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空间分异研究

2024-11-11薛薇甘柳燕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1998年至2021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出境旅游和出口贸易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出境旅游呈现出双“M”型的发展轨迹,而出口贸易则表现为单“M”型的演变模式。在空间分布上,两者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南向北的迁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呈现出“聚集—分散—再聚集”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即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追求利润的差异;外部因素,即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长期因素,即东盟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国与东盟在出境旅游和出口贸易方面的空间错位现象。

关键词:中国—东盟;出境旅游;出口贸易;空间分异

引言

自20世纪末起,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至东盟国家的出境旅游人数从151.3万人次增长至3228万人次。这表明东盟地区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然而,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后,2021年东盟地区的出境旅游人数骤降至233万人次。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额从111.64亿美元增长至4836亿美元,其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也由7.95%增至25.4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中国至东盟的出境旅游人数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趋势在时间上呈现出一致性[1]。然而,在空间维度上,中国与东盟的出境旅游及出口贸易的动态变化轨迹如何?导致这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一、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的动态轨迹演变

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的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集中于少数国家,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1999年和2006年,两者均出现明显波峰,但随后四年内快速下滑,至2010年前后达到低谷。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两者发展轨迹出现显著差异。出境旅游呈现快速且波动的增长趋势,而出口贸易则波动较小[2]。2020年初,疫情导致出境旅游人次大幅减少,而出口贸易虽受一定影响,但仍保持小幅增长(具体如图1所示)。

(一)出境旅游呈现双“M”型轨迹演变

中国—东盟出境旅游地理集中指数自1998年至2021年间,以2010年为界,展现出双“M”型演变轨迹。1998至2010年间,该指数呈现右偏“M”型变化,特征是地理集中度波动下降。1999年与2006年出现显著波峰后,2007及2008年经历急剧下滑,至2010年达至最低。此期间,出境游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

2011至2021年,指数转为左偏“M”型发展。自2011年起,地理集中指数波动回升,2013年与2015年形成两个波峰,这主要得益于相关国家推出的旅游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国游客的增长。具体而言,印度尼西亚占比稳定在7%至8%,而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的占比则大幅波动,处于10%至15%区间。泰国占比自2011年的24.07%迅速增长至2017年的38.78%,特别是2014年泰国实施对华落地签政策后,2015年中国赴泰旅游占比高达45.82%,几近中国—东盟出境旅游总人数的一半。2015年后,随着泰国旅游热潮减退及其他东盟国家旅游产品的推广,中国—东盟出境旅游市场再度趋向分散。

(二)出口贸易呈现单“M”型轨迹演变

1998年至2021年间,中国—东盟出口贸易地理集中指数总体呈现右偏单“M”型演变,主要特征是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波动下降。与出境旅游趋势相仿,1999年与2006年出口贸易亦出现两个显著波峰。2006年后,该指数迅速下滑,直至2010年放缓。在1998至2010年期间,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占比逐渐降低,而对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及菲律宾的出口贸易占比则逐步提升。201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济的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导致各国出口贸易占比差距缩小,地理分布更加分散。2011至2021年期间,尽管中国—东盟出口贸易仍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但这五国的出口贸易占比差异持续缩小。新加坡占比大幅下降,从20.91%降至16.11%。越南占比显著上升,从17.10%增至25.62%。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三国的占比则略有下降,在15%左右波动[3]。

二、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空间分异规律

(一)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呈现先南后北的移动轨迹

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盟的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主要集中于泰国湾区域,且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具体而言,中国—东盟出境旅游的重心相较于出口贸易重心,更偏向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国(简称澜湄五国)。相反,出口贸易的重心则更倾向于马来群岛五国。这表明,对于马来群岛五国,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澜湄五国,中国的出境旅游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中国—东盟出境旅游的重心在经度上原本多向东偏移,但2009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其偏移方向转为向北。这一变化部分归因于金融危机对东盟国家的较大冲击。随后,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旅游业带来了新机遇,如泰国通过提供多种旅游便利措施,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据统计,“2008年中国赴泰旅游人数占出境旅游总人数的14.5%,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接近千万”,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东盟出境旅游重心向北偏移的趋势。在出口贸易方面,其重心位于出境旅游重心的东侧。越南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出口贸易重心向北偏移的重要因素之一[4]。

(二)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的空间距离呈现“M”演变

如表1所示,1998—2021年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的空间距离逐步缩小,2010年后,两类重心的空间距离开始缓慢上升,于2014年达到近五年来的峰值,距离为331.35千米。

图2展示了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空间距离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重心的空间距离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出“聚—散—聚”的演变模式。以2009年为转折点,这一变化过程可分为1998—2009年和2010—2021年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1998年至2009年,两类重心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呈现出聚合的趋势。然而,进入第二阶段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聚合趋势转变为发散。自2015年起,两类重心的空间距离开始缓慢减小,聚散关系再次从发散向聚合转变。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疫情对空间距离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的重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三、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

(一)内驱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务旅游已难以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中国—东盟出境旅游的盈利导向性逐渐减弱。休闲观光、探亲访友等非商务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范围不断扩大,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提供旅游政策优惠的国家,例如泰国。相比之下,中国—东盟出口贸易的盈利导向性并未随时间而减弱,中国出口贸易仍倾向于在经济发达、贸易机会丰富的地区进行,主要集中于马来群岛的五个国家。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在空间流向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了空间错位现象,成为空间错位的主要内在驱动力。

(二)外驱因素

旅游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质量紧密相连。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作为桥梁,连接着客源地和目的地国家,而酒店与餐饮设施则体现了旅游接待的能力。基础设施对出境旅游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各有侧重。先进的基础设施能有效降低外贸企业的物流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效率及贸易机会,从而激励中国外贸企业增加向东盟国家的出口。然而,与出境旅游相比,出口贸易往往具有更强的时间滞后性,流程更为复杂耗时。在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发展的初期,商务旅游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密切,且都偏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并未直接促进两者空间距离的扩大或空间错位的加深,而是为两者的增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空间距离与错位的变化是由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及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

(三)长期因素

中国—东盟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马来群岛五国,相比之下,出境旅游则更多聚焦于澜湄五国。这一差异不仅源于旅游与贸易本身的特性,还深受东盟十国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影响。马来群岛五国,凭借其众多的港口、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以及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重视,构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马来群岛五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而澜湄五国,地处中南半岛,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使得游客在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更为低廉,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其旅游产业的显著优势。马来群岛五国与澜湄五国在地区发展上的显著差异,赋予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比较优势,这种差异长期影响着中国—东盟出境旅游与出口贸易的地理格局,导致了两者在空间上的错位现象。

参考文献:

[1]高嘉勇,王如月.中国与东盟出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27(02):42-48.

[2]王洁洁,孙根年,黄柳芳.香港—大陆旅游流与贸易流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1990—2009年数据[J].经济问题,2010(12):118-122.

[3]赵多平,孙根年,苏建军.欧洲七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1985—2009年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04):121-133.

[4]王富强.中国—东盟出境旅游流重心轨迹演变研究[D].广西大学,2016.

[5]姚梦汝,陈焱明,周桢津,等.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重心轨迹演变[J].经济地理,2018,38(07):181-189.

(作者简介:薛薇,广西职业师范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甘柳燕,广西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