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2024-11-11王静

【摘 要】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闲置资产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国有企业应从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资产盘活方式、引入市场化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多角度出发,制定系统化、动态化的管理策略。国有企业通过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激活资产价值,能够推动自身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供支持。

【关键词】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制度;市场化手段;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8-0092-03

1 引言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尤其是闲置资产的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闲置资产的长期存在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闲置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国有企业的闲置资产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资产盘活难度大,利用效率低下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源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缺陷,也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制约。如何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盘活方式、引入市场化手段等措施,实现闲置资产的高效管理,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闲置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2.1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1]。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体制僵化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闲置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闲置资产的长期积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还导致企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竞争力,阻碍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的能力。正如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所指出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闲置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是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所在。

从宏观角度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效率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影响。闲置资产的大量存在意味着大量资源被浪费,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2]。如何通过优化闲置资产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创新的管理模式,激活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为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减少资产浪费,降低经营成本

在国有企业的运营中,闲置资产的有效管理对于减少资产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闲置资产的长期存在直接导致了企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不仅侵蚀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占用了大量本可用于其他生产性活动的资本。这些闲置资产,如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设备和建筑物,不仅需要持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还可能面临因资产贬值带来的损失。因此,合理有效地处置和利用这些闲置资产,可以显著减少企业的固定成本开支,释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此外,闲置资产管理不善可能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不利影响,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虚增资产或低效资产,这会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影响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决策质量。通过优化闲置资产的管理,国有企业不仅能够清理资产负债表数据,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还能够提高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3 闲置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国有企业在闲置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现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制度设计的滞后性。具体而言,许多国有企业缺乏系统性的闲置资产管理体系,导致闲置资产的识别、分类和处置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这种机制上的缺陷使得企业在面对大量闲置资产时,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进而造成资产的长期闲置和资源的浪费。国有企业在闲置资产管理中的权责划分不清晰,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足,导致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

其次,监管力度不足是另一个显著问题。尽管国家和企业内部均有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监管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和约束。这不仅使得企业内部对闲置资产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也使得违规操作和资产流失的风险增加。在很多情况下,闲置资产的处置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导致资产的流动和再利用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对闲置资产的管理绩效无法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馈,进一步加剧了资产管理的低效和混乱问题。

3.2 资产盘活难度大,利用效率低下

在国有企业的闲置资产管理中,资产盘活难度大、利用效率低下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闲置资产的盘活困难主要源于资产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有企业的闲置资产种类繁多,包括土地、厂房、设备等,这些资产由于长期闲置,往往存在老化、功能退化等问题,难以直接投入使用或出售[4]。此外,部分资产因其位置、用途或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买家或租户,这进一步增加了盘活的难度。即便在市场需求存在的情况下,资产的重新配置和利用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升级,导致企业在盘活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这些投入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总是成正比。

其次,闲置资产利用效率低下也反映了企业在资产管理上的战略缺失。一方面,企业在制定资产管理策略时,往往忽视了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没有根据市场动态来调整和优化资产的配置,这导致了资产利用率的持续低迷。由于企业对闲置资产的市场价值缺乏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往往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或者低估了资产的潜在价值,导致资产的贱卖和资源流失,或者高估了资产的市场吸引力,导致资产长期闲置和积压。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手段,使得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在资产盘活过程中积极性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消极应对或推诿责任的情况。

最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闲置资产的盘活难度。在市场需求不稳定、政策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企业对闲置资产的盘活和利用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在决策时往往趋于保守,进一步影响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4 加强闲置资产管理的具体策略

4.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

针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问题,完善管理制度和健全监管机制是关键策略。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全面且细致的闲置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认定标准、管理责任主体及处置流程。例如,企业应制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及时掌握闲置资产的状态,防止资产长期搁置或流失;需构建闲置资产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资产信息化平台,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实时化,确保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必须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未能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闲置资产的行为进行问责,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健全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由现有的审计部门负责,定期开展闲置资产的专项审计,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5]。例如,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鼓励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确保监督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完善资产处置的审批流程和公开透明的处置渠道,防止处置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和利益输送,以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4.2 创新资产盘活方式,提升利用效率

针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问题,应积极探索资产共享和合作利用模式,推动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共建共享平台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6]。与此同时,应加强闲置资产的再开发利用,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闲置土地、厂房进行改造,开发新的业务场景,如改建为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或文旅项目,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针对老旧设备等低效资产,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或更新换代提升其使用价值,或通过环保拆解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4.3 引入市场化手段,激活资产价值

国有企业应积极推进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进程,打破内部封闭的资产管理模式,通过公开市场竞价、拍卖等方式对闲置资产进行处置,使资产在市场中找到最佳的配置主体,实现资产的最优价值。国有企业可建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企业的闲置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市场运作经验和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化的运营手段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处置效果。例如,可以借助专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或资管平台对闲置资产进行综合评估、优化和整合,进一步提升资产的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租赁、特许经营、合作开发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长期出租、资产联营、合资开发等模式,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增强资产的持续收益能力,激活资产的潜在价值。此外,应积极推动闲置资产的资本化运作,将符合条件的闲置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通过金融工具引导市场资金的参与,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增值潜力,从而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减轻闲置资产的负担。在引入市场化手段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需高度重视透明化运作,确保资产处置和市场化操作的公开公正,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或价值缩水问题。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的监督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市场化手段的运用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并通过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对市场化运作中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避免市场波动对资产处置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国有企业可以充分释放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4.4 加强信息化管理,实现动态监控

国有企业应建立统一的闲置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各类闲置资产纳入信息化平台,实现资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实时更新。通过信息化手段,国有企业可以对闲置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资产的获取、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均可实现精细化的动态监控。企业应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闲置资产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识别出闲置资产的潜在利用价值和风险点,进而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具体来说,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涵盖资产的在线监控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感应设备等手段,实现对物理资产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异常预警,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资产的异常情况;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灵活的权限设置和操作日志功能,以保证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防范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实现闲置资产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并通过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控,提升资产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

4.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是唯一真正的竞争优势。”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资产管理环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国有企业应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具备财务、法律、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员,以增强企业在闲置资产管理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国有企业应鼓励内部经验分享和团队协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机制,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国有企业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队伍,有效应对闲置资产管理中的各种挑战,推动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挑战,既涉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建设,也与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紧密相关。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资产盘活方式、引入市场化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举措,国有企业可以显著提升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关注闲置资产管理中的新兴问题,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管理模式,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党冉.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2024(13):30-32.

【2】孟祥堃.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3(16):154-156.

【3】杨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2,33(23):77-79.

【4】司永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企战略管理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22(26):174-177.

【5】齐江翼.国有企业如何做好盘活资产提高效率[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10):148-150.

【6】张淑.国有重资产企业资产闲置的动因及盘活对策研究[J].商讯,2022(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