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哲思

2024-11-12王野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4年40期

主题导语

思念绵绵,如同长流的细水,穿越时空的阻隔,连接着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随着文字的指引,一同踏上这场关于思念的旅程。在这里,你会看到那些平凡的情感是如何在岁月洗礼下愈发显得珍贵的;你会听到那些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声音是如何在寂静的夜晚轻轻回响的;你会感受到那份无论距离多远、时间多久都无法割舍的思念之情,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

美文赏读

一朝春尽红颜老

◎林清玄

十二岁的时候,第一次读《红楼梦》,似懂非懂,读到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段,以及她的《葬花词》,里面有这样几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落花也会令人忧伤,而人对落花也像待人一样,有深刻的情感。那时当然不知道林黛玉的自伤之情胜过于花朵的对待,但当时也起了一点疑情,觉得林黛玉未免小题大做,花落了就是落了,有什么值得那样感伤,少年的我正是“侬今葬花人笑痴”那个笑她的人。

我会感到葬花好笑是有背景的。那时候父亲为了增加家用,在田里种了一亩玫瑰,因为农会的人告诉他,一定有那么一天,一朵玫瑰的价钱可以抵上一斤米。可惜父亲一直没有赶上一朵玫瑰一斤米的好时机,二十几年前的台湾乡下,根本不会有人神经到去买玫瑰来插。父亲的玫瑰是种得不错,却完全滞销,弄到最后懒得去采收了,一时也想不出改种什么,玫瑰田就荒置在那里。

我们时常跑到玫瑰田去玩,每天玫瑰花瓣,黄的、红的、白的落了一地,用竹扫把一扫就是一畚箕,到后来大家都把扫玫瑰田当成苦差事,扫好之后顺手倒入田边的旗尾溪,千红万紫的玫瑰花瓣霎时铺满河面,往下游流去,偶尔我也能感受到玫瑰飘逝的忧伤之美,却绝对不会痴到去葬花。

不只玫瑰是大片大片地落,在我们山上,春天到秋天,坡上都盛开着野百合、野姜花、月桃花、美人蕉,有时连相思树上都是一片白茫茫,风吹来了,花就不可计数地纷飞起来。山上的孩子看见落花流水,想的都是节气的改变,有时候压根儿不会想到花,更别说为花伤情了。

只有一次为花伤心的经验,是有一年父亲种的竹子突然有十几丛开花了,竹子花真漂亮,细致的、金黄色的,像满天星那样怒放出来,父亲告诉我们,竹子一开花就是寿限到了,花朵盛放之后,就会干枯,死去。而且通常同一母株育种的竹子会同时开花,母亲和孩子会同时结束生命。

那时我每到竹林里看极美丽绝尘、不可逼视的竹子花就会伤心一次,到竹子枯死的那一阵子,总会无端地落下泪来,不过,在父亲插下新枝后,我的伤心也就一扫而空了。

多几次感受到竹子开花这样的经验,就比较知道林黛玉不是神经,只是感受比常人敏锐罢了,也慢慢能感受到“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那种借物抒情,反观自己的情怀。

长大一点,我更知道了连花草树木都与人有情感、有因缘,为花草树木伤春悲秋,欢喜或忧伤是极自然的事,能在欢喜或悲伤时,对境有所体会观照,正是一种觉悟。

知悉了大地有情,体会了山水的真实,我们如何继续前行呢?正是“一朝春尽红颜老”的那个“一朝”,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一朝”,是知道“放弃今日就没有来日,不惜今生就没有来生”!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当下即是”!是“人圆即佛成”!

那么就在每一个“一朝”中,心田常开智慧之花,否则,像竹子一样要等到临终才知道盛放,就来不及了。

(选自《如意菩提:林清玄菩提十书之四》,有删改)

赏析

作者从年少读《红楼梦》黛玉葬花写起,黛玉由落花触发了自伤之情,而年少的自己却不能理解;继而写父亲荒置玫瑰田,收拾落花的花瓣随即倒入溪中;进而写自己为母子竹花开即逝去的短暂伤心;最后悟出为花草树木悲喜是极自然的事,这也是一种觉悟,劝诫读者需珍惜生活,珍惜当下。人生如花,当努力绽放。

林清玄于淡然的语言中体现出积极的觉知,于深度思考中生发出超乎常人的智慧。

佳作风采

那一场美丽的相遇

◎傅朝雨

那是一年雨季,窗外的樟树铺青叠翠,新叶茂盛,嫩绿的树叶挤在一起,颜色鲜明。晶莹的雨滴顺着叶尖跃下,与之齐跃的还有教室里我那颗期盼的心。

小学二年级,有个小女孩双手交叠,坐得板正,看似在十分认真地听课,实则眼睛频繁地向教室右方的窗外望去。这一切都是因为今天是周四——校图书室开放的日子。

窗外疯长的枝丫犹如我的思绪,台上的老师在讲什么,我已完全听不见。风轻盈地跳过繁茂的枝头,对面教学楼里,那间门把手有些锈了的图书室没拉窗帘,一排排齐整的书架在樟树叶下若隐若现,拨动着我的心弦。

下课铃响起,我飞快地跳起来,捧起书,奔向对面的图书室。风儿迎面撞上我咧起的嘴角,窗外的大樟树望向我笑盈盈的脸庞。我挤进阅览室,如饥似渴地“啃书”,我记录我与书籍的邂逅,而这间图书室记录我阅读的变化。从最初的《好心眼巨人》《城南旧事》《小王子》,再到后来的《哈利波特》《绿山墙上的安妮》,甚至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及《我们仨》,图书室里的好书我基本读了个遍。

直到五年级的一个雨季,那是窗外的大樟树最后一次引领我奔向书香的世界了。不知是何原因,图书室不再开放。傍晚街灯下的小人影不能再整日做只欢快的鱼儿在书海里游荡。然而每一个周四,我还是不时向窗外的大樟树身后望,期待图书室的再次开放。然而事与愿违,那一排排书架被永远地尘封,只剩下百叶窗折射出那充满心事的光影。

七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母校做志愿者,被分配到图书室里帮忙。熟悉的锈门把手,清一色掉漆书架,我推开门,在浓郁的书卷味道里轻嗅着昔日的回忆,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倚坐窗旁如饥似渴地阅读的自己。随手捧起一本《城南旧事》,指尖仿佛还残留着数年前自己雀跃欢欣地拿起这本书时的温度。往窗外望,樟树依旧那么茂盛,嫩绿得很拥挤,透过它的层层绿枝,我望见了自己上二年级时的那间教室。白漆早已斑驳,只剩窗框内风铃依旧。微风拂过,发丝轻扬,樟树叶模糊了昔日的排排桌椅,也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透过窗,我好似,也看见了一个充满期盼的人儿,她焦急地往这边探头,整装待发,双眼炯炯有神。

这场美丽的相遇早已开始,然而,这场美丽的相遇永不结束。

【广东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

点评

本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以小作者在孩童时期对知识的渴望为主线,细腻描绘了一段关于阅读、成长与回忆的温馨旅程。小作者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窗外的大樟树作为情感载体,它不仅见证了主人公对图书室的热切期盼,也象征了时间流转中那不变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