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探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
2024-11-11张先芸
摘要:在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框架内,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公共资金的高效运用,还对事业单位服务品质和效率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凸显的关键问题,包括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明确、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进而探讨提升和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
在当前财政体制和公共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预算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事业单位的重视。该模式通过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强调结果导向和责任落实,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进而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1]。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确保事业单位的预算安排更加合理和精确。预算支出的安排与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紧密相连,有效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例如,通过绩效评价,可以识别出哪些项目能够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从而优先分配资金,优化资源的使用。
二、当前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与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是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会计准则,通过执行系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旨在核算财政收入与支出、记录和运用财政资金、监督政府收支情况、控制政府支出规模、评估政府收支的效率,并向其下属单位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财务活动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然而,在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框架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若干问题。
(一)预算编制目标设定方面
在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科学编制预算与实施绩效评估,以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然而,实践中,预算编制目标的设定常显不合理,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不少单位仅凭历史数据与经验设定预算目标,忽视了全面的需求分析及科学计算方法,致使目标设定或过于乐观或过于保守,难以准确反映单位发展需求与实际工作状况。部分单位为争取更多预算资金,设定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实际执行中难以实现,影响了预算执行效率[2]。反之,也有单位因目标设定过低,未能充分反映其工作与服务需求,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目标设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目标泛化,难以具体量化与评估,给后续执行与绩效评估带来困难。
(二)预算执行结果衡量标准方面
在政府会计制度框架内,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对于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至关重要。然而,预算执行成效的评估标准往往不够明确,这是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这种不明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执行的评估标准常常缺少清晰和具体的量化指标[3]。许多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具体,这使得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进行精确的评估9mTU+XvEtigXM64z5ZwfCNERQXPSEsPhcExqzBJtrD0=。例如,虽然“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关键目标,但由于缺乏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服务提升的程度,预算执行的成效难以被准确评估。其次,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甚至同一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性使得预算执行成效难以在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进行公平和公正的比较,从而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最后,在衡量预算执行成效时,过度依赖定量指标,而忽视了定性评估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对预算执行成效的全面性评估不足,从而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状况。
(三)监督评价机制设定方面
当前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于监督评价机制的不合理设置。例如,在众多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主体往往不明确,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人员来负责监督预算执行,这造成了监督职责的模糊不清和监督力度的不足,进而难以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4]。此外,如果监督评价机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或不恰当,就无法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样地,如果监督评价机制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或者现有的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那么就无法保证监督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无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四)评价结果激励约束方面
在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并不明显。例如,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妥善运用,或者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的分配及使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那么预算绩效评价对项目资金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就难以发挥。一方面,评价结果若未被充分利用,将无法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也无法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和反馈,进而无法为项目资金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资金的使用可能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无关或相关性较低,这将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此外,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相对单一,通常仅限于财务奖励或职位晋升等传统方式,忽视了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和激励偏好。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特别是那些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更高追求的员工。
(五)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
在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存在若干缺陷,这些缺陷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成效造成了影响。目前,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在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足。不同部门或业务单元的信息系统常常独立运作,缺少有效的数据交流和共享机制,导致了数据孤岛现象的加剧和信息传递的不顺畅,进而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5]。此外,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在绩效报告和反馈机制方面亦不够健全。绩效结果的报告周期往往过长,反馈信息滞后,且内容可能缺乏深度和实用性,不利于及时调整策略和改进工作。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
(一)构建新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针对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目标设定不合理的现象,建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运用科学的需求分析和测算方法,以合理地设定预算目标。结合历史数据、市场预测以及实际需求,确立科学而合理的预算目标,以保障目标的可实现性和精确性[6]。在设定预算目标时,应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和调研工作,通过这些调研和分析,深入了解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状况,确保预算目标与实际需求相符,防止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此外,目标应具体化和量化,制定可度量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以便在实际执行和绩效评估中进行有效操作和衡量。最终,在预算执行阶段,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目标,建立一个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依据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等要素,适时调整预算目标,以确保预算执行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解决预算执行结果衡量标准模糊的问题,在预算编制阶段,应设定明确、具体、可量化的绩效目标。通过遵循SMART(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时限明确)原则来设定目标,确保每个目标都有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完成情况[7]。同时,制定统一的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确保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评价具有可比性。这可以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再者,在衡量预算执行结果时,既要重视定量指标的客观性,也要注重定性评估的全面性。通过引入用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定性指标,全面评估预算执行的效果。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调整,及时调整衡量标准。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确保衡量标准始终与实际情况相匹配。
(三)发挥监督评价机制作用
在政府会计制度框架内,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监督评价机制,以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首先,事业单位需构建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流程、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192a13d3bcd7248d99e6af5a16c5df52过程的公正与客观。同时,必须强化对监督评价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次,事业单位应提升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管理与公开程度,确保评价结果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此外,应及时向公众公布评价结果,从而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最后,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例如,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支持。
(四)加大预算绩效激励约束力度
在政府会计制度的框架内,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必须强化对项目资金的预算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为此,事业单位需依据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及其特性,构建一套科学的项目资金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以全面且客观地评估项目资金的效益。同时,事业单位应提升对项目资金运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确保资金使用遵循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避免资金的浪费与滥用。例如,应加强项目资金的核算与管理,保障资金运用的精确性和时效性。最终,事业单位应依据项目资金的运用实况及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实施激励与约束措施。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应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表彰;而对于违规操作和资源浪费行为,则应执行严格的惩罚和问责制度。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绩效指标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绩效指标体系是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效能的关键策略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相关法律进行修订或补充,以确保这些法律能够清晰地界定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过程中的职责与权利。例如,可以设立特定条款,强制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并明确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应制定详尽的执行规范和操作指南,这些指南应涵盖绩效目标的设定方法、绩效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流程、绩效评价的标准与周期等关键要素,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正确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同时,应强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监督,确保相关规定得到切实执行。为此,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赋予现有机构更明确的监督职责,并定期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
四、结束语
政府会计制度框架内,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为保障其顺畅运行,需从法律法规、绩效指标体系、信息化建设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方面综合发力。首要的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与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奠定预算绩效管理的合法与规范基础。其次,构建并优化绩效指标体系至关重要,需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精确评估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成效。再者,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支撑,需强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升级,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效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且及时可用。最终,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根本保障,须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措施,激发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得以高效执行。◆
参考文献:
[1]吴莹.基于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考[J].大陆桥视野,2024(05):112-114.
[2]刘俊秀.探究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J].财会学习, 2024, (05): 73-75.
[3]吴丽娟.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影响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4, (01): 97-99.
[4]王含.浅析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11):101-103.
[5]李想.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会计师,2023(17):47-49.
[6]高建.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索[J].财会学习,2023(18):59-61.
[7]孙居莲.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效能提升对策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23,40(06):1-5.
(作者简介:张先芸,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财政局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