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主体。遗憾的是,很多受援学校之所以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优质青年师资匮乏。近年来,国家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专项教师支持计划,然而这些特岗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升。银龄教师来到受援学校,不仅直接面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对青年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事实上,银龄教师来到受援学校,切实带动了很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手把手地教到心与心的沟通,银龄教师始终发挥着榜样引领的教育作用,发挥着积极的师德影响。青年教师那些来自教育教学、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现实困惑,能够得到银龄教师的解答。这是因为银龄教师作为“过来人”,能够发挥熟手教师的有益经验,对受援学校青年教师进行引领。

(四)改善生态:促进受援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受援学校所处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素深度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受援学校外部生态环境虽然难以迅速改善,但其内部教育生态能够借助相关教育力量得以优化。银龄教师的到来,有效激活了受援学校改革发展进程,切实改善了受援学校的教育生态。很多受援学校以银龄教师作为师德典型,邀请银龄教师以自身成长历程为主要内容来做师德报告,受到师生欢迎。很多银龄教师对受援学校贫困学生主动开展教育帮扶活动,产生了积极教育效果。有的银龄教师指导受援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改进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事实上,银龄教师不仅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帮扶受援学校,更以高尚的师德促进受援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银龄教师师德资源的挖潜机制

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既显见于现实生活中,又潜藏于银龄教师支援受援学校发展的具体教育行动中。为此,需要深入探索银龄教师师德资源挖潜过程,构建相应的机制。

(一)价值确认:援派学校应建构师德资源挖潜支持机制

援派学校作为银龄教师的派出单位,不仅应在“出口”端负责银龄教师申请、组织审核等程序,还应接续关注银龄教师在支教、支研过程中的现实情况。为此,援派学校应在熟悉派出银龄教师相关具体情况基础上,主动建构师德资源挖潜的支持机制,为银龄教师彰显自身师德、受援学校利用师德资源提供重要支持。

一方面,需对教师师德形象充分挖掘,提高教师道德影响力;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关注银龄教师作为退休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现实样态,还原银龄教师教育生活的真实样貌,不给银龄教师在师德维度增负担。

(二)主体自觉:银龄教师应建构自身师德资源挖潜的动力机制

银龄教师是师德资源的持有者,也是激活师德资源的原动力。为此,应推动银龄教师从主体角度,理解自身师德资源对于受援学校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主动建构动力机制。

一方面,葆有高度的教育情感。苏霍姆林斯基8jr4keu+3dxqnNCCd0+D3w==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正因为如此,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应该从充满着深刻情感的行为开始。”[4]银龄教师的行动选择已充分表明,银龄教师群体具有高度的教育情感,能够维系并支持自身持续投入受援学校变革之中。另一方面,建构丰沛的教育生活。银龄教师也是常人,也有自身的日常生活,也会遇到一些教育生活中的困惑,关键在于银龄教师具有高度的行动自觉,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理解,推动自身在受援学校的教育生活。

(三)契合需求:受援学校应建构师德资源挖潜过程机制

受援学校是银龄教师师德资源的直接享有者,需要结合自身需求,深入挖潜银龄教师师德资源,建构科学的过程机制。

一方面,厘清银龄教师师德资源样态。基于受援学校专业、学科存在客观差异,很多来自不同援派高校、不同专业领域的银龄教师往往带来特征鲜明的师德资源。受援学校应厘清银龄教师师德资源的现实样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潜能。另一方面,推动银龄教师释放师德资源。受援学校应在教师节、重阳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邀请银龄教师做师德报告,在一些师德难点上推动银龄教师答疑解惑,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四)长效探索:相关部门应建构师德资源挖潜激励机制

教育行政等部门作为银龄教师的推动主体,应采取有效举措,围绕银龄教师的师德资源,建构资源挖潜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推动银龄教师主动建构并积极融入相应的社群组织,在同侪互动中参与群体性、公益性活动,提高银龄教师的互动性与创造性,强化银龄教师师德的感召力与影响力。[5]另一方面,研制有利于银龄教师师德资源挖潜的制度,创新银龄教师师德帮扶的长效机制,推动受援学校更深程度理解银龄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策略激活银龄教师师德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

[3]班华.师德:宝贵的教育资源[J].中国德育,2017(17):1.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4.

[5]张聪.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保障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41-142.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