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政治认同素养培育
2024-11-11陈凤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既有理论意义又具现实价值。我们需要在充分认识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一、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具备政治认同素养的高中学生应该热爱祖国,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现状
目前,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已取得一定效果,培育过程有待优化。在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政治认知模糊不清等问题。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学得懂、学得深并形成政治认同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
1.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中国与世界携手并进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2.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8a8f9e272cdcd943c3cdb00f842d7ada社会主义思想要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抽象的学科知识和思想不易被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因此,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因此,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重要时代课题,学生就能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进而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3.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展现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学习以上内容,有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努力提升业务能力,通过熟读党的重大文献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通过主题教研、同课异构等方式梳理教材、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通过社团活动、阅读分享、主题班会、撰写心得等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
总之,要积极探索多元化路径,让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兴趣、学得懂、学得深,进而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