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熟抗倒油菜新品种得中油338的选育与繁育技术

2024-11-12范小平殷德中瞿利英梁小军余亚斌闫鹏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中油角果菌核病

摘 要:得中油338是汉中市得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不育系D36A与恢复系169R组配选育成的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2016-2018年西南冬油菜区多点区域试验中表现优良,两年度平均产量为3 231.3 kg/hm2,比对照增产9.36%,抗倒性强,全生育期219.6 d,比对照早熟2.4 d,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栽培技术和繁育技术,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油菜;得中油338;选育;繁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S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88-5368(2024)10-0001-04

收稿日期:2023-12-28 修回日期:2024-01-28

基金项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第二批省级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商业化育种联合体项目(油菜)(陕农计财[2020]41号)。

第一作者简介:范小平(1976-),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品种引进、选育与示范推广工作。

通信作者:瞿利英。

Breeding and Propagation Techniques for New Early-Maturing and "Lodging-Resistant Rape Variety ‘Dezhongyou 338’

FAN Xiaoping1, YIN Dezhong2, QU Liying3, LIANG Xiaojun1, YU Yabin2, YAN Peng4

(1.Mianx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Training Center, Mianxian, Shaanxi 724200, China;

2. Hantai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Hantai District, Shaanxi 723000, China;

3. Hanz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Training Center,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4. Yangx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Yangxian, Shaanxi 723300, China)

Abstract:" ‘Dezhongyou 338’ is a new hybrid rapeseed variety developed by Dez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n Hanzhong using the sterile line D36A and the restorer line 169R. This variety performed well in a multi-location regional trial in Southwest China’s winter rapeseed-growing regions from 2015 to 2018, with an average yield of 3 231.3 kg/hm2 over two years, 9.36%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variety. It showed 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 and a total growth period of 219.6 days, which was 2.4 days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The variety was officially registered as a non-major crop in 2019.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breeding proces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ropagation methods for this variety and provides a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its widespread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Rape;‘Dezhongyou 338’;Breeding;Propagation techniques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常年种植油菜7.33万hm2左右,年产油料14.4万t,有“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杂交油菜繁育基地。汉中市得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汉中优越的自然条件,致力于杂交油菜的繁育和推广工作,先后繁育出了一系列杂交油菜新品种,2013年采用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36A与恢复系169R组配,成功选育出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得中油338,在西南冬油菜区经过3年多点区域试验,表现突出。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19)610168。在示范和推广中,得中油338表现出产量高、适应性强、熟期较早、抗倒伏、抗病等优点,受到了种植户的欢迎和认可,适宜在陕西省的汉中市和安康市、四川省、重庆市冬油菜区秋播种植。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1.1.1 不育系D36A的选育 不育系D36A是2006年用中双9号与沪油14号杂交,2007年F1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自交,经品质分析后,保留“双低”单株,2008年用F2代的优良单株做父本[1],与秦优7号F2代中不育株杂交,2009年用杂交后代中优良不育单株与F3代中优良单株回交[1],连续回交6代,2014年选育而成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定名为D36A(相应保持系定名为D36B)。其不育性彻底、稳定,平均株高155 cm,分枝部位30 cm,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5.0个,每角粒数22.0粒,千粒重3.75 g,全生育期219 d,熟期适中、高抗倒伏、低抗菌核病[2],含油量44.17%,芥酸含量0.16%,每饼硫苷含量21.43 μmol/g。选育过程见图1。

1.1.2 恢复系169R的选育 恢复系169R是2005年用秦优7号与华杂6号杂交后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其熟期较早、性状稳定、恢复性好、配合力高、抗倒伏,平均株高170 cm,分枝部位4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10.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80.0个,每角粒数23.0粒,千粒重3.85 g,全生育期220 d,含油量43.31%,芥酸含量0.16%,硫苷含量20.49 μmol/g。选育过程见图2。

1.2 得中油338的选育

1.2.1 选育过程

得中油338是用不育系D3F6A与恢复系169R组配选育而成。2015-2018年在陕西南部、四川、重庆等地进行多点区域试验,表现出了丰产性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强[1],熟期较早、抗倒、抗病、含油量高等优点。选育过程见图3。

1.2.2 品种特性

得中油338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1]。幼苗半直立,叶色绿,有裂叶2~3对,有缺刻,叶缘锯齿状,叶面无刺毛,有少量蜡粉[3];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2];角果平生,籽粒为黑色[4];植株抗倒性强,平均株高171.0 cm,分枝部位34.1 cm,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9.8个,每角粒数22.9粒,千粒重3.56 g。全生育期219.6 d,比对照蓉油18早熟2.4 d。

2 品种表现

2.1 产量

2016-2018年连续两年得中油338在西南地区的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市、四川省、重庆市等地15个试点进行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对照为蓉油18),在1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结果为:第一年度平均3 280.50 kg/hm2,比对照增产9.42%;第二年度平均3 182.10 kg/hm2,比对照增产9.31%;两年度平均3 231.3 kg/hm2,比对照增产9.36%(表1)。

2.2 品质

得中油338连续两年品质检测结果为:2016-2017年度,含油量为44.87%、芥酸为0.28%、硫苷为22.36 μmol/g;2017-2018年度,含油量为45.37%、芥酸为0.19%、硫苷为22.44 μmol/g。两年度平均:含油量为45.12%、芥酸为0.24%、硫苷为22.20 μmol/g。

2.3 抗病性鉴定

经田间病圃诱发鉴定:2016-2017年度,得中油338菌核病发病株率为40.2%,病情指数18.5,抗性等级为低抗(对照中油821发病株率51.2%,病情指数22.7,为低感);2017-2018年度,得中油338菌核病发病株率为38.4%,病情指数19.4,抗性等级为低抗(对照中油821发病株率62.7%,病情指数25.9,为低感)。两年平均,得中油338菌核病发病株率为39.3%,病情指数19.0,抗性等级为低抗。

经田间病圃诱发鉴定:2016-2017年度,得中油338病毒病抗病鉴定为低抗,对照秦优10号为低感;2017-2018年度,得中油338病毒病抗病鉴定为低抗,对照秦优10号为低感;两年综合,得中油338病毒病抗性鉴定为低抗。

2.4 转基因检测

经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点)对其检测,结论为:得中油338为非转基因油菜。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期、播量和密度

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川道区9月4~10日播种,9月1~3日丘陵浅山区播。直播种植方式,川道区9月25日~10月5日播种,丘陵浅山区9月15日~20日播种,对根肿病发生区域,采用下限播期。直播播种量4.5 kg/hm2,留苗密度30~45万株/hm2[1];移栽播种量1.5 kg/hm2,移栽密度9~12万株/hm2[1]。

3.2 施肥与管理

一般每公顷施纯N 120~150 kg,P-2O-5" 75~90 kg,K-2O 90~120 kg,硼肥7.5~11.25 kg。育苗移栽的在3叶期定苗,苗龄35d左右移栽[1]。田内开好“三沟”,防止渍、涝害[1,5],直播的播后24 h内用乙草胺乳油进行芽前封闭除草,苗期4~5叶期用精奎草除灵等除草剂除草,用菊酯类农药防治菜青虫、蚜虫等虫害;对旺长苗要及时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进行控苗,对弱苗田要及时补肥促长,即控旺促弱,确保

苗壮苗强[5];初花期用菌核净等防治菌核病[1]。

3.3 适时收获

在全田80%以上角果转黄时,趁晴分段或联合收获,及时脱粒晾晒,防止发霉变质。

4 繁育技术要点

4.1 基地选择,精细整地

为防止生物学混杂,制种田周围的空间隔离距离最好2 000 m以上,隔离区内,要近2~3 a没有种植过其他油菜品种或白菜、芥菜等十字花科作物[6];田块要平坦、规则、便于排灌,小气候环境相对湿度小、地块向阳、肥力中上;地要整的深、细、碎、平、墒、净,土壤上虚下实,清沟防渍[6];育苗移栽要留够苗床地,父、母本苗床与大田比一般为1∶5至1∶6。

4.2 规格播种,合理密植

推荐父本和母本的行比为1∶2或1∶3,行向与当地花期时候的主要风向垂直[7]。育苗移栽的,从高海拔至低海拔,育苗播期在8月25日至9月10日,苗床父母本播量各3.0 ~4.5 kg/hm2,严格按父本、母本分厢育苗[6]。苗床菜苗1~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苗间距3~5 cm;间苗后喷施多效唑750 g/hm2,苗龄35~40 d时进行移栽,合墒带土起苗,不伤根和叶;大、小苗分栽,行要直,根栽稳,苗要正,高脚苗要深栽,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8]。移栽行距60~70 cm,株距12~15 cm,栽植密度10.5~12.0万株/hm2。直播的,播期在9月15日至10月5日,播量母本4.5~6.0 kg/hm2,父本1.5~3.0 kg/hm2。5叶至6叶期定苗,留苗密度22.5~30.0万株/hm2,行距40~50 cm。

4.3 合理施肥,加强管理

一般每公顷施纯N 150~180 kg,P-2O-5 90~105 kg,K-2O 90~105 kg,硼砂7.5~11.25 kg,缺硼田块在薹花期每公顷追施0.2%的硼砂水溶液750 kg。氮肥按底肥:苗肥:薹肥=5∶3∶2的比例施用,磷钾硼肥一次底施,随耕耙地翻入土中;苗肥移栽的在缓苗后(直播的在定苗后),结合中耕,培土壅根时(11月上旬到中旬)施撒;蕾薹肥根据苗情结合降雨或灌水施撒。

越冬水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中旬灌好,精管父本,促强培壮,结合冬灌或遇降雨降雪天气补施尿素75 kg/hm2。薹花期结合病虫害防治每公顷喷施2%的尿素+0.2%的硼砂+0.2%的磷酸二氢钾+防虫药混和液600~750 kg,以促进增加角果、角粒和粒重[5]。

苗期防治蚜虫、菜青虫,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初花期注意蚜虫、菌核病防治。预防和减轻菌核病可通过合理轮作、控氮增磷钾、清沟防渍、摘除枯黄老叶等措施[8],也可在初花期用无人机喷施菌核净等农药防治。

4.4 去杂去劣,花期调节

以苗相、叶片形态、叶色、叶缘、茎秆色、花形、花瓣等特征特性为标准,在各生育期拔除不符合制种父、母本典型特征特性的杂株、病株、弱小株和畸形株等[8],拔除的植株及时清理出田。最佳的去杂去劣时期是蕾薹期,此时亲本特征特性最为显著,杂劣株最易识别,清除操作也容易[8]。

提高种植密度或打薹能够调节花期,促使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良好[8]。移栽密度12.0万株/hm2,直播密度30.0万株/hm2为宜;根据父、母本生育进程,对抽薹开花早的亲本进行打薹,打掉主薹和倒1~2分枝,可视亲本发育情况,全部打薹或隔株打薹,并视苗情对打薹亲本每公顷追施尿素45~75 kg。

4.5 化杀控粉,辅助授粉

为控制母本产生微量花粉,在母本现蕾后主花序最大花蕾长度1.5~2.0 mm(或油菜抽薹后平均薹高20 cm左右)时喷施化学杀雄试剂,浓度和用量以用药说明为准。

初花期可用蜜蜂辅助授粉,制种田每公顷配置2~3箱强势蜂群,在油菜开花前5 d左右安放在指定点,且隔离带内不再安放其他蜂群[6]。

4.6 砍除父本,收获晾晒

父本接近终花期时,统一砍除掉,带出田外处理。砍除父本,能减少父本对田间水肥营养的消耗,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6],促进母本角果和籽粒发育,提高制种产量;还能避免收获时与母本混杂,提高制种质量。收获时间以母本角果80%左右黄熟时[6]为宜,后熟3~5 d,趁晴脱粒晾晒,并及时储存。

参考文献:

[1] 王胜宝,李英,谌国鹏,等.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7号的选育与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3):47+107.

[2] 杜强,尹宇杰,李英,等.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的选育与应用[J].中国种业,2019(9):66-69.

[3] 姜玉晴,韩仁长,黄冠,等.浅析徽豪油12适宜机收的优势特性[J].园艺与种苗,2021(4):82-84.

[4] 杨有来,谌国鹏,薛艳,等.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油菜新品种汉油13号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20(2):262-264.

[5] 谌国鹏,李英,王风敏,等.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汉油12号的选育[J].陕西农业科学,2021,67(3):28-30.

[6] 何忠军,陈乔,方君,等.陕南油菜保优高产制种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2):256-258.

[7] 双低杂交油菜种子繁育技术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

[8] 张智,任军荣,李永红,等.高油双低杂交油菜秦优33制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Z1):45-47

猜你喜欢

中油角果菌核病
中油交通,“气”势如虹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中油13 号”油桃引种表现及设施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中油平台”正式上线旨在打造联动生活平台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改性煤矸石对污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