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促进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释
2024-11-11吴璠田悦颖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正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边疆地区是对外开放的门户,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平衡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及稳定、提高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等意义重大。因此,论文以开发性金融和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风险管控和金融生态5个方面揭示开发性金融对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从理论层面解答开发性金融如何促进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8-0050-03
1 金融支持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1.1 边疆地区的金融发展显著滞后,金融结构呈现出明显失衡
边疆地区过度依赖传统的间接融资,相比之下,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融资渠道显得单一而有限,影响了融资的整体效率,导致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和效率受限,制约了资金在边疆地区的高效配置与利用。并且,边疆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成为制约金融深化与创新的瓶颈之一,信用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增加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上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规模,也影响了投资者对边疆地区市场的信心与参与度。
1.2 金融服务在边疆地区的覆盖和渗透存在局限
边疆地区幅员辽阔但人口分布稀疏,加之自然环境条件的严峻挑战,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与深入渗透面临着显著局限,导致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专业金融人才资源匮乏,限制了金融服务的供给与质量。尽管近年来普惠金融政策在边疆地区取得了积极成效,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机会,但服务的全面普及与创新能力仍有待大幅提升。
1.3 金融支持边疆地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显著短板
针对国内市场而言,金融体系在赋能边疆区域承接东部发达省市的产业转移、培育与壮大新兴产业方面的金融供给显得捉襟见肘,民营经济及小微企业在融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其成长活力与创新潜能释放的关键因素,严重限制了边疆地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针对国际市场而言,边疆地区虽蕴含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潜力,但其贸易体量相对有限,且现有的金融体系在国际化、多元化服务方面尚不健全。这一现状阻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顺畅开展与有效回流,削弱了边疆地区在全球经济合作舞台上的竞争地位与吸引力,限制了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步伐[2]。
2 实施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开发性金融是一种依托于国家信用,采用优惠性利率,并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致力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特殊金融活动,介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为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实现保本微利,确保财务的可持续性。
2.1 基于信贷配给理论
理论上,信贷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应达到供求均衡,从而确定均衡利率和数量,实现市场出清。然而,这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达成,即使在理论上市场达到了出清,供求双方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未能达到完全的市场均衡点。当资金需求超过供给时,当经济主体愿意按照现行利率支付,却未能获得所需资金时,便遭受了信贷配给的限制。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和外部性等市场失灵因素,这些因素普遍存在于信贷市场,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普遍性。此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便是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部门也难以完全掌握信贷需求者的资金偿还能力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这进一步加剧了信贷配给现象,使得市场出清状态难以实现。因此,在面对不完美的市场经济状态时,寻找次优解决方案变得尤为重要,信贷配给理论提供了在不完全市场中调节资金流向的理论基础,为制定有效的信贷政策提供了指导,有助于实现更为合理的资源分配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2.2 基于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是必要的,通过实施存贷款利率控制、限制银行业竞争等政策,政府能够为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创造“租金激励”,而“租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政策干预创造一些市场机会,这些机会能够让金融机构和企业获得额外的收益或优势,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储源,提高资产规模,同时激励企业部门获取低成本资金以扩大投资,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金融约束理论是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这一理论为解决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中间政策,其核心在于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主张,政府应对金融市场的适度干预,旨在促进市场的深化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约束政策将逐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逐步实现市场机制的完全自由化。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金融约束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它强调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来应对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失灵现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这种干预并非长期性的,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策略,目的是为市场机制的成熟和完善赢得时间和空间。
3 开发性金融促进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3.1 实物资本投资与积累
开发性金融,专注于为经济、社会及区域发展注入中长期、批量化融资活力,尤其在基础设施构建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超前性供给效能[3]。其通过精准投资于边疆地区的交通网络、通信枢纽、水利设施及电力能源等核心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显著优化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基石,还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实物资本支持。实物资本积累过程,不仅直接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体的繁荣,还间接推动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效管理模式的优化配置与深度融合,加速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与高新技术创新的步伐,共同构筑了推动边疆地区全面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3.2 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
开发性金融在促进边疆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投资教育与医疗基础设施。开发性金融通过支持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实施“政府主导、教育主办、开发性金融支持”的大规模助学贷款项目,直接推动了边疆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些措施不仅为边疆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当地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是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知识技术溢出。通过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缩短了各交易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通和知识、技术的溢出。这种间接影响加速了边疆地区人力资本的形成,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一方面能够直接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与中低水平人力资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能够在无意识中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从而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开发性金融为边疆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其科技创新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3 社会资本投资与积累
社会资本涵盖了社会网络、信任、规范和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开发性金融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社会网络的构建与金融服务的整合。通过打造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发性金融不仅实现了银行业务、投资业务及证券业务的有机整合,还积极与信托、保险、社保基金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建立稳固且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极大地拓宽了融资的多元渠道,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融资合作体系,在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协同作业中,开发性金融进一步巩固并扩展形成了覆盖广泛、互利共赢的社会网络。
二是信贷交易规则的引导与制度环境的优化。开发性金融凭借其深厚的政府背景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引导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关键市场主体严格遵守信贷交易规则,强化信贷履约的责任感与执行力。不仅提升了整体信贷市场的健康度与透明度,还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规范。
三是强化财务稳健性与实施金融孵化机制。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资金运作方面有效规避了期限错配带来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了财务的稳健性——负债端专注于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券,资产端则精准配置于中长期项目贷款。同时,开发性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孵化机制,该机制以政府引导、项目筛选、金融支持、市场培育及安全退出为核心环节,地方政府依据国家产业导向与区域发展战略,甄选关键基建项目,并向开发性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支持,开发性金融在深入评估地区经济潜力、财政状况及信用状况后,精准投放贷款。随后,通过融资杠杆作用,推动项目落地与市场机制完善。最终,依据项目现金流特性设计灵活的还款方案,确保资金安全回笼。不仅保障了现金流的持续稳定与财务的可持续性,还极大地提升了项目融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开发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社会信任与认可。
这3方面共同形成了开发性金融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与激发政府治理效率提升,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社会资本还具备促进协同合作与知识获取的独特功能,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社会主体,促进信息、资源与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进一步加速了技术扩散与创新进程,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质量。
3.4 风险管控能力提升
一方面,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资金筹措策略上展现出高度稳健性,其核心在于主要通过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券来筹集资金,同时在资产配置层面聚焦于中长期项目贷款。规避了期限错配可能引发的周期性波动风险,确保了机构能够拥有持续稳定的长期现金流,进而巩固了其财务的可持续性,实现了期限匹配与财务稳健性的双重保障。另一方面,开发性金融在创新融资模式上实施金融孵化与风险分担机制,该机制紧密围绕3个核心环节展开:首先是政府挑选符合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关键项目;其次,开发性金融机构凭借其专业优势与资源对项目进行深度孵化与培育;最后,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金的适时退出。在这一过程中,开发性金融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与银行三者之间在风险承担上的角色与责任,通过组织增信合作,与各主体共建信用体系[4],打造了集融资、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不仅完善了信用结构,还有效构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为开发性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边疆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了更加安全的金融环境。安全的金融环境有利于边疆地区提升边贸稳定性和边疆经济外向度,共同促成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5]。
3.5 金融生态优化
开发性金融通过3方面构建边疆地区的金融生态:
一是引领市场与制度建设。开发性金融机构承担着推动国民经济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使命,从市场尚未形成或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基础领域着手,以市场主体的建设为起点,通过融资支持项目建设和制度完善,利用国家信用的强大力量孵化和培育商业信用。面对边疆地区普遍存在的市场与制度短板,开发性金融主动担当,充分利用国家信用作为坚实后盾,积极引导政府、国有企业等关键市场主体遵循信贷交易的公平、透明原则,持续推动并优化边疆地区的市场机制建设,营造了有利于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金融环境。
二是引领金融生态优化。一方面,开发性金融凭借其深厚的政府背景与广泛的市场影响力,树立了金融交易的典范,促使包括政府平台在内的借款主体严格遵守规则,强化信贷履约能力,不仅净化了市场环境,更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开发性金融积极构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与信托、保险、中小银行、期货等金融机构深度联动,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合力。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融资渠道,更通过强大的带动效应,引领金融资源向边疆地区倾斜,为当地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促进了金融生态的全面优化与升级。
三是信息桥梁作用。开发性金融机构凭借其市场核心地位,高效传导政府政策导向与意图至商业性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广泛市场参与者。不仅强化了金融体系的包容性,还放大了信息的溢出效应,为市场勾勒出更加明确、稳定的政策预期蓝图,助力市场精准响应,高效前行[6]。
这3方面合力扩大了边疆地区的金融规模,改善了边疆地区的金融环境,提升了边疆地区的金融活力,培育了良好的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生态。
4 结语
中国金融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科学合理、深植于中国国情和市场实际的制度体系,开发性金融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已成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更通过其成功的实践,展现了集中金融资源办大事的能力和优势。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功能定位,结合了金融支持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开发性金融如何通过5个关键方面——实物资本的投资与积累、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社会资本的投资与积累、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形成促进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这不仅为我们理解开发性金融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荆蕙兰,王家斌.后脱贫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逻辑理路、价值转向及战略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21(5):172-180.
【2】陈忠言.“双循环”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提升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21-127.
【3】白钦先,王伟.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财贸经济,2002(04):5-8.
【4】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5(05):25-37.
【5】刘瑾,李保玉,孟庆庄.数字经济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3):14-20.
【6】陈元.政府与市场之间:开发性金融的中国探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