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优化路径研究
2024-11-11李思奕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对提升农民福祉至关重要。贵州省通过“两改两治理”有效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然而,要进一步深化这一工作,还需克服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技术与人才短缺、运营维护不善及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可从四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其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技术应用,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与监督评估机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改两治理;提升优化
引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推动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任务之一,对于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借鉴并实践“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依托“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贵州省委在2024年一号文件中,将“两改两治理”(即改厕、改圈,以及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明确为“三农”工作的核心要点之一,旨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此外,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行政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贵州省于2024年7月正式印发了《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试行)》,该规范作为贵州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开展示范建设的“贵州标准”,为各行政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尽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积极举措的推动下,贵州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居民所处的整体环境及各项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有待挖掘。
一、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以“两改两治理”为实践“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途径,有力推动“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自2024年起,贵州省扩大了“两改两治理”试点范围,覆盖全省176个村庄,全面实施改厕改圈及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通过不断探索,已形成了一套包括技术模式、工作机制、宣传培训在内的完整体系,整治成效显著。在改厕方面,创新推出了5种厕污共治技术模式。改圈则实现了多种猪牛圈改造方案。对于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根据居住密度和交通条件,采取了集中收集处理与分散生态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贵州省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采用专班化运作模式。同时,为落实长效管护,加大了经费投入。在宣传培训上,贵州省编制了“两改两治理”技术指南和服务手册,对全省县、乡、村干部进行了全面培训,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及广大群众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成效[1]。
二、贵州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
(一)资金投入因素
贵州农村地域辽阔,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村寨分布零散,情况复杂,导致“两改两治理”资金需求庞大,且需持续投入用于后期运维。鉴于当前全省生产总值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资金主要依赖各级财政补助,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目前主要依赖上级拨款推进项目实施。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例,涵盖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等多个环节,资金需求零散且数额巨大。在地方财政紧张、缺乏配套资金或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整治工作易受阻或面临资金支付难题。此外,若整治项目设计与实施未能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可能需重新规划,引发资金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农民参与度因素
农民是乡村社会的核心,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和治理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直接影响整治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更对工程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整治过程中,虽然村民对整治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依赖心理仍导致部分村民不愿主动参与。他们中有的认为自己力量微薄,改善环境应依赖村干部和村集体;有的则未意识到自己是整治的直接受益者,对整治工作持冷漠态度,甚至在面对村干部提出的清理垃圾、改厕等配合要求时产生抵触情绪[2]。此外,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也降低了他们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三)技术与人才因素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贵州采用了多种技术模式并进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规范性与统一性不足。具体来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往往直接套用城市模式,即“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部分农村甚至缺乏基本的垃圾堆放和填埋设施。这种模式在山区成本高昂,且易引发二次污染。同时,污水整治亟须更多高效低成本的技术方案[3]。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地表保水调控能力弱,污水易通过裂隙污染地下水,治理此类渗漏技术难度大。此外,信息化管理也需加强,包括提升污水处理厂的监控设施和运行数据分析能力。除了技术因素,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整治工作的关键。实际工作中,专业人才匮乏,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是兼职或转行而来。部分乡镇政府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人才紧缺,导致农村一线宣传、派驻及问题处理时人手不足。有的镇村污水处理厂(站)仅有一人值守,仅能进行基本设施巡查。加之农村青壮年外流,人才引进条件有限,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对口的年轻干部和技术人员面临挑战。
(四)运营维护以及监督评估因素
为了持续推动贵州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必须将集中治理与长效管护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重点。在此过程中,需积极探索并构建一套契合农村实际、深受农民拥护且能够规范高效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并全面推广实施。核心目标是实现“两改两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制度、人员、经费等多个关键领域入手。以农村垃圾管理为例,需建立专业的垃圾收运体系,确保保洁人员队伍充足,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与管理,以提升其针对不同区域垃圾进行高效清洁与管理的能力。同时,鉴于贵州省山区广布的特点,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维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运营管理的力度。若运营维护不力,不仅会导致设施闲置,还可能造成设施的损坏,影响整体整治效果。在监督层面,鉴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必须对整治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估。然而,基层环保部门在人员、机构及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督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监督机制,以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与圆满完成。
三、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优化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鉴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浩大规模,亟须加大资金投入,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首要任务是增强财政支持力度,提升财政专项资金中专门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的占比。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需优化内部及跨部门职责流程,严格遵循项目资金调整和结余资金使用的程序规定,既要加快资金分配与下达的速度,又要确保其规范性。此外,还需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各项资金指标下达的合规性,并切实提升资金拨付使用与项目实施进度的同步性[4]。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实施税收优惠、用电优惠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旨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贷款产品,为整治工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对整治工作的参与度
为确保农民能切实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核心在于深化其认识,使之明确自身不仅是维护者与受益者,更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监督者与主体力量。这一认知将构成农民主动参与整治的内在动力源泉[5]。因此,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巩固并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除利用传统的农村广播、宣传栏、宣传册等媒介外,亦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如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公众号等,以更富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环保理念。同时,可尝试创作一系列以农村环保为主题的轻松短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村民对环境整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此外,为切实促进农民参与整治工作,可面向村民招募保洁员与义务监督员。此举旨在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并充分发挥其在环境整治中的管理与监督作用。通过此方式,有望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携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与改善。
(三)探索技术创新,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因地制宜,因贵州各地农村环境与资源条件各异,整治技术模式应多元化发展。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模式,均应遵循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高效率的原则,坚持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可由具备技术资质的单位主导,协同各部门,征求施工、监理、检测等专业机构及人士意见,探索适合当地的技术路径。同时,应加大研发力度,利用本地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两改两治理”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的研发,并制定相关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及运维指南。对于成熟的企业技术及设施,可考虑纳入治理体系,激发企业活力[6]。此外,应将大数据技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定期监测“两改两治理”各项指标,进行有效评估,以验证技术模式的适用性。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或淘汰不适宜技术,升级有效技术,并加强优秀技术的推广与整合。
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队伍建设,需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应大力引进农村环境整治领域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及奖励机制,展现广阔发展前景,以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同时,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培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基层领导也应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业务领导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四)夯实长效管护机制,提高监督评估力度
要巩固长效管护机制,首要任务是围绕“两改两治理”工作,清晰界定管护内容。需严格设定管护标准,明确各级责任,其中相关部门作为指导主体,乡镇作为组织核心,应细致划分农户、村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为此,相关部门应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可通过采购服务或多元化方式,构建高效运营管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整治实施中,应贯彻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强化日常维护,保障设施正常运作,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监督与评估方面,须加大基层监督力度,为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监督时应重点聚焦整治工作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特别关注薄弱环节,确保整治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同时,应协调各方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治理成效、满意度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科学地监督与评估,推动工作持续优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久锋,刘佳兴.贵州:“两改两治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EB/OL].(2021-08-06)[2024-08-22].
[2]刘晓茹.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思考[J].农业经济,2022(03):48-50.
[3]徐彦胜,赵昆炀,张鸣鸣.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特殊困难及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的个案调查[J].中国西部,2022(03):80-89.
[4]财政部贵州监管局.贵州监管局: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几点思考[EB/OL](2021-09-08)[2024-08-22].
[5]王宾,于法稳.“十四五”时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战略任务[J].改革,2021(03):111-120.
[6]邹先菊,王国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地方实践——以贵州厕所革命为中心的讨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80-94.
〔基金项目:2024年度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2024RW239 )〕
〔作者简介:李思奕,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