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

2024-11-14蓝荣聪

中国德育 2024年20期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师德是教师立身、立教之本,师德师风则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对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深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师德师风建设;价值意蕴;实践方略

作者简介 蓝荣聪,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立足新时代,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汲取了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现着教育强国建设及高质量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历史逻辑:汲取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思想精髓

“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含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强调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与责任;它也蕴含了修身齐家的个人修养之道,鼓励每位教师不断自我完善,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灯塔。正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筑梦人”“大先生”“楷模”等提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教师的赞美,积极营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推动通过立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推崇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长期和终身的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作为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与“魂”,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和弘道追求,充分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同时强调教育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应当与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眼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立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更需要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旨在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积累深厚的学识,并培养仁爱之心。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呼唤着教师们树立起“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力量”的志向与抱负,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专心致志地进行教学和育人工作。

(三)现实逻辑:教育强国建设及高质量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需要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工作不仅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更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2]。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教育领域面临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是一个系统性的提升和质的飞跃。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汇聚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尊重教师和重视教育的环境。通过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到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中去,共同致力于办好教育强国的事业,用教育的强大来巩固国家富强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中,师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立足时代要求,必须要有一支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能打胜仗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教师应自觉强化师德修养,践行教育家精神,学高为师,行正为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时代是思想之母,重要论述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与所处时代休戚相关,对于如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有着时代的考量,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首先,师德师风是确保人民满意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师德师风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民满意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其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也不容小觑。其次,优秀的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具备以身作则、以德为先的自觉性,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行为、品德的导师,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典范,成为公众效仿的榜样。”[3]再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这不仅确认了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也强调了师德师风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成效,同时指出了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对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注重汲取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精髓,注重推进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致力于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以“传统之师德”涵养“时代之师德”,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融合的典范。

(二)提供了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4]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和根本遵循。从做好“四有”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从好教师标准到更高要求的教育家标准,无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殷切期盼,同时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三)为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关系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好一名优秀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并强化其示范作用。杰出的教师不仅是青年学子人生旅程中扣好第一粒纽扣的向导,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社会各界对教师寄予厚望,期望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造诣深厚,成为卓越的“经师”,同时也要在道德修养上成为楷模,成为“人师”。我们努力追求的是那些能够精妙地“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与“人师”合一的教师典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示范楷模、成为引领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形成的先行者,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也需要在伟大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

(一)坚持政治导向,夯实立德树人初心使命

坚持政治导向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培育未来教师队伍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7],“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8]。教育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师要牢记教育根本问题,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初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肩负着培养党的接班人和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教师承担着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教育和教师能否履行这一光荣职责,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素质的构成中,除了专业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政治和文化素质与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这一点清晰地表明,无论专业领域如何,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坚守职业道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辱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这也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坚持标准导向,提高践行师德师风的能力

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中国历来以“师者,人之模范”的标准来要求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及“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等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核心内容及其发展路径,深化了人们对我国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师德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居于首位,它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唯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核心品质。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它是塑造人思想和灵魂的工作,其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渊博的学识是好老师的基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好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9]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有大爱的“大先生”。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注重榜样激励,加强教师的思想引领和塑造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的教师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经师”指的是教师要精通专业知识,成为学术典范;“人师”指的是教师要涵养德行,润己泽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要追求育人,更要善于育人。要深刻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善于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真诚、耐心、热情地开展指导,真真切切地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习老教授、老专家的优秀品质,立志成为大先生。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老教授、老专家之所以备受肯定与尊敬,是因为他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的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教师首先应成为那样的典范。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通过心灵唤醒心灵、精神引领精神、生命温暖生命,永远不应忽视榜样的力量。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远大目标,淡泊于名利,以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四)坚持时代导向,增进教师对生涯发展崇高担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对“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和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7]。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并且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为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新篇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以及教育的发展,立足于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刻阐述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至关重要性。立足推进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应当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传统优秀文化中树德立人的精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实现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德师风教育思想与方法指导,内容丰富、见解深远,确立了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成为引领我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灯塔。新时代,必须持续推进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以理想信念为先导,以德为本,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不断完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田梦.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27.

[2]刘竞予,魏婷.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学校体育“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及推进策略[J].体育视野,2022(9):8-11.

[3]苏寄宛.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22-06-28(6).

[4]贺春兰,朱英杰.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N].人民政协报,2023-09-13(1).

[5]黄鸿明,廖津乐.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智慧修炼——浅谈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教师,2021(32):83-84.

[6]云电军,王利敏,孔令升.主题教育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路径研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1-5.

[7]顾光海,马成.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N].新疆日报,2021-10-15(8).

[8]徐小洲.建设教育强国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8-08-28(7).

[9]王春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四有”特质追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有”特质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J].北京青年研究,2021(1):89-95.

责任编辑︱吴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